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当然不能对王守仁说自己是跟皇帝喝酒,他扶着额头,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这才说道:“回头再跟你说解释,现在谢少傅人在后堂?我这就过去相见。”
王守仁作为兵部郎中,陪同穿戴整齐的沈溪一起去见谢迁。
沈溪刚到兵部衙门后堂门口,谢迁气呼呼迎上前来,当着王守仁和几名兵部官员的面,没有对沈溪加以喝斥,毕竟他这个孙女婿现在已经是兵部尚书,成为兵部事实上的老大,怎么都要维护沈溪的威严。
谢迁冷声道:“伯安,这里没你们什么事了,老夫有话要跟沈之厚说,你们先去忙手头的事情吧。”
谢迁作为内阁首辅,朝中地位卓然,很多人听说他来,都想过来熟络和巴结一下,而沈溪也是新任兵部尚书,以至于这衙门后堂成为兵部衙门最受瞩目的所在。
未料谢迁上来便下逐客令,官员们心里多少有一些怨怼,但因地位相差悬殊,只能依言退下。
第一七四〇章主动权
等人走了,兵部后堂只剩下沈溪和谢迁二人,谢迁才不客气地质问:“之厚,你昨日回来,可是先去见过陛下?”
沈溪打量谢迁,揣测首辅大人可能知道了什么,他微微一笑,用平和的语气道:“是,学生昨日确实在宫外面过圣。”
谢迁恼火地道:“你对陛下提了什么?陛下今日一早便回宫,让翰苑草拟诏书,说要定下什么基本国策,两年平鞑靼……这不是瞎胡闹吗?你这小子从西北回来,莫非被刘瑾那阉人一把火给烧昏了头,居然挑唆陛下做这等事?”
沈溪道:“学生挑唆陛下做什么事?不过是定下一个平鞑靼的国策,先皇在世时,也提出平鞑靼的构想,学生不认为这有什么错。”
谢迁怒道:“你这小子,实在不可理喻,出塞深入草原作战一直是我大明军队短板,你哪里来的信心一定会成功?定是陛下提出御驾亲征,然后那阉人在旁推波助澜,你不得不领命而为吧?”
原来谢迁果真什么都知道了!
或许是朱厚照太过重视,一清早回宫后,便把昨日商议的事情,以诏书形式颁布。
谢迁听闻后首先想到沈溪胡作非为,但后来又觉得可能是被刘瑾利用,所以特意前来找沈溪问个明白。
沈溪语重心长:“阁老先不忙生气,您可有想过这件事背后深意?”
“什么深意,现在陛下已经把国策定下,穷兵黩武准备全力发展军事,你小子倒是得意了,拿到这推行基本国策的主导权,但你可有想过如此会让大明承担怎样的恶果?”
谢迁一直在讲大道理,“你年轻气盛,本应把事情拿回来跟老夫和朝臣商议后,再找陛下奏禀,如此匆忙定下来,分明是要让天下大乱啊!”
沈溪道:“阁老未免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吧?既然阁老不同意,为何不马上去觐见陛下,提出反对意见,或者召集群臣面圣,痛陈弊端呢?”
“你……!”
谢迁怒气冲冲地瞪着沈溪,好似在说,你小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现如今刘瑾当政,皇帝根本不管事,去面圣见不见得到人两说,就算见到,朱厚照也听不进去。
沈溪叹了口气:“阁老光是在这儿生气,徒劳无益,其实不妨往深层次想一下,若不定下如此国策,朝中谁能跟刘瑾抗衡?陛下又如何能从沉溺逸乐中走出来,专心于朝事,让朝臣有跟陛下沟通的机会?”
“嗯!?”
谢迁之前光顾着教训后辈,但沈溪此话无异于当头棒喝,他稍微一琢磨,便发觉事情好像跟他想的有所不同。
沈溪再道:“诚然,昨夜我未跟朝臣商议,便对陛下提议,显得有些鲁莽,但当时刘瑾正向我发难,陛下也对我施政策略满含期待,我除了别出心裁反将刘瑾一军,尚能如何?”
“此举就算无法让陛下专心朝政,也至少可让陛下过问一下朝中军务,堪称对症下药,而最后的结果也是陛下将平鞑靼定为基本国策,让我主导一切,而且给了两年时间作准备,至少在此期限内,我不用再看刘瑾脸色,对擅权的阉党而言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谢迁眉头紧皱,把事情来龙去脉仔细盘算一下,发现沈溪手段非常高明,完全凭借一张嘴,便在跟刘瑾的对抗中占得上风,如此能耐,朝中无人能比。
谢迁板着脸道:“即便如此,你也不能提出穷兵黩武之策!”
沈溪道:“这件事不是用一句穷兵黩武便可以概括,其实就算大明要跟鞑靼人开战,也未必会倾大明国力,双方的经济体量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此举最主要还是为朝廷留下一方净土,让刘瑾无法染指,其他都不打紧。”
“阁老应该明白,陛下尚武,得知我有平鞑靼策后,甚至连吃喝玩乐都可以暂且放在一边,足见陛下对此充满兴趣,若可利用陛下心态,促使陛下回归朝堂做一个有为明君,并非不可能!”
谢迁稍微琢磨一番,意识到沈溪这番话非常正确。
朱厚照对朝政不感兴趣,所有事情都丢给刘瑾处置,专心吃喝玩乐。但小皇帝不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至少他对军事非常热衷,即便无精打采意志消沉时,听说西北有什么战况变化,也会立即瞪大眼睛问个清楚明白。
以前谢迁从未想过如何利用这个做文章,或者说,即便他想出沈溪这样的妙计,也无法成功实施,就算他上疏也不会采纳,因为朱厚照对于军事方面造诣最信任和推崇的朝臣,只有沈溪一个。
满朝文武,除了沈溪可以提出这么一个基本国策,再无人有这资格。
这是一个讲究话语权的时代。
谢迁问道:“那你小子准备如何做?”
此时谢迁已经没有心思再指责什么,他关心的是沈溪下一步安排。
沈溪道:“学生刚睡醒,对于朝堂事情不太清楚,只有见过陛下御旨,再综合各方面的消息,学生才知道下一步应制定何等计划。”
“只要事情不被刘瑾掌控,我有信心在朝建立起一套独立于司礼监外的体制,在这体制下所有奏本,可以不经司礼监,由陛下和我直接决定,这对如今宦官当道的局面,不是个大好事吗?”
尽管谢迁不想承认,但现在的确是沈溪把跟刘瑾对抗的主动权重新争取了回来。
谢迁点了点头:“既如此,那你这就随老夫去一趟文渊阁,今日陛下提出要主持朝议,这也是你回来后第一次参加朝会,自己看着办吧!”
沈溪点了点头,随后便和谢迁一道从兵部衙门出来,往长安左门而去。
这一路上碰到不少大臣,但因弘治末年到正德初年这段时间朝中大员更迭情况严重,沈溪在京为官时间太短,以至于不为人熟悉。不过以他年岁,还有锦鸡绯袍官服,以及跟谢迁走在一起,所有人都能猜到,这位就是当今皇帝钦点为兵部尚书的沈溪,也是大明对抗阉党的中坚。
此时距离午时尚有一段时间,谢迁拉着沈溪去文渊阁商议,沿途并没有向沈溪引荐什么人,等到了文渊阁,却是王鏊在值守。
沈溪跟王鏊都曾担任东宫讲官,相互间非常熟悉。沈溪见礼后,王鏊笑道:“原来之厚回京了……于乔,看来你心愿已了。”
谢迁恼火地道:“什么心愿已了?老夫才不打算离开朝堂呢……老夫决定跟刘瑾那厮没完!之厚,刘瑾放火烧你府宅之事,你昨日可有跟陛下提及?”
“未曾。”沈溪摇摇头。
谢迁皱眉:“你为何不说?莫不是当着刘瑾的面,你心生胆怯?”
沈溪无奈地解释:“没有真凭实据,学生即便说是刘公公所为,陛下也不会采信,不如等三司和顺天府衙门的调查结果出来再说,不知阁老以为如何?”
谢迁看了王鏊一眼。
王鏊赶紧把头调到一边装作没听到,谢迁这才回过头来:“既如此,那今日就说这平鞑靼国策之事,稍后你在朝堂上说话小心些,莫让朝臣对你误会,进而产生偏见……你刚回来,有什么事,由老夫顶着便可。”
王鏊有些着急,心想,你谢于乔强出头做什么?现在谁都知道是沈之厚回朝跟陛下提出平鞑靼之国策,你要担责,担得起吗?
谢迁对沈溪耳提面命,好像沈溪从未参加过朝会一般,其实沈溪出席朝会次数是很少,但经验还是有的,不过之前都基本是被皇帝委派差事,毕竟他从未在六部、科道和各寺司衙门任职,孝宗对他的提拔仅限外放地方,刘健和李东阳等人的打压,让他在朝中根本没机会出头。
但该懂的规矩,沈溪都明白,毕竟他是状元出身,礼数了然于胸。
过了小半个时辰,司礼监有人过来传话,告知朝会就要开始,让阁臣准备上朝。沈溪作为兵部尚书,原本要在文华殿等候入朝,但现在既然谢迁相邀,再加上沈溪是皇帝跟前又一位红人,没人计较这样的小问题。
谢迁临出发时再次叮嘱:“之厚,你一定记得,待会儿在朝会上别乱说话,满朝上下都在看着你呢。”
第一七四一章把胡闹进行到底
谢迁明白一个道理,以老臣对抗刘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皇帝对朝中这班老臣缺乏足够的信任,更没有耐心,根本就不纳谏,而且刘瑾已经把握老臣的命脉,使得大多数人在朝堂都得过且过,不想再穷折腾。
现在要对付刘瑾,只能靠沈溪这样的新贵。
沈溪回朝第一件事就狠狠打击了刘瑾的嚣张气焰,夺回部分朝政主导权,这次朝议沈溪完全可以进一步打击刘瑾,对此谢迁分外看重。
抵达乾清宫时,谢迁有些遗憾:“可惜没时间找大臣商议……他们要是跟之前的我那般,脑壳不开窍,回头全都埋怨之厚就不妙了。”
正想着事情,文华殿等候入朝的大臣全都过来了,平时跟谢迁关系较好的屠勋等人也在列,谢迁点点头算是打招呼,然后对沈溪感慨了一句:“现如今六部尚书,已有半数为刘瑾控制,你可要小心些。”
沈溪稍微琢磨了一下,其实六部中,暂且明确投靠刘瑾的只有吏部尚书刘宇,其余人等尚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不过是平时对刘瑾虚以委蛇罢了。
以沈溪料想,距离朝中下一次官员更迭不会太过遥远。
刘瑾得势,主导朝中官员升迁大权,而他要跟刘瑾正面相斗,刘瑾在无法染指基本国策的情况下,就会在朝中主要部门负责人上做文章,全力孤立自己。未来一年内,眼前能剩下半数老臣留在任上都存问题。
大臣们过来,没有心思寒暄问候,因为朱厚照已在乾清宫等候多时,根本就不允许臣子有驻足闲聊的时间,直接便排成两列入殿面圣。
作为兵部尚书,沈溪在六部中的地位仅次于吏部尚书刘宇和礼部尚书周经……李杰辞官后,礼部尚书已换成了周经。
周经,字伯常,号松露,山西阳曲人,天顺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迁侍读、左中允,继任太常寺少卿、南京户部尚书等职,直到现在出任礼部尚书。
至于其余几部尚书,户部尚书是跟刘瑾走得很近的刘玑,刑部尚书还是屠勋,工部尚书为沈溪旧交李鐩,而此时左都御史则是屠滽。
此番并非是大朝会,朱厚照把内阁三位大学士和各部尚书,以及各寺卿、通政使司等衙门负责人召集至乾清宫,武将中则有张懋、张鹤龄等人出席,五军都督府各都督也来了不少,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朱厚照要说的事情跟文治无关。
大臣们一起进入乾清宫。
沈溪远远地瞥了一眼,朱厚照身后侍立太监两人,一左一右分别是司礼监掌印刘瑾,以及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戴义。
朱厚照于龙椅上正襟危坐,见到大臣们进得殿来,表现出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目光则落在沈溪身上,显然对这位先生寄予厚望。
……
……
“参见陛下!”
随着大臣行礼问安完毕,一次看起来普通,但其实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会正式开始。
对于在场大臣来说,有很多人已经相当长一段时间没见过皇帝的面了。朱厚照沉迷逸乐,朝政基本丢给刘瑾打理,大臣们对于是否参加朝会已不在意,反正内阁和司礼监会把宫里的意思传达下来,尊令行事便可。至于这些决策是否是由皇帝钦定,并没有那么着紧。
朱厚照显得精神抖擞:“诸位卿家,朕今日召见诸位,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跟你们商议……这件事,跟兵部沈尚书有关。”
谢迁听到这话,暗自着急,他原本想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现在皇帝却把话挑明,指出这件事跟沈溪有关,他就算想分摊来自朝臣的攻讦都无法做到。
大殿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朱厚照把话说完。
朱厚照继续朗声说道:“先皇曾有志平北方边患,定下九边防御之策,并且两次出兵攻打鞑靼,虽然最终都奏凯,但惜未能将鞑靼彻底歼灭,边塞至今仍未安定。”
刘瑾站出来道:“陛下不必自责,草原本为蛮荒之地,我大明兵马虽可将鞑靼击败,但奈何无法长久驻守,到头来总会有其他部族势力崛起,亘古以来如何统御北方广袤的草原都是个大难题!”
刘瑾这番话显然精心准备过,在场大臣不相信刘瑾有此见地,暗自腹诽。沈溪听惯这等老生常谈的论调,不觉得有多高深,仿佛听催眠曲一般,半闭着眼睛养起神来。
朱厚照叹道:“刘公公此话有几分道理,不过话虽如此,但蒙古人崛起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我大明一直未能将其彻底歼灭,就算草原上会有新势力崛起,那也应该先解除鞑靼之患才可。诸位卿家有什么好计策?”
因为朱厚照之前让翰林院准备诏书已不是什么秘密,大臣们都知道朱厚照提出这个问题不过是走过场,其实心中早就有了答案,因此没人站出来表达意见。
刘瑾代表在场大臣行礼:“请陛下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