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1 / 1)

不容青史尽成灰 张嵚 5309 字 2019-04-30

仲搞改革来,孙叔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兴修水利。在成为一名名臣的同时,他更是彼时中国最杰出的水利专家。他在任时期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几十万民夫,在安徽寿县南修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型运河工程勺坡。因为这个水利工程的存在,楚国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洪涝灾害可以靠它泄洪,干旱时节更可凭它灌溉。楚国的经济,从此一日千里。楚国霸业的基础,也因此而奠定。

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楚庄王青锋出鞘,开始了北上争霸的历程。早在公元前606年,他就曾率军渡过黄河,进入到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附近,在当地炫耀武力,并且对周王室的使者,询问周天子用的鼎的重量,这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楚庄王的争霸之心,因此昭然若揭,而且他比其他搞“尊王攘夷”的人更实诚我本来就是来争霸的,谁拿你周天子当盘菜。实诚的原因,在于他的实力。

楚庄王很快就证明,他不但实诚,更有实力。

楚国当时争霸的最主要对手,就是曾经击败过他的晋国,比起楚成王时期简单粗暴的进兵,楚庄王的手段更加丰富。他先是试探性地攻打中原的诸侯国郑国,顺势打服了郑国的邻国陈国,这两个国家,也就成了楚庄王进兵中原的跳板。但事情很快出现了反复,楚国撤退后,晋国再次出兵,两个国家又倒向了晋国。随后楚国又来,两个国家投降,楚国刚走,转眼又叛变,来回做了几番墙头草之后,楚国的军将们不耐烦了,他们强烈要求楚庄王下狠手,彻底消灭陈国。面对这块到手的肥肉,楚庄王却再次隐忍,他反而恢复了陈国的国君地位,大度地原谅了他们,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但对另一个国家郑国,楚庄王却没这么客气,他派重兵大举进攻郑国,经过三个月包围后迫使郑国投降。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郑国的独特地位。这时期的郑国,是楚庄王争霸的对手晋国的铁杆小弟,更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对于晋国来说,陈国可以丢,郑国却万万不能丢。所以郑国告急后,晋国立刻组织兵马援救,由荀林父为大将,大举进攻楚军,这却恰恰落进了楚庄王的圈套他本身就是以郑国为钓饵,吸引晋国来攻。现在鱼上钩了,就要收网。

收网的地方,在河南荥阳北面的黄河沿岸,这里当时的地名叫邲,这场战斗,历史上称作“邲之战”。

晋军前来后,楚军吸取当年城濮之战的教训,反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火速撤掉了对郑国的包围,全军后退。这时候的晋军,已经紧逼到了黄河以北,分歧就在这时候产生了,晋军主将荀林父闻听楚国势大,意图见好就收,主动撤回。但是晋军的几个将领却不同意,反而未经荀林父允许,擅自带兵渡过黄河,与楚庄王对垒,骑虎难下之下,荀林父只得下令全军渡河,沿河扎营。这时候的楚庄王,很明显吸取了祖先楚成王的教训,不断示弱,遣使向晋军方面要求讲和,晋军主将荀林父有心应允,但是部将赵括和后来长平那位同名、赵婴齐等人却坚决反对,反而以污言秽语辱骂楚军,这样一来,本身就士气高涨的楚军,打起来更是不用动员。在双方对峙日久后,深知晋军士气衰竭的楚庄王主动出击,命令部队向晋军发动全线猛扑,早就憋着一肚子火的楚军上下奋勇作战,竟然一口气把晋军的阵营冲垮,双方在邲地展开混战,战斗异常惨烈。在阵营被冲垮的情况下,楚军单兵作战的素质优势被完美发挥了出来,连续的攻击终于迫使晋军溃退,偏偏这时候,晋军主将荀林父又帮了倒忙,他眼见局势不利,下令全军撤退,并宣布“先渡过黄河的有赏”。此举本来是想激起晋军上下死战突围之心,孰料适得其反,因为渡河的船只就这么几艘,结果晋军士兵争夺船只渡河,反而自相残杀起来,相互踩踏死者无数。等到第二天战斗结束后,活着渡过黄河的晋军,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伤亡,大胜之下,楚庄王很有大国风度,主动收敛晋军士兵的尸体,并停止了对晋军残部的追杀,荀林父的残兵败将,这才得以逃出。

邲之战是楚国霸业的天王山之战,经过此战,原本的北方最强国晋国势力逐渐衰弱,且内部产生了分裂,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此战之后,楚国又吞并了另一个中原大国宋国,这样,除了齐国、秦国等大国外,中原诸侯,几乎都已尊奉楚庄王为共主。

比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来,楚庄王的霸业表面上似乎不及,向他称臣的诸侯国,从数量上说远远不及齐桓公,但是从势力范围上说,楚庄王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的楚国,已经拥有了今天南中国大部分地区,北方的诸侯国,晋国只能退缩自保,秦国是楚国的小弟,齐国也只有严守边境,几乎无人能单独抵抗楚国的兵锋。而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的晋国,在晋景公登基之后,随后开始了反扑,但楚庄王却很明智的采取了“联齐制晋”的政策,结果晋国和齐国打得天昏地暗,楚国却得意洋洋地坐收渔翁之利。

但和当年的齐国霸业一样,霸业过后就是低谷,公元前591年楚庄王过世后,楚国内部发生内乱,北方的晋国趁机反扑,联合各路诸侯共同防御楚国。而在楚国的侧翼,吴国也趁机兴起,并且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带领下重创楚国,一度夺取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才得以复国。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短暂的战乱中迅速恢复了过来。到了战国时代,依然是南方最强大的势力。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第六章分分合合话晋国

在春秋时代中原的争霸历史中,如果说南方保持强国地位最持久的是楚国,那么长期以来作为楚国对手的,并不是首创霸业的齐国,却是与楚国长期南北对峙的晋国。

比起偏居东部的齐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在北方的中原诸侯国中,似乎是更有利的。它所据有的“三晋大地”,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区,从地理位置上说,对中原诸侯具有天然的“坐北朝南”优势。晋国境内土地肥沃,生产发达,更兼山川纵横,依托太行山脉,进可攻退可守。比起齐国来,天然的优势是明显的。

但晋国也同样有自己的问题,一是他们境内华夏族与蛮夷杂居,主体民族是华夏族,却也包括山戎、犬戎等部族,长期以来就是蛮族侵扰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晋国北部的地区,更是游牧民族聚集之所。在常年与蛮族的战斗中,晋国人养成了尚武的性格,晋国士兵作战的勇猛顽强,在春秋诸侯里是出了名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春秋的早期,晋国的国君是说了不算的。

晋国的国君一脉,也是根正苗红的周王室。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但是到了春秋初年,晋国国君的权力却很弱,因为晋国立国后,大肆封赏本族的兄弟,导致亲族权力尾大不掉。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国的同宗兄弟曲沃武公推翻了晋侯,自立为晋国国君,周天子迫于无奈,也只好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晋武公。没想到晋武公得国之后,贪心不足,竟然学郑庄公的样,大张旗鼓地攻打周天子,吓得周天子一度逃离洛邑。好在这位晋武公在位两年就去世了,其子晋献公即位,这位国君在位的十六年,是晋国兴起的关键时期,这十六年里,晋国相继兼并了中原北方的虢、魏等小国,“假道伐虢”的成语正出自这一时期。到了晋献公在位的晚年,晋国的西部领土已经与秦国接壤,东部领土也与齐国接壤,俨然中原诸侯的又一大国。

但晋献公时期,晋国的国家实力,还远远在齐国之下,而晋献公本人,也并非一个能承担霸业的英主。其实他对于晋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为了避免其父夺取君位的事情重演,他大肆杀害晋国宗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保证大权集中在国君的手中。这一点既为晋国后来称霸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三家分晋“挖了坑”。晋献公晚年,宠爱美人骊姬,在骊姬的挑唆下赶走太子申生和次子重耳,立小儿子溪齐为太子。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后,太子溪齐登基,但内乱仍然在继续,大臣们拥立外逃的申生作乱,最后双方杀来杀去,几乎都在内乱中丧生。但大乱之后有大治,当诸位王子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时,一个正在流亡的落魄王子,却注定要承担起霸业重耳。

晋国的霸业,始于晋文公重耳,这个人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励志故事”。从苦孩子到霸王,他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

晋献公末年的内乱中,重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他的母亲是北方狄族家的女子,因此内乱发生后,他就先逃到狄国,在那里住了12年。早在晋国做王子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以善于礼贤下士著称,因此一群忠诚于他的官员,也自愿跟随他一起流亡,这些人里包括介子推、狐炎、先轸等名臣,如果说齐桓公是凭借管仲的辅佐得以称霸,那么重耳的身边,却有一个当时春秋最强的良臣团队。

但在早年流亡的时候,这些似乎都没意义,偏偏重耳又成了一个大家都不待见的人。晋国内乱中,重耳的兄弟夷吾得以登基,他害怕重耳回国与他争夺国君位,就派人到狄国行刺他。行刺不成,又通过外交手段向狄国施加压力,要求狄国交出重耳,眼见着狄国待不下去了,重耳只得继续流亡之路。这时候的重耳,虽然是王子,却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一路的颠沛流离,辛苦自不必说,连路边的农民也不待见他,有一次向农夫祈求食物时,甚至被农夫扔泥巴来嘲弄。但重耳很会自嘲,反而说泥巴是土地,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个简单的小事,却凸显出重耳一大关键素质,这是一个什么罪都能受的人。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了不起的。

什么罪都能受的重耳,在受了很多罪之后,终于来到了齐国,想请求彼时是霸主的齐桓公为他主持公道。但这时候的齐桓公,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不说,更不复当年的壮志满怀。但他对重耳还是很够意思的,赐予了重耳房屋、车马,给了他富足的生活,意图把他在齐国养起来。重耳的生活也就这样暂时安顿下来了。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两年,齐桓公就过世了,之后齐国发生动乱,几个王子相互攻杀,和晋国的动乱如出一辙。此时的重耳,已经娶了齐女姜氏为妻,齐国的动乱也暂时伤及不到他。受了这么多罪以后,他真想享两天清福了。但关键时刻,还是他的臣子们有主意。狐炎、赵衰等人密谋要把重耳带走,更得到了重耳妻子姜氏的支持。结果,重耳被妻子灌醉后,被狐炎他们装进了马车里,秘密运出了齐国。醒来后发现上当的重耳,也只能无可奈何。恢复王位的志向,在臣子们心中尚且如此坚定,自己还有什么说的,继续受罪吧

之后重耳一行人,流亡于曹国、宋国等国家,然后又受了很多罪,比如曹国的国君,是个势利小人,见重耳是个落难公子,连国境都不让他进。宋襄公倒是个厚道人,但那时候的宋襄公,在中原争霸失败,自己也受了伤,虽然热情接待了重耳,但根本无力帮助他复国。宋襄公虽然在争霸之中,因为愚蠢的军事指挥遭到后人的嘲笑,他看人的眼光却是很准的,在他临终之前就曾嘱咐儿子:“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了不起的人,你以后如果遇到了事情,找他准没有错。”事情也很快在城濮之战中,被他言中。

在一路的流亡,经过了无数的青眼冷眼之后,重耳来到了楚国。这时候的楚国,正是楚成王在位时期,对重耳的到来,楚成王很热情,以国君的隆重礼节接待他们。当然这“热情”背后也是打着算盘的,一直企图北上争霸的楚国,此时在外交上还处于孤立阶段,被中原诸侯看做蛮夷,要插手中原事务,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当然傀儡就更好不过了。所以楚成王有一次开玩笑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你将来怎么回报我重耳的回答是:“假如我们两国交战,我愿意退兵九十里,作为对您的报答。”这话不卑不亢,却难掩这位落难王子的雄心壮志。虽然落魄,虽然穷困潦倒,但是在他的心中,依然时刻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不是恢复王位,而是称霸诸侯。

虽然楚成王对此并没有在意,但是这段对话确实差点改变了重耳的人生。以楚成王原先的打算,是想武力帮助重耳复国,但经过几番交谈,他发现这位落魄王子并非池中物,将来一旦成为国君,势必成为楚国大敌。但要就此除掉他,以此时楚国希望改变形象的国策看,又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怎么处理这个王子,对于此时的楚成王来说是个难题,除了每天热情招待外,似乎也没有好办法。但这时候另一个国家秦国的介入,却让他有了顺水推舟的理由。

在当时,秦国和楚国一样,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但在和中原诸国的联系上,秦国此时比楚国走得更远。重耳之前,秦穆公就曾多次插手晋国的事务,导演晋国内部的动乱,企图借此进入中原。但在他的帮助下上位的晋国国君,都是上位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但这步棋既然走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