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后,当气喘吁吁的潘汝桢来到永昌门的城墙时,没有理会前来迎接的千总,而是三步并一步的冲到了城垛口,立刻就看到了站在门外的那支援军。
作为浙江巡抚,潘汝桢的眼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从未见过江宁军,也从未和江宁军的人打过交道,但当他第一眼看到才城门外的那支军队时,心里第一时间便意识到下面的那支军队就是那支传闻中的大明第一强军江宁军。
没有任何理由,纯粹是他的直觉。
城门外的那支军队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在外围的大部分都是步卒,这些军士穿着身披铁甲,头戴钢盔,被围在中间的则是一辆辆大车,这些大车全都是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这些上面装满了货物,不少大车甚至还拉着火炮。
但是最令潘汝桢感到惊讶的是,尽管天气炎热异常,但城外这数千兵马居然就这么排列排着整齐的队形静静的站在城门外,除了偶尔有挽马发出的响鼻和嘶鸣声外,再也没有任何的杂音,也没有任何人在说话。
这一幕不仅看呆了潘汝桢,也看待了城墙上的所有人。
“天下间竟有如此强军。”
潘汝桢心中赞叹起来,此刻他心里再无疑惑,这支军队就是这些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江宁军了,除了这支军队他实在是想象不出整个大明会有哪支军队能有这般气象。
“这就是哪支江宁军?”有人在旁边喃喃低语。
也有人用肯定的语气道:“必然就是他们,若非江宁军,大明哪支军队能有如此气势?”
“他们就是江宁军,肯定是江宁军无疑了。”
没有理会旁边窃窃私语的众人,潘汝桢将头探出了城垛大声问道:“本官乃是浙江巡抚潘汝桢,下面来的是何人?”
潘汝桢一连说了三次,城下的军队这才有了反应,不多时,一名穿着普通铁甲的军官从队伍里走了出来,朝着城墙上的潘汝桢拱了拱手朗声道:“本人便是信国公杨峰,奉命前来驰援江南剿灭贼寇,如今已经杀退了这里的贼寇,却被拦在了城外,莫非潘大人不欢迎我等?”
杨峰的话引起了城头一阵骚动,不少人争相探头忘了下来。
“这位就是信国公?”
“啧啧,没想到信国公居然这般年轻,看起来还不到三十吧?”
潘汝桢却是老脸一红,赶紧道:“信国公莫怪,如今乃是非常时期,守将也是生怕被贼寇混进城来,故而不得不谨慎行事。如今还劳烦信国公将印信与文书放入吊篮,待到下官验证无误后立即将信国公迎入城内并向您赔罪。”
“可以!”
杨峰点了点头,拿出了自己的官印和文书交给旁边的家丁,放入从城墙上放下的吊篮。
很快,潘汝桢便看到了杨峰放在吊篮里的官印和文书,严查了一番后确认无误,立即下令打开城门迎接江宁军入城。
随着城门的大开,守候在城门口的江宁军立即有条不紊的进入了城里,而这时候令潘汝桢等人感到惊讶的事情又发生了。
第一批入城的居然是一群穿着绿色军服的女兵,这些女兵和外面的军士不同的是,她们并没有披甲,而是全都穿着绿色的军服,头上带着绿色的钢盔,在胳膊出还带着一个绣着白色十字的袖章。
这些女兵虽然身为女子,但一个个却英姿飒爽,无论是行军还是走路都是气宇轩昂,在气势上丝毫不比男兵差,迈着整齐的步伐大步走向城门,看起来格外的赏心悦目。
“这……这……这些女子都是干什么的,江宁军里居然还有女子。”
这一幕让站在城门口迎接的潘汝桢和众将们全都看得目瞪口呆。
待到这些女兵入城完毕后,紧接着便是赶着一辆辆大车的辎重兵和拉着火炮的炮兵,等到这些人进城完毕后,杨峰这才率领负他的家丁和负责警戒的军士进城。
等到最后一名江宁军军士入了城,城门随即缓缓关闭。
“下官浙江巡抚潘汝桢见过信国公,适才下官无理,还望国公爷恕罪。”
当杨峰和潘汝桢见面后,潘汝桢第一时间将杨峰的官印和文书恭敬的还了回来,并向他赔罪。
杨峰接过官印文书,摆手道:“不知者不罪,潘大人适才也是老成持重之举,何罪之有。”
第1213章心放下了
双方见过礼后,潘汝桢拱手苦笑道:“国公爷,按理说您远道而来,下官应该请您先行歇息,随后略备薄酒替您接风洗尘,但如今贼寇攻城甚急,是以卑职斗胆请您前往清波门观战,并为您介绍战况。”
杨峰笑了笑:“潘大人不必客气,本公此番前来是为了解救杭州府数十万百姓,不是来喝酒的,如今军情紧急,理应如此。”
潘汝桢正色道:“谢国公爷体谅,请!”
“请!”
在一帮人的拥簇下,杨峰和潘汝桢上了马,朝着清波门而去,在他们的身后则是杭州府的官员、以及杨峰的五百家丁和两千军士。
趁着赶路的时间,杨峰也在四处打量。杭州城不愧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一路走过来街道上商铺林立,虽然在战时,但街上的商铺并没有关门,依旧有不少百姓在购买东西。
当杨峰和潘汝桢一行人在众多军士的拥簇下行走在大街上时,看到街上居然还有这么多行人,心里也不禁很是好奇地问道:“潘大人,如今外头攻势颇为凶猛,城内的百姓却依然能够安心做买卖,这点着实令本公感到惊讶啊。”
潘汝桢无奈道:“杭州府如今有七万五千六百多户人家,人口多达三十多万,光是每日的消耗便是一个大数目,一般百姓家中的存粮只够吃十天或是半个月,若是不出来干活,他们可就要饿肚子了。”
杨峰点了点头,这点无论是明朝还是后世都是一样的。
毕竟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外面打得再激烈又如何,只要还活着就需要吃喝拉撒。
不过在路上杨峰也察觉到了,跟随着周围的一部分文官看向他的目光颇为复杂,好像混杂了憎恨、厌恶犹豫等等情绪,这一发现也让杨峰有些警惕起来。
对于杨峰,杭州城里的官员和士绅自然是如雷贯耳了,不知道他的人还真不多,不过对他的感官可就比较复杂了。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的江南士绅们对于杨峰可以说是恨之入骨的。毕竟老话说得好,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而杨峰断的又何止是他们的财路啊,说是刨根都不为过。
无论是重开海禁还是在福建开设的海关,甚至是重新成立的福建水师,这些东西在江南的士绅们看来无异于一把把刺向他们心口的尖刀,更不要说杨峰呈上去的那份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折子,这已经不是尖刀了,而是要刨他们的祖坟了。
若非杨峰贵为国公,身边家丁护卫无数,早就没命了,即便如此,这些年来杨峰也曾遭到过了好几次刺杀,虽然没能成功,但也可以看出在大明不知有多少人想要他的命。
对于这点,我们的杨大官人自然是心知肚明,他也从不指望一场救援就能改变这些人对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