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268(1 / 2)

大明春色 西风紧 11299 字 2020-05-21

唐敬道:“刘提举的一个老表死了,遭真腊人杀掉的,死得很惨。”

“哦。”齐泰应了一声,他的脸上,难免露出了些许无趣的神情。

唐敬接着说道:“初时末将不甚在意,刘提举也说过、不要因私费公,好似也不算甚么大事。可第二回见面,他又谈起了那老表,末将便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齐泰也略微好奇地问道:“何处不对?”

唐敬道:“刘提举说起了往事,说得非常之细。刘提举谈起那老表陈漳、还小的时候,便被送到了刘提举家;陈漳见他爹走了,一开始哭个不停,后来拿了一根枇杷枝玩耍,才把伤心事给忘了。他俩一起上私塾的时候,刘鸣有一次闯祸、被留在了学堂里,天黑之后他发现,陈漳一直在外面等着他、要一道回家呢。

还有别的琐事,末将不便详述。刘提举又多次提到、反复说过一句话,陈漳没过几天好日子。那时末将才明白,他那老表、可能比刘提举的亲兄弟还要亲。”

齐泰点了一下头。

唐敬又道:“刘提举也真是挺能忍啊,末将起初愣是没有丝毫发觉、他有那般伤心,简直是喜怒不露于色的人。”

直到此时,齐泰才感到有些奇怪了。他心道:若刘鸣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又怎么会当新党的出头鸟?官场上老奸巨猾的人,都明白的道理;就算某人一时得宠,如果得罪了太多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齐泰没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他与一个武将有甚么好说的?

这时他岔开了话题,问道:“唐将军最近去过刘家港没有?”

唐敬点头道:“月初才去过。”

齐泰便径直问道:“将士们士气何如?”

唐敬沉吟了稍许,眉头一皱说道:“末将两度率军出海,很明白将士的心思。若是他们知道要在真腊、满刺加等国登岸作战,恐怕士气好不了。”

齐泰道:“为何?”

唐敬看了齐泰一眼:“瘴气、瘟疫,人在那些蛮夷之地,死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齐泰径直说道:“太医院早就论述过了,没有甚么瘴气,主要是疟疾。”

唐敬点了点头,没有反驳。

俩人沿着龙江港江边已走了很远,眼看日头快到中天了,于是齐泰便提议返回。中午齐泰邀请唐敬到龙江寺用斋饭。虽是清茶淡饭,却不至于让唐敬觉得、齐泰看不起他。

过了一天,齐泰便到柔仪殿去觐见,对官军南征的准备、提出一些更具体的建议。

待齐泰谈到将士们害怕瘟疫疾病时,果然朱高煦和齐泰一样的反应:“疟疾和别的役疾,不是甚么瘴气。”

齐泰立刻作揖道:“圣上言之有理。”

朱高煦道:“朕带兵征安南国时,便遇到这些问题。营中得注重饮水烧沸,处理好茅厕污物,雨季减少出行、将堡垒周围的草木烧掉,能尽量预防疟疾。而疟疾会通过蚊子传染,是一种非常小的活物致病,须将患病的人隔离医治,并注重灭蚊。

还有那些随军郎中医士,曾找到了药物医治,黄花蒿泡冷水,以及甚么解邪的方子,太医院都有记录。到时候叫太医院查名册,将那些参与过征安南之役的医士选出来,一起出海南下。”

齐泰道:“圣上明鉴,臣询问过太医院的人,病重的人、医不好,最重要的是防病。”

没想到朱高煦微微一想,马上就认同了齐泰的话:“齐部堂说得对,疟疾不好医。但若军中处理得当,可以避免大片传染。一场战争,在战场上拼杀而死的人、本来一向便不占多数……”

朱高煦想了想又道:“派医士和官员去海师军营中宣传,让将士们明白疟疾是怎么回事,不必盲目畏惧。”

齐泰道:“臣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

朱高煦指着他说道:“说来听听。”

齐泰开口叙述道:“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回来之后有一份奏章;臣在文渊阁库楼,看过那本奏章。里面写了一段话,大致是说明军官兵到暹罗国时,将大明的药材洒进了大城府的护城河里,治好了当地许多百姓的疾病。于是暹罗百姓夹道迎接官军,箪食壶浆、对我朝感激不尽云云。”

朱高煦愕然道:“药材洒进河里,喝水便能治病?”

齐泰摇头道:“臣也猜测,多半不太可能有啥效果;不过此事并不一定是编造,或许当地百姓误以为河里的药材能治病。但是这件事中,有一层很重要的意思,那便是大明的药材、可以医治南方蛮夷之地的疫疾。”

朱高煦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眼睛里顿时露出了感兴致的神色。

齐泰见状稍微站直了身体,镇定地说道:“永乐年间的奏章,寻常人看不到了。咱们大可以改动一些内容,把暹罗国改成真腊国;如此做法无伤大雅。

朝廷可派文武官员、去海师军营中,宣扬真腊国忘恩负义之情状。言称我朝的船队曾在真腊国河中撒药,给真腊人治病,救万民于水火;他们却恩将仇报,杀我使节!

将士们多半会认为,朝廷是在申明大义。但无意之中,我朝医药可以治愈南方疫疾的念头,必会悄无声息地进入将士们的心里。由此可达到减轻官兵畏惧心、提振军心士气之目的。

诸将士绝不会怀疑官员在蒙骗他们,只因众人难以明白此节之关键。将士们最多怀疑、真腊人是不是真的忘恩负义罢了。”

“哈!”朱高煦顿时笑了一声。片刻后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神情举止已充分说明、他对齐泰的建议十分认可。

朱高煦指着齐泰,手指上下摇动了一下,张口似乎想说“老油条”之类的话,不过他应该是临时改口了:“姜还是老的辣。齐部堂这个计谋,朕不得不服,你真乃贤能之臣。”

齐泰也松了一口气,面露笑意。毕竟朱高煦曾经提着脑袋、救他这个如丧家之犬的人,而今又委以重任,不吝荣华富贵。齐泰确实很想报恩。

他作了揖,一脸诚意地说道:“臣尽分内之事,不足挂齿。若能为圣上效犬马之劳,臣心可慰。”

朱高煦道:“都过去的事了,你不要觉得欠了朕的,无须再想着报恩。齐部堂领情便可。”

齐泰道:“臣不敢,但凡读书明理之人,岂能不分恩怨?”

“算了罢,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情的。”朱高煦随意地说道,“齐部堂请来,陪朕喝盏茶。”

齐泰再次拜道:“臣领旨。”

二人一前一后,走到了西北角的茶几旁边。柔仪殿今日没有别人,往常时不时见到有后宫妃嫔在这里,但今日未曾见着。宫女宦官都屏退了,朱高煦待齐泰的态度,也变得愈发亲近。

齐泰见他心情很好,便又不动声色地劝诫道:“前两日,圣上提到的匠籍学堂教谕之法,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高煦立刻回应道:“齐部堂但说无妨。”

齐泰便道:“朝廷若设‘小学’,应有考试;若不把拼音列入考试之中,或许能减少大臣与士人的反对言论。此物定为‘辅助识字’之功用,意为可用不可用,天下士人便易于接纳了。”

朱高煦脸上的笑容收起,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点头道:“齐部堂所言,不无道理。”

“圣上圣明。”齐泰忙道。

他说罢,这才拿起架子上放着的一个布袋,从里面掏出火镰、燧石等物,开始生火。这初夏的使节,白天的宫殿里找不到火种。此时身边也没有宫中奴婢,只得兵部尚书亲自动手。

君臣早已不再拘泥于政务,齐泰甚至谈起了逸闻趣事,在等待烧水的时间里,他们就像是故交好友一般谈笑。

接着齐泰还谈起了家事,朱高煦送他的杨芸娘、已有身孕了,齐家已是后继有人。

齐泰内心里自然明白一个道理,伴君如伴虎。帝王常常喜怒无常,可以一时宠信某个臣子,也可以马上翻脸不认人、十分冷酷无情。像齐泰经历的建文帝、一向有孝顺宽仁之名,其实也是那种人,连宗亲都杀,别说一个外姓臣子了。

但很奇怪的是,齐泰的直觉里,完全不相信朱高煦这个皇帝、会对自己有甚么危险。而朱高煦恰恰有狡诈残暴之名。

或许人根本不能只能浅处的作为,又或许每个帝王都是不一样的,而朱高煦是最稀奇少见的那种人。

第八百六十八章无法反对

依照大明海军舰队两次下西洋的航海记录、以及文武官员从南方收集到的知识,朝廷已经得到了一些气候经验。马六甲海峡以东的海面,大致受季风影响,从阴历七月间、到十月盛行西南风;正月到四月间盛行东北风。

海军舰队若只是航海,在正月到四月于南海航行、无疑是最有利的时间,因为顺风。

但主力舰队此番出发,至少要在两处地方登陆作战。所以大臣们的意见,南征战役、应选择于腊月到三月之间。

每年腊月到三月,属于南海地区旱季中的凉季。这个季节的雨水比较少、疫病低发,而且相对更加凉爽,蚊虫也是最少的时候。十分利于军队作战。

因此兵部尚书齐泰收集了各衙意见之后,上呈方略:

大明海军舰队主力,应于武德四年腊月初、出现在西贡港附近;于武德五年四月之前,抵达满刺加国都城、并结束大规模陆地作战。当热季来临之时,明军陆师可以龟缩于工事、堡垒中进行防守。

如此部署,海军舰队在西贡港以北的航线,则无法凭借季风迅速航行了。好在从广西到安南松台卫(海防市)、再到岘港,都有明军的港口补给。舰队可以提前出发,缓慢航行,在腊月间抵达西贡。

守御司南署的假物院,有一间屋子专门放置海航技术的文书。其中有海图、造船术、牵星定位术、各式罗盘图纸、航速测试技巧、旗鼓编队指挥、各地季风气候等知识,大明王朝正在掌握征服神洲海面的规律。

唯有海上的风浪、仍然存在极大的危险性,办法就是增大海船的排水量、加固船体结构,以大船抗击风浪。为此朱高煦专门颁发过一道诏书,规定海船的大小、不再受限于礼制。(明朝的单体建筑大小规格,不能超过奉天殿,否则便是逾制,以前宝船被认为是单体建筑。)

南征大事,在廷议上通过了决策。当然会有人反对,但最终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

廷议之后,朱高煦便离开奉天门,登上了东角门城楼。他这时才渐渐地想到,这回廷议的反对声音不多,而且提出反对主张的大臣、态度也没那么强烈了。

他很快就猜到了其中的原因。上次征日本国的决策,确实给朝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回报。而今几乎每个月、都有从日本国回来的货船,将矿银运抵京师“钞纸局”。

白花花的大量银钱、新铜钱,通过央行调拨给户部等衙门,朝廷今年的日子是空前地好过,应该从来没有这么宽裕过。朝廷为了将新钱流通到全国,采购用度时、甚至主要考虑哪个省缺钱流通,而不是计较运费。

做工精美的新钱,流通起来十分顺利,毕竟是银子和精铜铸造,本身就据有价值。相比原先的大明宝钞,这种钱几乎不会被任何人拒绝。日本国、朝鲜国、安南国都想和明朝的商人做买卖,因为获得的新铜钱在他们国内太好用了。

唯一有不满情绪的人、是各地宗室藩王,因为他们原来可以从皇室得到大量宝钞赏赐。但现在皇室不直接掌握铸钱的发行,无法再给他们现款赏赐,只有盐引,让宗室的利益损失很大。

就在这时,后面的楼梯上传来了“嘎吱”木头发出的声音。朱高煦转过身,等了一会儿便见文官刘鸣爬上来了。刘鸣跪伏于地,叩拜数次道:“臣叩见圣上,圣上万寿无疆。”

“起来罢。”朱高煦随口说道。

接着,他便犹自说起话来:“朕记得自己有过一番言论,当时姚芳也在场,刘提举似乎还未考中进士。千百年以来,咱们都在一统、独大的权力形式上发展,君臣追求的是稳定的秩序,至大明朝、中央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儒家、法家的精神一直用于统治。单独儒家不是各朝各代的做法,外儒内法才是上位者用的东西,法家也是追求集权的(商君书)。”

刘鸣看起来变得十分紧张了,已经有点手足无措。这个皮肤蜡黄、相貌平平的年轻进士,模样看起来有点木讷,但显然他一点都不傻,应该马上就明白了此时谈论话题的危险性。

朱高煦又道:“此乃朕的一家之言。但在别的地方,好像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发展。许多小国错综复杂无法统一,又有各种各样的势力角逐,而且始终没法消灭彼此。于是起初他们会非常混乱,类似咱们中原王朝的乱世割据,甚至还有吕不韦那样的大商人多个、教派势力等一直无法消灭。他们在毁灭与重大损失中,将渐渐地学会共存与制衡;形成的秩序,是以规则为最重要原理,而不是权威。

朕无意于评论此中原理,孰好孰坏。只是逐渐明白了,新政虽然很新奇、会让不少人无所适从,但朕仍然用的是前者思想;所以大臣们从内心深处,绝不会真正感受到恐惧与敌意。咱们对新政的担忧,或许有点过头了。”

刘鸣埋着头,眼睛盯着一个地方很久也挪动。他似乎在沉思着甚么。

朱高煦也会写文言文的文章,交谈时却都是直白的话。不过他的话有点抽象,或许在刘鸣心里、比文言文复杂多了。

阁楼里安静了好一会儿,朱高煦又说了一句:“当然朕也只能选择前者理念,毕竟朝政和权力的稳定,朕才是最大的获利者。所以类似沈徐商帮的势力,控股不可能超过一半,并且要有宫廷、勋贵势力渗透。”

刘鸣这才猛然回过神来,急忙拱手道:“圣上英明。臣为新政,必全力以赴,绝不敢有畏惧之心。臣本一介草民,今立于宫阙之下,为报圣恩、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

“朕会护着你。”朱高煦道。

刘鸣愣了一下,神情诧异地抬头看了一眼朱高煦。或许士人们对如此直接的方式、并不习惯。

刘鸣道:“圣上乃旷古明君,韬略智慧之深,非微臣所能尽然明了。臣惟圣上马首是瞻,方可尽微薄之才。”

朱高煦笑了一下,不置可否。他认为,刘鸣至少明白一部分意思。如果完全听不懂的人,刚才不会想那么久。

“朕不是瞧不起商人。”朱高煦不动声色道,“如果当年的沈万三考中过进士、对朝廷有一些理解,他还会在太祖皇帝跟前、炫耀自己的实力吗?世道如此,他拿什么和朝廷博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