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熙元年十月,大宋皇家日报突然刊登了一条震惊天下的新闻:被金人俘虏到北国的二帝被大宋皇帝派遣了一支特殊队伍,奔赴千里,从金国腹地五国城救出,现在正在龙井山的皇家庄园里静养,虽然二帝一路颇受磨难,但现在精神很好云云。
报纸上还详细里讲述了营救过程,以及在营救过程中以身殉国的如海军镇指挥使王海的英勇事迹,写得惊心动魄,看得让人热泪盈眶。
最后还指出大宋皇帝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献身的军人们,准备在杭州城外西湖的孤山上建立一座英烈祠,专门用来纪念为国牺牲的军人,而王海等作为第一批被祭奠的大宋英烈。届时,大宋皇帝赵君将率领文武百官亲自祭奠,并将每年十二月十六日作为公祭日,
这个消息突然公布,顿时震惊了朝野,大家都为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帝赵君的魄力所震撼,“直捣黄龙,迎回二帝。”这一曾经响亮的口号竟然用这种方式实现了一半。同时也为大宋拥有这样一支强悍而又忠心耿耿的军队而狂喜。至于设立英烈祠,祭奠牺牲军人这些提高军人地位的措施也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通过,没有人提出异议。
二帝的回归,许多大臣都想去探望,顿时一向冷清的龙井山庄热闹起来,为了保证二帝的安全和建康,最后只有李纲等三朝元老才允许被探望,君臣见面无不唏嘘,一时间老泪纵横。
最后,赵君特地在皇宫请赵佶、赵桓二人进行了一次皇家私家宴请,隆裕太后也参加,连被软禁在显忠寺的赵构也被请回,作为一家人吃了一个团圆饭,气氛很是融洽,四个皇帝竟然围坐在一起吃饭,开创了一个历史先河,这件事也被大宋日报大书特书,体现了皇家的和睦和赵君的大度。
其实在这件事上,有大臣也提醒赵君,前皇三人中,除了赵佶年长之外,赵桓、赵构都处于壮年,而且赵佶之子,太宗一脉,根正苗红,朝野还有许多人对于他们抱有同情和怀念。
三人之中,除了赵桓在文学艺术方面相对平庸,赵佶、赵构可以都算是大宋很有才学之人,这才以文采为时尚的大宋自然很受士大夫的欢迎,而相比赵君,虽然也出自皇室但只能算是旁门偏支,何况武夫出身有意一种暴力的方式取得皇位,登基以后所做之事也往往激进,不符合士大夫中正平和之态,要赵君注意防止三人复辟。
对于这些提醒,赵君一笑置之,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有些问题,他相信如果把自己放在宋真宗、宋仁宗年代,那是大宋最鼎盛,文化最璀璨的时代,一大批能臣如韩琦、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等,那么自己根本不可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但是现在正是大宋最虚弱的时候,更需要自己这种军人身份的帝王才能带领大宋走出泥沼,重振雄风。
怕这个三个先皇背后搞什么小动作?简单,赵君就在十月底皇宫门口搞了一个盛大的阅兵式,请了三位先皇和大臣在城楼上观看,从近卫军团中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骑兵方队、步兵方队、长枪兵方队、击发枪方队和红衣大炮方队,陆续从皇宫门前经过。
近卫军团的家底是扬州军三个主力厢,都经过的正步训练,所以当士兵们在军官的口令下,迈着整体的方步,高喊着“大宋万岁、皇帝陛下万岁的口号”从皇宫门前经过时,在场的大臣们无不被这种则阵势所压倒,特别是最后五十门红衣大炮组成的方队,被战马拉着从宫门路过时候,青石板的路面被震得发出嗡嗡声,第一次让临安的朝廷官员和百姓感受到了这支军队的强大。
说咱这个皇帝没有文采?那更容易,赵君一口气在大宋日报上发表了十首诗词,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迈,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的婉约,最后赵君实在没记得宋以后的诗词,竟然将那首戴望舒的《雨巷》搬了出来,“那个打着油伞如丁香花的般姑娘”竟然成了临安城中那些多情少女中最念叨的一句诗,纷纷猜测我们的大宋皇帝陛下是不是心里还藏在一位美丽的小娘子?
总之,赵君在绍熙元年的冬天,凭着自己的实力和穿越这个强大作弊器大肆炒作,出尽了风头,这种不安常理出牌模式让人感到新鲜,在士林和广大百姓中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皇帝的位置也日益稳固。
在朝廷内部,商贸及税制改革进展也比较顺利,通过出售原来官营的作坊也给朝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陆续放开官府专营的行业,使整个大宋的商贸更加活跃,商贾竞争也日趋激烈,诸如茶、醋、丝绸等老百姓日常用品的价格也开始逐步下降,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从而提高了赵君和朝廷的威望。
时间过的很快已经到了年底,纷纷扰扰的大宋绍熙元年就这么过去,登基这半年并没有多大的动作,一切以稳定为主,整个大宋王朝并没有因为皇帝的突然变更而陷入动荡,这让赵君心宽了不少,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柔福和种彦燕双双怀孕,成了皇宫的一大喜事,特别是柔福成亲了好几年总算盼来了子嗣,高兴的喜极而泣,一天小心翼翼生怕有什么闪失。
算是过了一个祥和之年,开年后就有大事引起朝野上下的关注,科举的省试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