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那里的生态不好,抗灾能力极弱,确实不容易生存,这也是为什么陕北容易出流贼的缘故。陕北百姓大多都被迁移到了西域、中东省、漠南、漠北等地区,分到了大量的良田和草场。
这些移民,大大巩固了中华帝国在漠南、漠北、西域、中东省的大片版图。
而陕西的大量民俗也成为了帝国保护的重点对象,例如安塞腰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此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腰鼓队在各省都极有市场,只有市场才是最好的民间艺术保存的动力。
像春季晚会,中华帝国此时极少有西方人的东西,而是越来越多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搬上舞台。
不过毕竟此时年代不同,传统的东西也是要经过一些包装的,例如在表演时的服饰穿着等等,适当的包装是需要的,这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关中平原素有小江南之称,帝国在接管了陕西之后,迅速对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等优势农业资源进行整合。
随着帝国不断向西扩张,陕西的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向西供应。
在炎炎的夏日中,各省各市各县都在疯狂建设,这种建设蔓延到了村级单位。
这种疯狂的建设并非是单纯的靠人力,而是应用大量的工程车,就如一架小型挖掘机,一天的作业可能一百个人挖上一天一夜都比不上,若是中型,大型,那就更恐怖了,生产力提高何止百倍
铁路的建设到了今年就更疯狂了,单单是上半年,就已经铺设了一万四千公里长的铁轨,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年底保底估计都能够铺设三万公里的铁路。
这样疯狂的铁路建设,用的都是亚联储的钱。
随着美联储疯狂的印票子了,亚联储也开始疯狂的印票子了。
这些票子印出来,直接就投入到建设之中,像农村道路建设专款,全是亚联储印出来的新票子。
等于说,此时中华帝国,正在加大铸币税。
而且已经是走上了为了发展,可以把通货膨胀撇到一边去的地步了。
对于此时的中华帝国来说,福利这么好,农业这么发达,通货膨胀对百姓影响不大,处于一种可接受状态。
毕竟很多钱进入市场流通,人们还是吃那么多的东西,农业产量并未降低,不可能说钱多了我就比原来能吃两倍三倍了。
农场品涨价,必然不是因为供应不足,而在油价方面并没有涨,生产资料成本也未上涨。唯一的可能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促使农产品涨价,而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代表着工人的劳动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尽管物价涨了,但农民、工人等底层民众的收入也增加了。
因为这些增印的票子,都是用来修工程等用途了,最终还是流入人民的口袋,至于工程利润,这是给工程队更新设备的,保持一定利润是需要的。这些工程队有70是华东集团组建的。
那些大型工程队,则95都隶属于华东集团。
而华东集团又涉及建筑材料制造,因此利润实际上大多都是被华东集团所攫取,而华东集团到年底,都是将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家。
国家又把这些钱花在人民福利和建设上。
这些票子,实际上都是印来给国民花的,以及用来服务国民的,这些票子的花出去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负面影响是有的,那就是出口上会一定程度受影响。
但就出口问题,中华帝国向来是有优势的,起码比美国有优势,美联储既然已经比中华帝国更疯狂的印票子了,中华帝国如何不能。虽然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五十步起码比一百步好,五十步比一百步还是有优势的。
中美就是当前世界上两大出口国家,美国在中国崛起前,有19的农业依赖出口,这是美国在十九世纪末的经济萧条中,意识到出口重要性从而发展起来的。
但在中国崛起之后,美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小麦和棉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基本上是全线阵亡。
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美国也一直被中国所压制。
例如飞机、汽车、电器等东西的出口上。
轻工业的出口则是被中国给全面压制了。
中国的轻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交通不受限制,对外竞争势头极为猛烈,粉碎了一个又一个美国轻工业出口,还一度打入美国市场,将美国轻工业蹂躏得苟延残喘。
美国当前在出口上还有优势的就是重工业,但在新兴的重工业上却又没有任何优势,显得很是畸形。
只要中国发展起来了,那些传统的重工业自然不会放过的。
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产品制造上并非落后于美国,只是产能受限。
这种产能受限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技术工人上的限制,第二就是优势生产设备制造上的限制,说白了就是夏钧靠作弊堆上去的,要想扩大产能,第一得有足够的技术工人,随着德国的大量工人来到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二就是如同炼钢要用电转炉,那么电转炉自己会不会造
造当然会造,夏钧在这方面的技术也是买了的,但暂时还造不快,说白了,也还是人不够。
而制造电转炉发方面,德国都还没有这种技术,他们的技术工人用是有用,但不像传统的工业项目那样,有了工人就迅速能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工人也得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业项目上的出口竞争力上也在不断增强。
之前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说技术比美国差,成本比美国高,只是生产还不足内部需求,哪里能够顾及到出口上。
十年的发展,严格的说,已经是十二年了。
辛亥之后开始算,才是十年。
而夏钧在建安开始发展工业起,到此时已经是十二年了。
十二年下来,中华帝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高端人才,同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中华帝国的人才培养已经是走上了正轨。
走上正轨之后,培养人才就简单了,这时候是已经到了可以大量量产人才的时候了。
要知道,此时中华帝国的义务教育以及非常普及了,基本上各省到龄儿童和少年都入学上课去了。
而义务教育也从之前的六年,提高到了九年。
小学定为六年,中学定为三年,然后直接上大学。
基本上,议和就是将后世的高中那一阶段给砍掉了。
小学六年,要学的东西主要就是基础的,识字、算术,同时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