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细孔放电”,主要发生在石岩上,被称为“天然电极”。
相关研究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通过微小孔洞向外放电,这个过程就被称作细孔放电。
这些孔洞所形成的电荷场与周围的电荷场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许多神奇的图案和光影效果。
除此之外,石头的导电性虽然微弱,但由于石头表面的微小空隙和斑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电解质物质或其他阻止电子向原子加速的点阻止物质,电荷在石头上会发生集成并导致细微放电现象,形成微弱的电流流动。
另外,石头中的某些地质构造现象,如缝合线(Stylolite),也被形象地称为“电波”。这些“电波”实际上是岩石内不同化学成分物质在压溶过程中由于溶解度不同所致的现象,与电和波并无直接关联。
所以我们要弄清楚,这颗黄金陨石星核到底是怎么放电现象的。如果是如同自然界那种向外放电的石头原理一样,那么就没有什么太大价值。”
听完他的这位学生的话,刘启明点了点头应道:“你们丁师兄说的没错,先不要这么急着下结论,我们弄清楚它是怎么放电的再说。”
是。听到刘启明的话,一众人纷纷应声,然后再次投入到了紧张的实验当中。
整个实验是枯燥的,他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观察、测试,不断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希望能找到星核放电的秘密。
然而实验之所以是实验,因为它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虽然通过实验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但结果却让他们有些不太满意。
深夜,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
一众人在两个年轻科研人员的招呼下,这才停了下来。
因为太晚,实验室附近的餐厅已经关闭,所以这两个科研人员跑了很远到中心园区的二十四小时营业餐厅打了饭,这才带了回来。
众人一个个过来领取盒饭,然后走到旁边休息区坐了下来,开始默默的吃饭起来。
老师,您坐这儿。见刘启明过来了,他的一个年轻的学生随即起身让其坐来。
好,刘启明点点头坐了,下来,随即招呼那名让座的学生也坐了下来。
呵,饭菜不错嘛?刘启明打开饭盒,看到里面的饭菜,随即笑着说道。他知道因为时间和研究工作不顺利的关系,大家最近一段时间承受了很大压力,也都很疲惫。所以他呢,作为老师和这个项目研究负责人,主动调节气氛道。
听到刘启明的话,在场吃饭的众人纷纷应了下来。的确,今天的饭菜非常不错,而且还是热饭热菜,这在大半夜的的确是非常难得。
刚才去打饭的那位年轻的科研人员,也是刘启明的博士生之一,名字叫耿文博,只见他笑着说道:“我问餐厅那边了,说是浩宇科技的吴浩吴总特意交代下来的,要保证好我们这些科研人员的伙食标准,不管什么时候去,都有热菜热饭供应。
餐厅那边还说了,以后不用我们再过去打饭了,只需要给他们打个电话,或者是发个信息,写明要求,他们就会直接送饭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