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投入已经高于美国近三倍,加上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核弹出现之前,搞定美国就可以了。越往发动全面战争,中国就能够把美国甩得越远,总体实力将对美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说到核弹,夏钧实际上在十五年前,就启动了原子弹工程,此时该研究项目已经很明朗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成功了。
十几年下来,中华帝国研究出了大量的军用技术,储备非常的充足。
而这次国家开始疯狂的搞建设,这军事技术研究的规模再次扩大,人力、物力供应充足。
因为经济强大,所以中华帝国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挥霍,而人民依旧是能够承受得住的。
后世的美国就是和苏联比了一个什么星球大战计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y苏联跟进,苏联显然没有那么雄厚的家底去搞,结果就出问题了。
中华帝国此时在很多研究方面都是秘密进行,多数重点研究项目都设计在西部戈壁滩上,方圆数十公里里不允许生人靠近。
1935年,中华帝国在海军的卫青号以及岳飞号正式下水,中华帝国算是拥有了三艘超级战列舰。
英美日三国在海军建设方面此时不留余力,疯狂跟进。
在世人都不知晓的情况下,1935年3月,西北一处荒凉的戈壁滩上,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高高升起。
一颗超级炸弹爆炸了
这一年,皇汉六年
中华帝国成功试爆了一颗小型原子弹。
那一刻,将被永久记录
夏钧在爆炸远处的观察基地中看着那朵蘑菇云,他知道,未来的那场战争,中华帝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十六年的研究,不断的技术攻关之后,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是成功了,原子弹研究所内一片欢腾。
然而接下来的研究还有很多,如何把原子弹造得更大,如何把制造成本降低下来,这些都是要研究的。
不过相比之下,后续的研究将简单得多。
另外原子弹研制出来了,得能够投放才行。
鲲鹏1的航程达到5000公里,投放原子弹到日本、苏联很容易,但要把原子弹投放到美国只能说是勉强,阿拉斯加并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目标。
不过配合空中加油机的话,鲲鹏1最高记录是非了一万公里,从北极航线出发,轰炸到美国是绰绰有余了。
第二更到
第一卷第409章:军事装备更新
第409章:军事装备更新
1935年,希特勒在取得了合法权之后,兴登堡在这一年也挂了,这让希特勒失去了最后的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公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将德国陆军从十万扩充到了三十万。
英法两国的反应十分敏感,纷纷反对德国的行为。
不过这一时期的美国却是对德国的态度暧昧,因为小胡子希特勒和美国走得很近,美国许诺德国,只要与美国保持共同战线对付第三世界联盟,美国允许德国一定程度的扩张行为。
美国不反对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是因为德国边上就是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的波兰,德国如果也倒向第三世界联盟,那么欧洲也就完蛋了,非洲也就不复保留,届时美国将彻底陷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包围之中。
让德国的军事力量一直空虚也不是个办法,只有让德国强壮起来,才能为美国抵御第三世界联盟的扩张。
美国的态度很快也被英国所认同,美国和英国都想祸水东引,让德国去对付第三世界联盟。
希特勒也表现出了一些仇华情绪,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中德之间却保持着很频繁的政治联系。
同时中华帝国还在给德国偷偷输入一些军用技术,甚至是把13式战车的图纸都给了德国人。
希特勒的仇华情绪自然是装出来的,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而已,希特勒未来必然要回过头去对付法国,而这又是美国所不允许的。
但夏钧也知道,中德在未来极有可能是要打上一场的。
此时希特勒的仇华情绪,未必不会变成真的。
但为了挑起白种人世界的战争,夏钧目前还是支持德国的。
1936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到了年6500亿亚于,虽然相差繁荣时期还要少1000亿亚元,但创造的东西实际上却是更多。
到了这一年,中华帝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开始呈现出较为平均的状态,沿海居民总量开始下降。
中部、西部、北部、西南部、西北部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其中以中部和西南部的发展速度最快。
如四川在1936年,经济发展已经不比沿海省份差了,不过四川也是比较早发展的省份。
这次大建设中,中华帝国将80的建设资源都投入到了经济落后地区,彻底的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
有了这些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就很简单了。
很多时候内陆的经济发展就是缺乏基础设施而已,至于后世的中国和此时的中国不一样。
后世的中国虽然也在内陆地区修了很多基础设施,但那时候的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业,自身的工业实际上并不怎么发达。
而此时的中华帝国几乎不依靠什么出口了,自身工业完全自给自足,工厂往中西部转移速度很快。
沿海的经济发展优势依旧存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往沿海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