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马背上的骑手已经知道胯下的战马早已不堪重负,若是再这么催促下去这匹战马就要废了,但他依旧毫不犹豫的夹紧了马肚子,还不时在马背上抽上一鞭子,好让战马跑得更快。
等到这些骑手经过了一会,他们的身后又跑来了一队骑兵,只是这队骑兵的服饰却不像刚刚过去的那队骑兵那样凌乱了。
这些骑兵全都穿着精钢打造的半身铁甲,头上戴着头盔,背后还背着一支火铳,在追逐的过程中,这些骑兵还不时朝前面的骑手们射出箭矢,只是由于骑在战马上瞄准过于困难,加之前面的骑手还不时故意变换奔跑路线,所以很难瞄准,除了少数箭矢射中了一两名倒霉鬼之外,其余的箭矢全都落了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面那些奔逃的骑手们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尽管他们已经用摧残战马健康的方式逃命,但战马的潜力毕竟是有限的,当潜力被耗尽时,无论他们再怎么催促战马都没用了。
“嘶沥沥……”
一匹正在奔跑中的战马前蹄一软,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上,马背上的骑手足足飞出了五六米,落地后的他脑袋以一种奇怪的角度扭曲着,嘴里不停的吐出血沫,很显然这位已经不行了。
而旁边的同伴压根没有理会他,依旧拼命的策马奔跑,不少人频频回头,生怕什么时候从后面射来一根要命的弩箭。
不过他们的运气也算不错,就在后面的骑兵追到他们之前,太湖城终于到了,当他们看到那做已经变得有些残败的城池时,好几个人的眼睛都红了起来,不容易啊,终于捡回了一条小命。
那名拼命奔逃的人自然就是流寇的探哨,而在后面追他们的人则是江宁军的夜不收。
城下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城墙上的流寇自然不会没有发现,很快便有一队骑兵出城接应自己的同伴,顺便看看能不能把后面的追兵给吃了。
“弟兄们,冲上去,把那些明军给干掉。”
“上啊!”
上百名骑兵乱哄哄的朝后面的追兵迎了上去,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
若是一般的夜不收面对近乎十倍之敌自然是有多远跑多远,可这些江宁军的夜不收居然没有掉头逃走,而是勒住了战马,在一名军官的喝令下齐齐举起了米尼式步枪,瞄准了正朝他们冲来的流寇。
“放!”
“砰砰砰……”
只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枪声,七八名流寇从马上跌落下来,而做完了这一切后,这些夜不收才不慌不忙的把火铳重新背到背后,策马朝来路跑了。
看到明军的夜不收居然如此嚣张,那位带队出来的贼寇哨总(相当于明军的百总)气得眼睛都红了,立刻不假思索的带人追了过去,等到袁大头收到消息准备下令他们退回来时这些人早已跑得不见了踪影。
“这些混蛋,居然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出击,把军规视为无物,等他们回来老子让他们好看!”
城门口
看着死伤得只剩下聊聊三四人的探哨,袁大头气得暴跳如雷,只是他却忘了,平日里对军规最反感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这个都尉。
发完脾气之后,袁大头没好气的问崔头丧气的站在一旁的几名探哨:“你们是在何处跟那些夜不收遇上的,明军的情况如何?”
为首的一名探哨哭泣道:“回都尉的话,弟兄们实在距离此处八十多里外一个叫邱田村的地方遇到明军夜不收的,双方相遇后弟兄们当即就跟他们交上了手。
只是咱们的装备实在太差,弟兄们射出的箭矢压根就射不穿他们的装备的铁甲,双方互射了一阵箭矢过后咱们原本近二十人的弟兄几乎就少了一半。小人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退,那些该死的夜不收穷追不舍,一路追过来不断有弟兄们被夜不收射死,如今就只剩下了咱们三四个人了。”
袁大头不耐烦的打断了他的话:“俺没问你们死了多少人,俺问的是明军的情况如何?他们来了多少兵马?距离咱们有多远,他们会不会进攻太湖县城?”
探哨赶紧道:“都尉,小人一行人碰到的只是江宁军的夜不收,至于他们的大队人马并没有遇见,不过依小人所知明军夜不收的前出范围最远不会超过一百里,所以依照小人估计,江宁军的大队人马应该在北边距离咱们一百四十到一百六十里左右。”
“一百六十里?”
袁大头眉头微皱,这个距离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并不算什么。依照明军的行军速度,江宁军最多两到三天就能抵达太湖县城。
沉默了好一会,袁大头转头对人说道:“马上把咱们的探哨全都撒出去,一定要查清楚那支明军的人数和目的地,再下令把城中所有的百姓全都集中起来,抓紧时间修复损坏的城墙。”
“明白!”
一名部总有些担心的对他道:“大哥……咱们一定要跟江宁军交手吗?军师可是吩咐过了,遇到江宁军要立刻禀报闯王或是后撤,不可轻举妄动,若是因此而遭到损失,闯王可是会发火的。”
“你怕个屁。”
袁大头冷哼道。
“你别忘了,闯王还说了。咱们义军但凡有人能斩获江宁军士卒一枚首级的,赏银子十两,三枚首级的官升一级,十枚首级的直接官升三级。
俺琢磨着,若是能杀掉一两百名江宁军,虽然俺这个都尉不可能升官了,但俺也能让那个书生看看,江宁军也不是天下无敌的,咱们照样有人能治他。届时,俺看他羞也不羞,就这么个连鸡都不敢杀的书生居然敢给俺们这些老营的弟兄定军规,美得他!”
说到这里,袁大头的眼中露出了异样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自己若是能击败一支江宁军,将数百枚首级扔到李岩面前后,所有人惊讶崇拜的目光。
第1091章江南之乱(五)
距离太湖县城一百多公里处,有一个名为百隆的村庄,这个村庄约莫有一百来户人家,四五百人左右。
或许这样的村庄在现代只能算普通,但在这个时代已经属于不折不扣的大村庄了。
在村子的中央有一个占地数亩的空地,这里是往日村里打谷子的地方,也就是俗称的打谷场。
往日里打谷场也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的时候,打谷场上都能找到村民的踪影。只是今天打谷场上却看不到了平日里总是在玩耍的孩子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墨绿色的帐篷和一名名身穿绿色军服的忙碌身影。
在最中间那顶最大的帐篷里,数十根点燃的蜡烛被分布在了四周,将整帐篷照得通亮,一身戎装的杨峰正低着头盯着一张扑在木桌上仔细的看着地图,在他的对面则站着苟醒马、严狄两位游击将军,周围还围了一圈千总等各级军官。
“你们看。”
杨峰指着地图道:“根据咱们得到的消息,截止今日为止,安庆府下属的六个县城已经有三个被贼寇占据,而太湖则是这三个县城里规模最大最富裕,同时也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方。”
贼寇占据了太湖县城后,往东可直扑潜山县而后直取安庆府,往南可直扑九江府,正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为了实现咱们的计划,这次咱们的任务就是将太湖县城夺回来,然后将贼寇往东逼过去。
苟醒马看了地图好一会才说道:“公爷,如今那个李自成凭借着不纳粮的口号招揽了不少的流民投靠,如今已经拥有数万兵马,末将甚至还听闻还有不少卫所的军户和官兵也投靠了他们,咱们可不能小觑啊。”
“本公当然知道。”
杨峰冷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