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走到底。上一个不听话,就再立一个,这时候晋国有资格继承国君位的宗亲,死的死跑的跑,也就剩下重耳一个,好赖就是他了。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使者到楚国,接重耳回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了阔别近二十年的祖国,这时候的他,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后来,他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和所有争霸的明君一样,争霸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革内政,晋文公也同样如此。他的父亲晋献公,给他留下了比较丰厚的遗产,晋献公在位时期,通过对宗室残暴的打压,外加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央集权已经大大增强。而后重耳流亡列国,对诸侯各国的政治制度都耳濡目染。特别是在齐国生活的两年,让他深切了解了齐国称霸的原因,在成为国君后,他也有样学样。晋文公的政策,比较著名的有三条:一是仿照齐国,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设立三军,建立国君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二是封赏当年跟随他流亡的诸位近臣们,确立他们在晋国世代为臣的世袭地位,并给予庄田和特权;三则是效仿楚国,奖励垦荒,鼓励百姓往晋北地区迁移。扩大耕地面积。这三条对晋国乃至中国后来的命运影响都很深远,晋国鼓励百姓垦荒的地区,主要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地区,当地原先是以游牧民族为主,此时开始了游牧民族和华夏族的融合。封赏大臣,给予世袭的权力,既使当时的晋国拥有了一个精英团队,成了后来逐鹿霸主地位的重要本钱,却也造成了晋国士大夫权力的日益尾大不掉,晋国王室权威的日益衰落,其实与此有关。
二
和当年的齐桓公一样,晋文公争霸的主要对手还是楚国,一个比当年齐桓公时代更加强大的楚国。
晋文公重耳归国,是在公元前636年,他和楚国摊牌争霸,是在公元前632年,客观上说,他着急了些。
这时候晋国和楚国实力的差距、对比是明显的,楚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已成当时的第一强国,特别在齐国示威之后,楚国俨然呈现出独大之势,经过数年苦心经营的楚成王,也就再动了逐鹿中原之心。晋文公归国后的这些年,楚国一直没有停止动兵,汉水流域的许多姬姓小国,已经陆续被楚国平灭。原本是中原屏障的陈蔡两国,也和楚国结成了军事联盟。本想争夺霸主的宋襄公,也被楚国打得大败,鲁、卫、曹等国,也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向楚国表达了归附之意。这时期北方诸国中,唯一有能力对抗楚国的,只有晋国,当然,力量还远远不够。
在和楚国对抗之前,晋文公也做了另一件事安定周天子。比起楚国直接和周王室撕破脸的做法,晋文公则接过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这时期正好狄国进犯中原,把周王室的都城洛邑都打了下来,列国诸侯有慰问天子的,有怒斥蛮夷入侵的,可就没有出头发兵的。关键时刻,晋文公仗义施出援手,派兵打走了狄国人。这场战斗比较简单,意义却非同一般。晋文公通过此举,已经正式继承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地位,俨然以诸侯国盟主的身份出现。当然这个盟主,还要经历一个考验楚国的考验。
晋文公之所以如此火速出手,一面是因为局势逼人,这时候的楚国,已经俨然摆出了全面进兵中原的架势,如果任其在黄河流域日益扩张,整个中原很可能都要并入楚国之手,到时候势单力孤的晋国自然无法自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此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归国的时候63岁,放在今天都要退休回家抱孙子了,而他的人生却刚刚开始,春秋时代人寿命不长,70岁就算是高寿了,晋文公等不得,也等不起了。所以不管条件是否充足,必须要动手了。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楚国终于“摊牌”了,事件的导火索,是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事实正如宋襄公临终前所料,遇到事情找重耳准没错。虽然晋国的许多大臣反对轻率动兵,但晋文公依然决定出兵,和楚国决战。出兵的决定果断,行动却不是盲目的,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晋文公做了一切努力,先是派人出使齐国和秦国,争取这两大国的支持,多年流亡积攒下来的人脉关系,这时候终于派上了用场,齐秦两国最终同意派兵助战。与此同时,晋文公又打出了“拱卫周天子”的旗号,大肆渲染楚国冒犯周天子,争取到了道义上的支持。但此时军事上的局面,却对晋国非常不利,楚国的中军逼近宋国,右路军已经占领了齐国故丞相管仲的封地,对南下的晋军,已经形成了全面夹击之势。
不利局面下,晋文公决定吃柿子挑软的捏,楚国这次声势浩大不假,但要命的问题就是盟友太多,陈蔡曹等国都是被迫依附楚国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晋文公的第一个下手对象,就是给楚国充当急先锋的曹国,曹国这下可遭了当年怠慢晋文公的报应,被打得稀里哗啦。接着卫国也兵败如山倒,两小国很快就被晋文公平定。楚国闻讯后大怒,虽然楚成王严令楚国撤军,不要与晋文公冲突,但是前线主将,楚国名将成得臣依然率军冒进,重耳遵循了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故意节节退让,一直到城濮地区才停下来,楚国不依不饶,一心想彻底打垮晋军,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从双方当时的军力对比看,楚国还是有本钱的,成得臣虽然摆脱了楚国两翼,单独率军冒进,但他此时的兵力,仅战车就有1400多辆。晋国方面就寒碜多了,为了这次战斗,晋文公动了血本,出动了国内最精锐的三军,外加齐秦两国的军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战车700辆。这就好比现代战争下,如果你的坦克比人家少一半,平原战争基本是没法打的。
所以楚将成得臣信心很足,以此时楚国的精锐部队,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能够一举击败晋国,那么整个中原地区就会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公元前632年初夏,战斗正式打响了,楚国率先发动了进攻,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吃掉晋军,然而事与愿违,在攻击受挫后,晋军迅速发动了反攻,700多辆战车,把战马蒙上虎皮,向楚军发起了反扑,楚国的军阵登时大溃,楚军争相逃命,一路遭到晋军追杀,这场楚军绝对优势的战役,却演化成楚军绝对劣势的溃败。1400辆楚国战车几乎全部报废,不是被打烂,就是成了晋军的战利品,战败的成得臣无颜见楚成王,干脆自杀谢罪。晋文公的霸业,经此一战而成。
说起这一战成败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楚国骄傲轻敌,晋国采取了正确的对策,一面孤立分化瓦解楚军,一面以逸待劳,诱敌深入,最终反戈一击。但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却是,这时候的楚军,已经孤军深入到了城濮地带,远离大后方,楚将成得臣更招来了楚成王的不满,不管胜败,回去都是不好交代的。而孤军深入的楚军,经过多日的追击,物资供应早就不畅,而部队疲劳更严重,已经是人困马乏的强弩之末。在楚国人的绝对优势下,晋文公隐忍而后发,最终给了楚国人绝地反击的致命一杀。
城濮之战的意义,主流的说法是,成就了晋国的霸业,而更重要的意义,却是它使楚国人的北进脚步暂时终止。在城濮之战之前,楚国已然形成了对中原诸侯的绝对优势,如果这时候无人能出头阻挡楚国,他甚至可以一鼓作气,彻底兼并整个中原王朝,恐怕周王室的提前覆灭,也要提前几百年了。城濮之战后,楚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实力犹存,晋国虽然奠定霸业,却也无法乘胜追击,双方就这样形成了南北的均势。在整个春秋时代里,楚国与中原诸侯的南北对峙,其实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战略平衡。
三
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只维持了5年,公元前631年他就与世长辞了,但与齐桓公过世后齐国衰弱不同的是,晋国在中原的强势地位,却依然在延续。这其中问题的关键,一是晋国的中央集权改革更加彻底,形成了明确的国君传承制度,以大臣辅助国君,确保了政权交接的稳定。另一点就是晋国长期以来,都在进行着与北方蛮族的战斗,军队时刻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和作战精神,这一点和地处东部,国内承平日久的齐国,是截然相反的。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严格的军事管理以及训练制度,一个国家的军队,会因和平生活的延续,战斗力出现退化状态。春秋时代的三大军事强国晋国、楚国、秦国,都是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才保持了他们军事力量的持久强大。所以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强势扩张依然在延续。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战略重点,已经由南方转移到了西方,南方的楚国在经历了城濮之战的打击后,暂时停止了对北方的扩张,而晋国也无力南下灭楚。因此晋楚之间,出现了暂时的“和谐”局面。而西面的秦国,却渐成了晋国的大敌。秦穆公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原有想法的人,他是晋文公能够登上王位的恩人,在晋文公归国初期,两家关系确实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秦穆公的妻子,是重耳的大姐。而在重耳归国后,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两家可谓亲上加亲。重耳争霸中原的时候,秦穆公曾经出兵相助,在城濮之战帮助重耳打败了楚国,但在击退了楚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后,两家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曾和秦穆公合兵攻打郑国,但郑国由大臣烛之武出面劝说,使秦穆公单独和郑国缔结了合约,秦晋两家关系由此出现裂痕。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同样志向远大的秦穆公,是不甘心看到晋文公一家势力独大的,但在晋文公健在时,迫于两家的交情以及晋国强大的实力,秦穆公并没有太多动作。
秦晋两国的真正交恶,是从晋襄公在位时开始的。晋襄公名欢,是晋文公之妻逼姞的儿子,与雄才大略的父亲比起来,晋襄公性格宽厚,无其父的强势,对其父的各项政策,也多是“萧规曹随”,是个不错的守成之主。晋文公虽然过世,但当年辅助他成就霸业的文臣武将们却大都健在,因此这时期晋国的国力,也在蒸蒸日上。但秦穆公显然不这么看,此时楚国实力远缩在长江流域,中原各国,秦国的势力已经仅次于晋国,在强势的晋文公过世后,击败晋国,打通东进道路的机会已经来了。至于晋襄公,在秦穆公眼里,他只不过是个小毛孩子,怎么能和自己相比。
所以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只过了一年,秦穆公就发动了对晋国的进攻,他的攻击矛头,还是对准了晋国的小盟友郑国,但是秦军大队人马杀过去的时候,却被郑国人用空城计骗了一把,误以为郑国已经做好准备,仓促撤军,在回去的路上,和晋国发生了崤山之战。这一战中,晋国早早在崤山设伏,抢在秦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发动突袭,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秦军全军覆没,三员领军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全部被俘。后来虽然晋襄公母亲秦穆公的女儿说情,晋襄公将三个被俘秦将放了回去。但秦国因为这一战元气大伤,暂时不能和晋国交锋了。
秦穆公也是个硬气的人,而且同样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员大将被俘之后,他并没有责罚他们,继续信任他们带兵,之后的数年里,秦国先后于公元前625年和624两次出兵,结果,秦国经过浴血奋战,虽然在崤山击败晋军,成功复仇,但晋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阻遏了秦国的进攻。严峻的局面,也让秦穆公打消了东进的念头。终晋襄公一生,秦国都无力东进。
秦国之所以在和晋国的争斗中处于下风,主要是因为此时的晋国,在国力上远强于秦国,又占有地利优势,只要守住和秦国之间的山川险地,秦国就无力东进,即使晋国在野战败于秦国,也无碍两国交兵的整体战局。但对于秦穆公局面就不一样了,晋国是他们东出争霸的唯一障碍,除了进攻,别无他法。但防守是容易的,进攻却是困难的,在这样的局面下,秦国要与晋国争锋,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即使晋襄公在位仅7年就去世了,秦国依然在公元前602年的令狐之战中,被晋将赵盾击败。经过此战,秦国已经难以成为晋国争霸的威胁。
在与秦国交战的同时,晋襄公在别的战线上也连战连捷。一是彻底灭掉了白翟国。白翟,就是存在于晋国周边的“白狄部落”,一直是晋国的大敌,晋文公时期,虽然对白翟几次打击,却并未将这股威胁彻底消灭,晋襄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以名将先轸为帅,彻底平定了白翟部落,但这一战晋国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元帅先轸也在此战中牺牲。之后晋襄公调转枪头,又对楚国发动了一轮打击,这时候的楚国,局面和晋国相似,当年与晋文公争霸的楚成王壮志未酬,此时也到了人生末年,他迫切想借着重耳过世的机会一雪前耻。就在崤山之战之后,楚国再次发动了对晋国属国陈国的进攻,这一次晋襄公派大将阳处父迎战,学乖了的楚成王,这回也玩起了“退避三舍”的游戏,见晋军大兵杀到,就故意撤退,企图诱引晋军围歼。但阳处父一眼看穿了楚国的打算,反而将计就计,看到楚国撤退,就命令全军大呼“楚国败了”。结果不明真相的楚国军队纷纷逃窜,假撤退变成了真撤退,楚国对晋国的再一次反扑,就这样被晋襄公死死地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