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567(2 / 2)

寒门状元 天子 11332 字 2020-05-11

朱厚照颔首:“朕如此认为,要令我大明长治久安,尤其边塞稳固,必须进行一次大的征伐,若朕御驾亲征,攻下鞑靼人王庭,封狼居胥,那鞑靼就将彻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朕也算为大明做出一件有贡献之事。”

说到这里,朱厚照意气风发,仿佛已立下不世功业。

便在此时,屠勋出列行礼:“陛下,出兵西北关系朝廷兴亡,不可鲁莽决定,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跟谢迁反应一样,朝中老臣听说朱厚照要对外族用兵,顿时有一种“大明江山行将不保”的危机感,迫使他们站出来反对朱厚照的决定。

朱厚照正在兴头上,这么被屠勋泼了一盆冷水,有些不太高兴:“屠尚书,这件事朕认为对大明至关重要,是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保持边疆安稳的头等大事,你为何要反对朕的决定?”

屠勋道:“回陛下,对草原游牧民族作战,劳民伤财,即便获胜,对我大明基业稳固无太大助益。草原贫瘠,粮食无法自足,官兵不得安守,迟早会被鞑靼残部重新占据,不如力保中原沃土,利用边关险隘与草原部族周旋。”

屠勋说得情真意切,实乃肺腑之言,在场大臣多点头赞同。

但很多人怕得罪刘瑾,不敢帮腔。

却不知此时刘瑾越看屠勋越顺眼,越听越认为有道理……

没办法,刘瑾打从心眼儿里想阻碍朱厚照北征漠北的计划,因为这会极大损害他的利益,还会让沈溪在朝获得一个让他觉得棘手的地位,甚至可以跟他平起平坐,这是刘瑾万万不能接受的。

但奈何朱厚照一门心思想跟鞑靼人开战,尚武之心无比热切,现在就连沈溪都只能顺着朱厚照的意思,刘瑾不敢亲自跳出来阻碍,最多是在旁摇旗呐喊,或者默不作声,等着别人反对。

朱厚照气呼呼地道:“从秦汉以降,北方草原部族不断入侵我中原王朝,汉朝时有卫青、霍去病,唐朝时有李靖、李绩,本朝有蓝玉、太宗领兵北上,建立不世功业,朕今日所做决定,在朕看来对大明最有利,尔等臣工不得反对!”

在场大臣听到朱厚照的话,有种话头被噎住的感觉。

蓝玉在大明算是“逆臣”,虽然建文后,“蓝玉案”逐渐被朝野断定为冤案,但有明一朝三百年从未曾给蓝玉平反过,现在朱厚照拿蓝玉跟太宗朱棣作类比,让大臣们为之失语。

朱厚照看这架势,似乎无人支持他的决定,非常恼火,但此时他已不再是一年多以前需要处处看人脸色行事的皇帝,说话做事说一不二,态度强硬地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谁要出来反对?”

连问两次都没人站出来,朱厚照当即一锤定音:“既无人反对,那事情就此定下,来人啊,宣诏!”

刘瑾有苦说不出,赶紧向党羽刘宇和刘玑等人使眼色,让他们站出来说话,但二人不明白刘瑾到底是什么想法,甚至以为这国策系出自刘瑾授意。

这跟刘瑾非常推崇英宗时的太监王振有关。

刘宇和刘玑都很清楚,平日刘瑾把王振当作偶像崇拜,对土木堡之变非常遗憾,认为王振有王佐之才,其兵败身死非常冤枉。

既然刘瑾有这样的想法,刘宇等人自然而然便认为,刘瑾对王振挑唆英宗御驾亲征一事推崇有加,所以才会效法“先贤”,鼓动朱厚照出兵。

却不知刘瑾虽然崇拜王振,但为了切身利益,并不想妄动刀兵给大明带来不稳定因素。

戴义作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宣读诏书之事,一向由他来做:“……朕惟狄夷所不容,如今定国策北征,以兵部沈溪为帅,一力主导朝中钱粮兵马事宜……都督府兵将供其驱策……”

虽然朱厚照没直接承认建议是沈溪所出,但诏书把沈溪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如此一来,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北征漠北的计划其实是由沈溪提出并得到皇帝认可。

那些耿直冲动的大臣,第一时间把沈溪认定为奸佞,大明有可能败亡在此人手中;但不乏一些睿智之人,听完圣旨内容后,知道沈溪领衔的兵部就此不再受司礼监控制,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此一来,沈溪便可与刘瑾分庭抗礼。

等戴义将诏书宣读完毕,大臣们齐刷刷打量沈溪。

此时沈溪还有些精神不振,毕竟他旅途奔波尚未缓过气来,因此他只是振作精神,向大臣们笑了笑,但并不想解释什么。他促成此事非为大明利益,纯粹是想让他自己的日子好过点儿,不至于被刘瑾牵着鼻子走,甚至让人在皇帝面前造谣,恶意中伤。

朱厚照笑眯眯地看向沈溪:“沈尚书,朕让你统筹一切,你可有什么好建议?”

一句话,就把沈溪摆到焦点位置上。

谢迁想出列说话,却被沈溪抢先一步。沈溪先前尚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出列后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焕发莫名的神采,侃侃而谈:

“依臣之见,对北方草原一战,以两年为限,调动兵马当以十五万为妥,兵马粮草如今大明都不缺……”

朱厚照一听有些迷惑了,打断沈溪的话:“既然兵马粮草都不缺,为何还要以两年为限?”

沈溪回道:“我大明弊端,不在于兵马粮草紧缺,而在于良将缺乏,官兵训练也亟待加强。”

作为前兵部尚书,刘宇不乐意了,出列阴阳怪气地讽刺:“沈尚书,您这番话让人费解,难道你的意思是……我大明没有合格的将士?”

沈溪直接道:“刘尚书所言极是,以在下看来,大明军队眼下状况的确如此。”

此话出口,又遭致不少非议。

大明朝可是击败元朝建立起来的,元朝幅员辽阔,盘踞欧亚大陆,如此庞然大物都能击败,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到普通百姓都非常骄傲,就算立国一百多年后军队已烂到没法跟鞑靼人野战,只会龟缩在城塞内防守,依然被朝野吹捧为战无不胜。

只有边关将士才清楚地知道自己跟鞑靼兵马的差距,处处小心谨慎,即便遇到战机也不敢主动出击,便是明白现在的军队已经不复开国时的武勇。

朱厚照皱眉:“沈尚书所言有几分道理,爱卿认为如何才能改变现状?”

“啊!?”

皇帝的话,让在场大臣更加不解。

朱厚照一向狂妄自大惯了,说话做事不过脑子,尤其像今日这种要出兵塞外征服草原的事情,被他以一种鲁莽强硬的方式决定下来,更让人觉得他有勇无谋。在场大臣都认定朱厚照听到沈溪这番话,必然会出言反驳,甚至对沈溪加以喝斥。

但未料,朱厚照居然会采纳这种“灭自家威风”的说法,让沈溪提出补救措施。

只有刘瑾才知道朱厚照的脾性,暗忖:“陛下不但尚武,而且军事造诣不浅……大明军队如何,陛下非常清楚,这都是沈溪当初为东宫讲官时对陛下教导所致,可能那时候这小子就想着将来某一天要用军事方面的事情吸引陛下的注意!”

沈溪神色淡然:“以臣看来,要改变大明将领素养,必须在京师建立专门的军事学堂,教导将校,以系统化教学,培养他们的领兵能力!”

“哦。”

朱厚照恍然大悟,继而拍案叫绝,“还是沈尚书思虑周详,朕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切实可行!”

户部尚书刘玑出列道:“陛下,如此恐怕更加劳民伤财吧?”

屠勋等人出来附议,都认为沈溪所提计划不合时宜,这也是身为文人的偏执……只有文人才有资格进入学堂,接受系统化教育,那些低贱的武夫怎么有资格进入学堂?而且这种为武人准备的学堂,自古以来就没有先例,简直是瞎胡闹!

朱厚照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人都是从不懂到懂,这有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沈尚书在军事上的能力有目共睹,如果他可以把这种本事教给大明将士,让他们也具备这种能力,何愁鞑靼不平?你们怎么会认为此法不可取?”

在场大臣显然不理解朱厚照的心态。

朱厚照心想:“当初我什么都不懂,都是沈先生手把手教导,才成为仅在先生之下的军事奇才。”

“沈先生说的事情,满朝上下就我一个人能够明白,这些老顽固哪里能体会我们师生那种天下无敌的寂寞?你们居然敢在我们面前提出反对意见,还说不允许沈先生开学堂教育将士,你们算哪根葱?”

朱厚照把自己当作沈溪的首席大弟子,觉得自己能在沈溪授课中受益匪浅,当然也就认为沈溪开学堂非常有必要。

如此一来,大臣们一个个愁眉不展,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朱厚照不但定了个莫名其妙的国策,居然还要开办军事学堂,简直是要把胡闹进行到底。

第一七四二章势成

沈溪提出创办军事学堂的构想,对此大臣们都保留看法,但因朱厚照乾纲独断,而邀请沈溪回朝的主要目的也是对抗刘瑾,因此大殿里一片沉默。

武将那边却觉得没什么。

因为就算大明没有专门的军事学堂,但自从举办武举以来一直要考核兵法韬略,行军布阵,现在不过是把自学变成学堂学习罢了。

文官们悄悄打量谢迁。

既然沈溪跟谢迁一起入朝,那沈溪的提议谢迁必然知晓,这会儿如果要提出什么意见,自然谢迁出来说话最合适。

可他们低估了谢迁的忍耐力。

谢迁是什么人?他自居发掘沈溪的“伯乐”,怎么可能打自己的脸,轻率地站出来表态?此时他想的是:

“虽说姜是老的辣,但我不服老不行了,沈溪小儿虽然看起来行事偏激,但他想出的鬼点子无人可比,对于未来的预见他也比我强太多,他说要怎样我听他的就是!”

屠勋等人非常着急,他们都希望谢迁站出来说话,但等了好一会儿发现谢迁伫在那里跟块石头似的,任凭别人怎么瞅他,就是巍然不动,没有提出任何意见,这些人暗自瘪嘴:“谢老儿又开始装死了!”

朱厚照赞同沈溪所提建议,见没人反对,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既然众卿家都觉得沈尚书所提成立军事学堂之议没有任何问题,那事情便如此定下来。军事学堂隶属于兵部,归沈尚书管辖,诸位没意见吧?”

在场还是没人说话。

但朱厚照为了表现自己很民主,还是要征询一下特定人等的意见,比如说英国公张懋,毕竟眼下是张懋掌兵。

朱厚照打量张懋,问道:“老公爷,您认为这件事如何?”

张懋是个老狐狸,不想牵扯进朝廷派系斗争中,笑呵呵道:“老臣认为沈尚书所提构想……基本可行,哈哈,既然陛下觉得合适,老臣赞同便是。”

说“基本可行”,意思是尚有改进之处,如果回头这提议被否决,他张懋也不会觉得丢人。

不但张懋会当墙头草,外戚张氏兄弟也跟张懋态度一样,因此当朱厚照目光扫过来时,张鹤龄赶紧出列:“臣同意陛下之议!”意思是我们只支持陛下,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

朱厚照满意点头:“既然连英国公、寿宁侯都表示赞同,想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之后朕便给兵部调拨……五万两银子用来组建学堂,沈尚书,这笔钱应该够用了吧?”

听到“五万两”的额度,刘瑾又开始一阵肉疼,不过他在心疼之余稍微想了一下:“上次给沈家修宅子那一万两就是我掏的腰包,心疼得我两三天没睡好,这次为朝廷组建军事学堂,没理由也要我来出银子吧?”

沈溪道:“回陛下,臣认为用不到那么多银子,开办军事学堂,并不需要专门聘请先生,只需印刷些书籍,还有找个合适的场地和学舍,臣认为前期在兵部衙门或者五军都督府开办便可,如此方便将校进出,无须另行找寻场地,增加开支……所有支出算下来,有个两千两银子足矣!”

听到沈溪给出的数字,在场大臣都松了口气。

他们不是为朝廷开支发愁,而是为自己部门的预算忧心。

如果朝廷给了兵部五万两额外银子修建什么军事学堂,那意味着这笔银子要从别的衙门克扣,毕竟每年各衙门的预算相对固定,现在沈溪只需要两千两银子,那对各衙门没什么影响。

朱厚照很满意沈溪的态度,赞许道:“还是沈尚书懂得精打细算,既然这件事朕已全权委托给爱卿,那这件事就交由爱卿安排,至于让什么人进入学堂学习,那也由沈尚书您决定!不过……朕希望偶尔能到学堂旁听一下……”

大臣们原本就已经满腹意见,听到朱厚照这话,乾清宫内气氛突然又有短时间的凝滞。

所有人都看向沈溪,目光不再是质疑,而是带着一种复杂难明的情感。

朱厚照居然提出要进军事学堂读书?

这可是天大的奇闻!

熟悉皇帝的人都知道,这是个从来都不爱学习,甚至可说不学无术的少年天子,自打登基以来,朱厚照成天吃喝玩乐,朝政全部丢给一个阉人处理。

但现在沈溪要建军事学堂,朱厚照竟然主动提出要去当学生,这让人不由浮想联翩,明白为什么谢迁不出来反对了。

“沈之厚提出这构想,应该跟谢于乔商议过,或许二人都看出陛下尚武,若提出如此国策,可以让陛下把精力从吃喝玩乐转移到对外族用兵上,虽然这对大明来说未必是好事,但对于皇帝才能培养上,却绝对是一着好棋,可以让陛下近贤臣而远小人!”

之前很多人对沈溪和谢迁非议,随着朱厚照这句话彻底改变。

每个人都觉得沈溪非常高明。

看起来是提出对鞑靼人用兵,但其实却是利用皇帝的信任,让其兴趣转移,从而达到让皇帝疏离刘瑾,亲自打理朝政的正确道路上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