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方国的海军相对落后,只能在近海划着大浆船巡逻防御,海上力量很弱,不然也养不出蒲行风这样的大盗。
但他们的骑兵相当精锐,曾经有大股的海盗试图登录天方抢掠,却是被天方国悍勇的骑兵剿杀的干干净净,根本不是其对手。
天方的骑兵风格是彪悍武勇,战阵娴熟,装备极为精良。
东胡的骑兵在装备上差一些,但更坚韧,更凶残和野蛮。
大魏的禁军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天方兵的装备好,也不及东胡兵的野蛮凶残,但装备比东胡好,比起那些南洋诸国和倭人,也更坚韧善战。
当然,禁军也是有强有弱,大魏禁军八十万人,几百个军,想来也不可能都是一般的精锐善战。
王直所见虽多,但如眼前这般令行禁止,举手投足都整齐划一的军队,也是头一回见到。
震撼和冲击在所难免,虽然卢七对这样举止的评价是过于追求整齐,太过花巧,王直却是明白,将普通的庄户汉子训练成眼前的这般模样,得投入多少心血,花多大的功夫才办的到。
能把百姓黔首练成眼前这般精锐,这种练兵的能耐,放眼天下还真没有第二个人能办到。
“怪不得南安那里,蒲家栽了那么大一个跟头。”王直是第二次说这样的话,不过上一次还只是客套为主,这一次就是真心实意了。
邓文俊点头道:“大王找这个南安侯世子,虽然是试探,这步棋却是下对了。”
“有什么对的?”卢七摇头道:“这般国侯宗室,我见的多了,有本事的野心大,没本事的没担当。咱们找这样的人合作,有什么好处?”
“希望缓急可用,最好还是用不上。”邓文俊倒是没有反驳,这些年来,不管是宗室还是文武官员,大魏这帮权贵的嘴脸,确实是见的太多了。
“此子与常人不同。”王直倒是说道:“不是凡俗之辈,等我们也到了京师,文俊你有空就去南安侯世子的下处走动走动,说实在的,就算有人要对付老夫,老夫也不指着一个小辈救命,但此子非凡俗之流,结交一下也并不坏。老夫年岁已高,你们多相与一些这样的人物,总是有好处的。”
邓文俊知道王直是打算将基业交给自己等人,王直儿子年岁小,推出来也不会服众,海盗们嘴上都说的漂亮,忠直之士却寥若晨星,邓文俊这样的壮年头领还能震的住,推出王直的幼子,真是哪天死的也不知道。
而王直除了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幼子,最挂心的当然还是平岛基业。
这一大片基业在,过几年王直年迈回老家养老,除了朝廷官爵护身,不至于叫人谋夺了家产之外,尚得有完好的基业在外,使得朝廷不能翻脸不认帐。
这一番苦心,主要还是着落在邓文俊和卢四海两人身上,两人一个是闽人,一个明州人,卢四海的族弟卢七更是王直的护卫头领,此番入京,邓文俊等人跟随,卢四海在平岛驻守,一旦有变,立时再度反乱,骚扰津海京畿沿海地方,使得朝廷知道厉害,这些都是王直上岸之前的谋划。
至于康天祈等人的力量,在此之前已经算是各人帮了忙,人情不可一欠再欠,底下的事就是王直自己的事,和旁人无关,旧日情谊,差不多也是用光了。
“我省得了,大王放心。”邓文俊知道王直的意思,将来执掌王直旧部,不可能一直局促北方,要想发财,要么去南边海面上抢,要么就是去贸易。
王直的部下,愿意直接抢掠的并不多,这也是王直的行事风格影响所致。
况且抢掠会破坏商贸,抢久了海上无船,难道去捕鱼?
就算最凶恶的蒲行风,对天方商船也只是征税,还保护商船通行,鼓励贸易……行船越多,海盗的利益才越大,就算不直接参加贸易,光是抽税就已经是叫蒲行风肥的流油了。
将来若是邓文俊等人至闽海,可能会与蒲行风和颜奇,刘旦等人冲突,提前与福建的地方势力有所勾连,对将来的布局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大王真是算无遗策。”邓文俊衷心的道:“希望南安侯世子,不要叫我们失望。”
……
津海港原本只是一片普通的村寨,自大魏太祖迁都至燕京之后,此地有港口河流,运河中转是至通州,而海漕前来,以津海中转为主。
这一片地方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原本是村镇密集,人丁异常稠密的繁华所在,但徐子先等人北上时,入眼处到处都是一片荒芜。
东胡三次入境,次次侵掠津海,除了港口区重修之外,津海的几个军寨也还完好,原本的县城已经被毁去,至今也没有恢复。
一度繁荣,村落绵延至京城脚下的富裕景像,也再不复可见。
沿途到处是荒村,只有少量的沿官道和运河的村落还有一些人气,也勉强聚集了一些人形成了较小的镇子,给沿途的过往商民游人休息打尖用。
沿途两天时间,几乎都是在这样的场景中经过,到处是白骨,荒村,两眼血红的食人野狗,高时来和田恒,金简等人每天都要射死几十条窜过来的野狗,后来发觉杀不胜杀,只能撵走了事。
这般的场景,令人如在地狱之中行走,少年牙将们的心情都受了较大的影响,其余各人都是眼中沉痛,面色不欢。
如果由眼前的情形推导,可想而知当时发生了多惨烈的情形,无数蛮夷兵马策马疾驰而至,挥刀斫斩,持矛刺杀,多少原本幸福安康的家庭,多少梦想,瞬间破灭。
福建路漳州的惨剧,到现在令很多人感伤,但看到绵延百里的荒村和无数不及收捡的白骨之时,很多人才知道,当年漳州之事,相比北方来说竟然只是小场面了。
“真是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第三日傍晚时,众人抵达京师南熏门外,也就是京师土著俗称的大南门外。
京师近郊的人气恢复的较好,毕竟当初有大量禁军驻于京师内外,三次东胡入侵都从未想过能攻下燕京,这座城池原本周长三十余里,后来经过扩建,外南城周长十九里,内城周长三十一里,加起来正好五十里。城墙全部是夯土后包砖,砖石全部用糯米粘合,坚固无比,箭矢根本对城基造不成破坏,普通的石弹打在城墙上,也不过崩几个小口子,城高三丈多,十余米高,城基坚固厚实,几十万个城堞和射孔,瓮城,箭楼,城楼和藏兵洞极多,构成了极为稳固的防御体系。
只要禁军不崩,有兵马驻守,这样的城防工事根本不是当世的攻城之法能攻克的,加上城中储粮充足,通州防御也相当坚固,且与燕京防御联为一体,通州仓的储粮永远在千万石以上,燕京城外又有河水包围,断粮,断水都不可能,所以东胡三次入境,肆虐伤害的只能是京畿四周的几十个州县,津海这样的近畿地方,受损最重。
至南熏门时,陈佐才去办入城的手续,交印信给守城的城门官看,通报来意,清点行李,人数,若是普通商旅就要在内城仁和门外办理纳税手续,象徐子先这样入京袭爵和来应锁厅试的,当然不在纳税所列。
“世子要赶紧去礼部和枢密院办锁厅试的报道手续。”守门官倒是和善,提醒徐子先道:“几天之后进士考就开始了,这几天满城都是来应考的举子。”
“不知道子张兄准备的怎样了?”魏翼从徐子先身后的马车中探出头来,手中还犹自抱着一本书。
魏翼也是随徐子先同船北上,一路上倒是很听徐子先的劝,每天都是读书不缀。
此前魏翼就辞了报社的职务,年前年后都安心在家温书备考,他原本就是官绅书香世家,从小的底子打的很牢固,经过这一番考前的冲刺,虽不能说必中,但把握也并不算小。
徐子先记得魏翼曾经落考过,落寞消沉过很长时间,既然是好友,将来还可能是亲戚,徐子先当然不忍看到魏翼落榜,这阵子不管是什么事都不准魏翼出头,每天关在房间里看书,连赶路也是专门替魏翼备了一辆马车,每天在马车里起伏不定时也得温书背书。
现在这会子魏翼终于是有机会伸头出来透口气,一旁已经和魏翼相熟的金简和高时来几个少年牙将都是笑了起来。
“行了,出来透透气吧。”徐子先笑骂道:“燕客你这副小心翼翼的样子,人家还以为我把你关起来了。”
“说起来我可是你二兄。”魏翼跳下马车,换了一匹马骑着,意气风发的道:“还有几天就应考,叫我歇息一下喘口气吧。”
徐子先点点头,他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当下道:“我们进城先去寻子张兄……”
“要你们寻我?”
众人边说话边入城,守城门的官员将普通人拦了一下,由得南安侯府的人一起从城门洞穿行而入。
就在城门一侧,徐行伟已经站在路边等着,听到徐子行的话,徐行伟笑骂道:“你们未必将我看的太不讲义气,知道你们要到了,我已经每天都在过午下值之后就在这里等着了。”
“自家兄弟,就不多说什么了。”徐子先亲热的揽过徐行伟,抱了一下,笑着道:“子张兄看来在讲武堂闲的很?”
“是很清闲。”徐行伟神色微变,说道:“这些闲话不多说,我陪你们一起到睦亲馆去。”
大魏对外有迎宾馆,专门招待外国使臣,够身份的富商等等,对内官员们住朝天驿,这是京师内的大驿馆,专门招待那些进京述职办事,很快就会离京的官吏。也有睦亲馆,这是专门招待宗室所用。
徐子先是进京袭爵的国侯世子,当然要住睦亲馆。
“京师的各家报纸对明达你的行踪很关注啊。”众人上马时,徐行伟笑道:“已经有不少报纸将南安大捷的事连篇登载,对明达你大夸特夸。我在京时,不少官员士子就传你的两篇文章,前一篇叫白话散文,人都赞你的孝行,后一篇就是小品笔记,不少人称赞你笔法凝练,是难得的上品佳文,更是对韩炳中,林斗耀等人颇有微词。加上南安一战,明达你练的团练大胜海盗,斩首千级,更是在京师传颂一时,人都说你是宗室中的少年英豪,后起之秀,将来成就怕是不在现在的齐王之下……就算是我,人都知道我和你交情莫逆,连为兄我也沾了不小的光。”
“怕也受了些连累吧?”徐子先道:“讲武堂山长是左相,当然他不掌事,副山长李廷明也是左相一党,你在讲武堂的教习一职,怕是颇受牵累?”
“也无所谓了。”徐行伟笑道:“原本我也不打算留京奉职,在京宗室受管制很多,还不如考了武进士之后离京任职,最好是回福建。”
“你回福建路最好。”徐子先道:“我们兄弟还在一处,能做出一番事业出来。”
“我听你的安排。”徐行伟正色道:“明达你现在不管是身份地位,还是未来发展都比我和燕客要强的多,反正我是听你的,燕客你意下如何?”
“行同楚囚。”魏翼笑着将一路被管束的事告诉徐行伟,最后道:“若不是与子张你一样的看法,我为何被明达摆布?”
“哈哈……”徐行伟笑了一阵,又接着道:“燕客你听话就对了!明达必中,为兄也有相当的把握,你要是落第,到时候一人向隅,为兄和明达心里也不好受。”
----------
两章并一章发了。
第一百五十四章睦亲馆
魏翼拱拱手,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当然很想得中,一旦中了进士,可以选择在京观政半年再考虑留京或外放,魏翼是打算外放回福州,武官可以直接外放,徐行伟和徐子先定然回福州,特别是徐子先。
魏翼希望的是得中之后能和徐子先先定下婚约……亲迎接娶倒是不急,小妹还不到十五,徐子先不可能现在就放小妹离家,估计最早也得两三年后,魏翼正好结束观政进士期,回福建选官上任,度过早期的适应期后,那时候就真的能考虑迎娶了。
至于南安侯府的小妹是不是合适的妻子人选,魏翼已经同家族隐约提起过,其父母和亲族长者当然都是极为赞同,甚至大为激动。
魏翼家族是二等的官绅世家,比起昌文侯府差的远,而且这些文官世家都是奉昌文侯府为首,现在南安侯府和昌文侯府婚姻已经定约,如果魏家能娶了徐子先的小妹,整个家族都会为之受惠!
魏翼当然不是把自己的婚事当成家族政治的筹码,但对家族中人的态度也是感觉相当的高兴和欣慰。
徐子先等人先是穿过仁和门,通过税卡后算是进了内城,众人多半都是初至燕京,眼神中不乏好奇和失望等种种神色。
对高时来和田恒这种漳州乡下少年来说,京师向来是传闻中最高大上的所在,天子脚下,多少皇亲国戚文武高官,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传奇,多少武道高手在京师扬名立万。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大魏全国军事和政治和北方边防的中心,也是种种国策的决定之地,朝廷在此,天子在此,两府在此,多少显贵也是在此。
从军事,政治,文教来说,燕京当然是毫无疑问的大魏全国的中心,江陵,福州等地,差的很远。
仅从眼前扫眼就看到的举人模样的读书人,成群结队的在城中闲逛,三五成群的在酒楼追欢买笑的情形,在别的城市可是看不到。
江陵的读书人也多,但多半是自吹的名士,有一些有真材实学的也多半有了功名。而在这大魏京师的内城之中,眼前的这些读书人俱是有举人身份,这种身份可不容易得来。以大魏过亿人丁,每年够资格到京师以举人身份应进士试的,不过三千零几十人而已。
在大魏太祖的坚持下,大魏各地的学堂学校不少,识字率比前朝大为提升,现在大魏的识字率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全国识字的人近两千万人。
其中一直在读书应考,并且有秀才身份的有五六十万人,而一直坚持考进士,能以举人身份应试的,则是只有三千余人。
这三千余人还算不得人中龙凤,一次不中,打回原形,回原籍等候再考,下一科要考中举人之后,才有资格再来应进士试。
只有中得进士,成为三百幸运儿之中的一员,才有资格被称为人中龙凤,也是京师百姓榜下捉婿的首选。
街道上摩肩擦踵的人群中,就有一些鬼鬼祟祟的壮汉,一直在盯着那些年轻的举人,甚至尾随跟梢,打听背景,也不会有人怀疑这些壮汉是要对那些小鲜肉有所不利,众人都懂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