第一二〇八章你们觉得我怎样?
京城,谢府。
谢迁在内阁值守,一天一晚没睡觉,第二天早晨回到家时已疲惫不堪。但他回来仅仅只是交待两句,便要再度离家。谢迁刚跟徐夫人交待两句,告诉徐夫人这几天他不能回府,便看见儿子谢丕带着书本进到书房。
谢丕行礼,得知老爹回来后要再走,当下问询:“父亲,为何这般行色匆匆,莫非京城发生什么变故?”
谢迁休息不足,未免心浮气躁,情不自禁喝斥:“朝中之事与你何干?认真完成你的备考便可!”
谢丕被父亲喝斥,顿感颜面无光,他到底已是二十一岁的人,儿子都有了,但在谢迁眼中,仍旧是个长不大的稚子。
但作为儿子却无法反驳父亲,谢丕只能无奈地恭敬领受。
谢丕正要离开回后院读书,只见管家进来,向父亲奏禀:“老爷,吏部马尚书和兵部熊侍郎来了!”
谢迁眉头一皱,语气不善:“又是他二人,是觉得我还不够心烦?家里不用准备饭食了,我这就走,这几日我不会再回府,若京城被贼寇围困,记得将府门闭紧,同时高度戒备,以防流民进府!”
徐夫人惊讶地问道:“老爷,贼寇打到京城来了?”
谢迁道:“妇道人家,多问无益,早些安排,别等事情发生再作准备,那就来不及了……另外,趁着这两日还算太平,府上有什么需要采办的,别拖延下去了。家里有什么珠宝玉器,也都早些变卖。”
盛世珠宝乱世黄金,一逢乱世,珠宝玉器就贬值很厉害,谢迁是个顾大家也顾小家的人,他既然提前知悉情况,自然不会坐视自家的财货贬值,回家来打个招呼算是规避风险。
谢迁出了书房,来到前院,一眼便见到马文升和熊绣,心里气顿时不打一处来,暗忖:“在朝中你们便念叨个不停,现在好不容易回趟家,又跑来烦人……沈溪小儿生死未卜,我小孙女如今可能已做了寡妇,你们怎么就不理解我现在的心情?”
马文升老远便跟谢迁打招呼:“于乔,此番我是来跟你来说说京畿防备之事!”
熊绣显得颇为低调,落后马文升一步,神态恭敬。
“我急着赶回内阁,有什么事情路上说吧!”
谢迁一边说话一边出了府门,随口问道:“有何事不能在朝中谈,非要到老夫府上?二位难道不需回府交待一番?”
三人中,谢迁年岁最小,却自称老夫,熊绣感觉老脸有些滚烫,马文升反倒不怎么介意,依然微笑以对。
熊绣连忙行礼:“刚回过府,已对府上知会。”
“那就是了,北寇大军压境,刘尚书尚在宁夏镇等候论功行赏,二位不去酌情拟定受赏名册,何故来老夫府上?”
谢迁冷嘲热讽,埋怨马文升和熊绣等人将沈溪给“害了”,之前他一直将沈溪当成自己接班人进行培养,谁知道沈溪领兵出征后提出的建议,朝廷全都不采纳,导致最后被围土木堡,想必这会儿已经城破人亡。
熊绣想说点儿什么,但被马文升阻止。
马文升了解谢迁这“小友”的脾气,朝中那么多顶级文臣,最任性的非谢迁莫属。
“于乔,这里不便说话,咱们一起去文渊阁吧。”
马文升知道要说事,必须先安抚好谢迁的心情,他可不想在这种需要一心对外的时候文臣间产生隔阂。
谢迁一甩袖,没上马车,与马文升和熊绣一路步行往东华门而去。
当前马文升最关心的,是谢迁对于鞑靼兵进京城的看法,边走边说道:“于乔之前对于战局多有卓识远见,抛除沈溪之于乔的影响,于乔作为兵部尚书,也该肩负调兵遣将之责!”
谢迁侧头打量马文升,神色怪异:“刘时雍如今尚在三边,调兵之责,几时轮到阁臣肩负?马尚书之前不是兵部尚书?”
马文升是前任兵部尚书,谢迁却是“现任”兵部尚书。
弘治帝对阁臣礼遇有加,朝廷对内阁大学士的器重到弘治朝已开始走向登峰造极,本身内阁大学士官品不高,正五品就可以入阁,这使得阁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受人尊敬,弘治帝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内阁大学士兼任六部尚书等官职,如此一来地位马上改观。
谢迁的兼差,就是兵部尚书。
但朝廷却有专职的兵部尚书,军机之事,谢迁自认管不着,但这会儿兵部尚书刘大夏不在,马文升就想推谢迁出来主事。
马文升道:“老朽年老体迈,老眼昏花,不堪当此大任,免得误国误民,那时老朽将成为千古罪人!”
谢迁怒视马文升一眼,心想:“好你个马负图,自己怕成千古罪人,难道我就不怕?你说你老眼昏花,我现在也不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大家最多半斤八两,你想让我来当这苦差事,门都没有!”
谢迁推脱道:“老夫才疏学浅,万万不能胜任,马尚书若要对朝廷举荐,另选他人为好,或者以刘少傅为主兵之人!”
马文升没好气地说:“于乔,你真认为刘阁老乃是合适人选?”
谢迁当然不觉得刘健是合适人选,因为这两年刘健在其位不谋其政,完全是靠声望和威严才强留在现在的位子上,而具体差事基本是他和李东阳在做,谢迁对此早有怨言。
但敢怒不敢言,主要皇帝对刘健更为器重和信任,认为刘健才是传承帝位时最好的主持大局之人,朱祐樘留刘健在朝,主要是为朱厚照登基作准备。
到了嘴上,谢迁话可就不一样了:“刘公断名声早已在外,除了他可以一锤定音,满朝文武似乎只有马尚书你才有这威望吧?”
谢迁说这话,意思是,如果你不推荐刘健,那就自己来,反正你们中间得选一个。
二人对话近乎争吵,让跟在后面的熊绣多有不满。
熊绣琢磨:“我身为兵部侍郎,精通兵法韬略,刘尚书不在京城,军机大事不该由我主持么?”
熊绣心中这么想,但却不敢说出来,毕竟他只是正三品的侍郎,跟眼前两位没法比,谢迁虽是内阁大学士,并非部堂,却是翰林出身,论皇帝的器重,谢迁在朝中那么多大臣中,绝对排在前五名。
马文升并不想推荐刘健,三人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东华门,刚刚进宫,便有司礼监的太监前来迎接。
没走多远,便见到一个队伍迎面而来,谢迁看了一眼,神色略显尴尬,前面来的赫然是太子一行。
“谢先生,马尚书,你们这是去哪儿?”
朱厚照眼尖,见到当前的谢迁和马文升,马上过来打招呼。
“参见太子殿下!”
马文升和谢迁恭敬行礼。
朱厚照笑着一抬手:“二位爱卿免礼,本宫知道鞑子杀到京城,今日商谈乃是主持大局之人选吧?”
谢迁想了想,坦然相告:“回太子殿下,正是如此。虽有七位大臣共同参议军机大事,但国难当头,必须要有人当机立断做出决定,蛇无头不行,陛下罹患疾病,当有人替君分忧!”
朱厚照郑重点头:“谢先生果真是我大明忠臣!”
这评价太高,让谢迁一时五味具杂。他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忠臣”,因为他之前用请辞的手段威胁皇帝,说只要皇帝派沈溪去西北,他就辞官不做,甚至以死明志。
马文升眯眼打量朱厚照,问道:“不知太子有何人选?”
朱厚照好似早就在等马文升问这话,嬉笑一下,道:“马尚书,本宫这里……的确有个人选,而且本宫认为他才是最合适的,如果可以的话,还请……两位帮忙说和!”
谢迁差点儿脱口问是谁了,但一琢磨,朱厚照推崇有加的沈溪不在,难道朱厚照想推出两位国舅爷?
马文升道:“太子说的是……”
朱厚照咧嘴笑了笑,拍拍胸口:“两位卿家,你们觉得……本宫怎么样?”
饶是马文升和谢迁已有思想准备接受太子的一些荒诞之言,听到这话还是不由对视一眼。
从道理上来讲,皇帝重病不起,让太子,同时身为监国的朱厚照主持大局,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甚至可以说除了朱厚照外别人都不合适。
但问题是,现在不是找人出来坐镇中枢,而是找能做实事的,要奔走于兵部、五军都督府、京营、九门防务等处,做出合理安排,深入军中鼓舞士气,战时,此人更要承担阵前指挥重任,就好似土木堡之变后的于谦一样。
当时景泰皇帝主持大局,但真正负责人还是朝中大臣,皇帝在国战中只是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谢迁婉拒:“太子殿下,您……怕是不太合适。这京城之地,您除了皇宫外,别处……都未曾去过,对于九门防备不甚明了,如何能当此大任?”
第一二〇九章谁来主持?
朱厚照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认定这天下他老师沈溪的军事才华数第一,他自己则可以排第二。
朱厚照暗忖:“现在沈先生不在,我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自然应由我来担当大局,不然大明亡了,我这个太子还没当上皇帝就死翘翘,多不值?”
想到这里,他不满地抗议:“谢先生,您可不能小瞧人……咱不妨做个比试,如果谁能制定出最好的战略,就由谁来主持军机大事,您看如何?”
谢迁摇头苦笑,他侧头看了马文升一眼,想由马文升来出面拒绝,但没料到马文升竟然赞许:“太子此提议甚好,主持军机大事之人,当以能力为先,孰胜孰劣一目了然!”
“好,好!连马尚书都赞同,那本宫这就去安排,我先去了!”朱厚照听说有机会比试,心想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于是一溜烟往文华殿去了。
马文升眯眼打量朱厚照的背影,从熊孩子的建议中他找到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让七位顾问大臣各拿一套应对鞑靼人攻势的方案,从中选出最优秀的那份,让制定方案的人主持军机。
谢迁恼火不已:“马尚书不想自己主持大局,为什么让太子做出如此荒诞不羁之事?”
马文升反问:“于乔觉得哪里荒诞不羁?七位顾问大臣拿出各自抵御鞑靼兵马的方案,放在一起择优选取主持大计之人,乃当前切实有效之方法,于乔莫不是认为自己力不从心?”
谢迁思索一下,之前他只是想朱厚照提出的事多不靠谱,但现在回想,熊孩子所提方案倒也切实可行。但谢迁仍旧愤愤不平:“那马尚书认为,太子参与比试,就可主持大局?”
马文升微微一笑:“太子本为储君,连陛下都以太子为监国,太子主持自然是最佳人选。不过,太子参与比试,难道就一定能比七位顾问大臣列出的方案更优秀?”
一语点醒梦中人!
谢迁琢磨一下便明白其中诀窍,让太子参加比试,只是为了造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假象。
但太子乳臭未干,见识浅薄,连皇城外的情况都少有了解,怎么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方案?
谢迁嘀咕:“我等为官多年,若提出方案连太子都不及,那还不如早些告老还乡,免得误人误己。”
三人继续往文华殿而去,刚进入殿门,便见到李东阳正在跟朱厚照说着什么。李东阳一脸严肃,朱厚照则撅起嘴,不满地出言抗议:“李大学士,你现在功成名就,以为自己什么都行,但本宫同样师出名门,你怎知本宫一定写不出好方案?来人,拿纸笔来,本宫就是要现场书写!”
李东阳横眉冷对,正要用帝师的身份逼迫太子就范,但见殿门处内阁首辅刘健拿着一份奏本急匆匆进来,急切地说道:“狄夷兵马已杀向京城,先锋约在六千到一万之数!”
李东阳没搭话,刚刚进入大殿的马文升、谢迁也没吱声,唯独朱厚照抬起头,抿着嘴唇笑道:
“鞑子兵马没想象那么多嘛,区区六千,我京城兵马数十万,如果战时发动军民,可令兵马超过五十万,鞑子就等着在京城之下碰得头破血流吧!”
谢迁很想上去跟朱厚照说,实力对比不是这么计算的,鞑子兵马虽少,但却是最精锐的骑兵,在平原地带拥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京城的大明军队并不具备跟鞑靼人正面相博的能力。
六千到一万人马,虽然只是个笼统数字,但让谢迁意识到,没有五六万步兵,别想出城迎战。
而此时城中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出了城只跟鞑靼前锋有一战之力,要是鞑靼后续兵马到来,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躲在城里,以逸待劳。
又过了大约一刻钟,张懋、张鹤龄和张延龄兄弟到来。这次简单的会议,原本只有七位顾问团成员出席,但临时增加了建昌侯张延龄,主要是考虑张延龄掌兵,此时若不将其叫上,后续可能在沟通上出现问题。
张懋上来便问:“京畿防务由谁统领?”
李东阳道:“公爷勇武不减当年,当由公爷主持!”
张懋一听,有些抵触地回答:“此事需从长计议……我看还是听从陛下和监国的安排吧!”
主持军机可不是什么优差,得胜了功劳属于朝廷尤其是顾问图集体领导有方,失败了却需要独自承担责任,而且还得东奔西跑,统筹各军事部门,哪里出现危险就得出现在哪里,真正的吃力不讨好。
听到李东阳让张懋主持大局,朱厚照不满地抗议:“不是说好了让本宫跟诸位卿家比试么?李大学士,马尚书,你可不能赖账!”
李东阳不想理会太子,国家兴亡的关键时刻,太子的颜面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自己乱了方寸,连出昏招。
谢迁道:“太子殿下,既然张老公爷在,领兵之事当由他来负责!”
张懋连忙推辞:“老朽腿脚不便,上马都困难,更何况率兵与狄夷拼杀?且不可拿大明江山社稷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