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TXT全集下载_551(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11002 字 2020-05-20

贺齐不置可否。孙策有命令,大军不得轻易入城,尤其是县城,以免与百姓发生冲突。这个用意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常常会有难处。不进城,大军就只能在城外扎营,防守的难度增加,也促使全军将士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应变。

好处当然有,压力也是真的大,怨言不可避免,就连贺齐本人都有些疲惫,只不过他不会将这样的口实落在别人手中,尤其是面对邓芝这个南阳籍的参军时。

见贺齐没反应,邓芝心中苦笑。

“参军,曹操会来吗?”贺齐眯着眼睛,看向远处的娄山。娄山之上有娄关,正是娄关拦住了他北上的脚步。

“曹操应该不会来。”邓芝谨慎的选择着用词,既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又不能刺激了贺齐。“曹操当年被吴王击败,其子曹昂去年又退出兖州,深知我军实力,绝不会轻易挑衅。以当前形势而言,他最好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地形优势,将我军困在山中,无法突入平原。”

“幼稚!”贺齐哼了一声,转过头,扫了一眼远去的敌人。“这么说,我们没必要耽误时间?”

“不然。吴王曾道,精兵不仅要练,还要战,我军已经有接近一年时间没有实战了,正需要借此机会一下最近的练兵成果,熟悉本地蛮兵的作战方式,为将来做好准备。”

贺齐沉吟了片刻。“你的意思是说,接下来我军会南下,而不是北上?”

“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南中总是要平定的,在吴王的计划中,平定益州只是先声序曲,诸位将军真正的功劳远在天竺。”

贺齐重新转过头,背对着邓芝,嘴角挑起一抹淡淡的笑容。邓芝说了那么多,这句话最动听。益州算什么,不过是盛宴前的开胃酒而已,天竺才是真正的舞台。

“参军,麻烦你拟一份劝降书。先礼后兵嘛,不能让蛮夷笑话了。”贺齐捻了捻手指,沉吟片刻,又道:“军侯以上,到中军议事,看看这一战怎么打。请参军准备好历次演习的记录,成绩好的优先上阵,免得争议,明明自己实力不行,偏说有什么偏袒不公。”

邓芝犹豫了片刻。“将军,虽说五指有长短,不能强求,但诸部既然都在将军麾下作战,还是尽可能保持实力均衡为好。若是过于悬殊,平时有冲突,战时也不利于配合。荆州兵、江东兵,都是吴王麾下的勇士。难道将来到了天竺,还要分彼此?”

贺齐眼神微闪,转头睨着邓芝,嘴角抽了抽,良久才道。“伯苗所言有理。”

第2176章王者之师

傅宠高据虎皮座上,一边打开手中的书信,一边打量着来送信的使者。使者大约二十多岁,中等身材,动作灵活矫健,面色微黑,看起来像是军中士伍,不像是读书人。

傅宠有些焦虑。他希望贺齐能派一个读书人来。既然是谈判,总要和读书人谈——在他的印象中,中原的读书人更容易对付些——派一个士卒来有什么用,比武吗?

也许是刺客。傅宠心中不安,悄悄地示意身边的侍卫提高警惕,不要让使者近身。见傅宠如此,使者笑了两声。“大人不必紧张,贺将军只想消除误会,并无恶意,更不会行刺客之事。就算要动武,他也会堂堂正正的战胜你们,让你们见识我大吴的王者之师。”

“王者之师?”傅宠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不肯落了面子。“你们一路烧杀掳掠,流的血染红了江水,什么样的王者之师会干出这样的事……”

“敢问大人,我军进入牂柯一年,滥杀过一个人吗?”

傅宠语塞,一时倒不好回答。贺齐率部到达鄨县这么久,的确没有杀过人,反倒是做了不少帮助普通百姓的事。听说周瑜做得更好,还设立了学堂、工官,又让军中医匠为百姓冶病,深得百姓爱戴,人人称之周郎。但这些都是对普通百姓的,与他们这些大族无关。

这和传闻中孙策善待庶民,敌视豪族的说法很像。孙策善待庶民,他们没什么意见,但敌视豪族却是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事,他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足下能言善辩,是读书人?”

“略通经籍,不敢以读书人自居。”

“哪里人氏?敢问高姓大名。”

“不敢,扬州会稽人,姓徐名陵,字元大,毕业于会稽讲武堂,侍从贺将军左右。”

傅宠很好奇。他早就听人说过,南阳有个讲武堂,荆州军中的将领有很多人出自讲武堂,精通战斗,所以荆州军战力极强。口耳相传,越传越神,讲武堂已经有些神化,有人说讲武堂出来的都是名将,荆州军中名将如云,根本无法战胜。这也是贺齐入县大半年,他们一直没敢主动惹事的原因。直到不久前,有人从成都回来,带来了更准确的消息,说讲武堂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堂,讲一些基本的战法而已,毕业生也只是粗通兵法,根本算不上什么名将。

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傅宠心里也很好奇。现在眼前就站着一个讲武堂的毕业生,他当然想问问。

“会稽讲武堂?会稽也有讲武堂么?”

“当然有,本郡讲武堂的祭酒是故太尉朱公。”

“当年平定荆州黄巾的朱太尉?”

徐陵笑笑。“大人见多识广。”

傅宠有些窘迫。他再无知,也不至于没听过朱儁的名字。当年黄巾大乱,朱儁率部在南阳作战,威名远播,即使是牂柯也时常能听到。不经意之间,他面前就站了一个朱儁的弟子,让他很是意外。

他没敢问,低下头看贺齐写来的信。信是邓芝以贺齐的名义写的,话不多,只有三项内容:

一是提醒傅宠不要被人所误,关于新政,他如果有什么不解的地方,可以问送信来的人,也可以派人去荆州打听,顺便看看荆州的新面目。如果嫌路远,去与牂柯毗领的武陵也行。从成都回来的人说新政不好,那他有没有说曹操也在效仿新政?

二是警告傅宠不要轻举妄动,玩弄刀兵。贺齐是百战名将,战无不胜,麾下所领也都是百战精锐,以一当十,几万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之所以没有开战,是不想多造杀伤,想给你们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若是不知进退,刀兵一起,只怕参与的诸家要从此除名,祖宗不能血食。

三是让傅宠不要寄希望于曹操的援兵。曹操父子都是吴王的手下败将,他们是没有胆量来战的,你们如果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怕是要落空。

邓芝的信说不上委婉,甚至有些盛气凌人,傅宠心里很不舒服。他重新打量着眼前的徐陵,眼珠转了转,将信丢有面前的案上。“贺将军一向如此骄傲吗?我等虽身在山野,却也小有家资,知圣人之礼,并非蛮夷。”

徐陵点点头。“是,龙傅尹董谢,两百年前就是牂柯著姓,被称为义郎,又怎么会是蛮夷呢。只是大人深居简出,视野为群山所蔽,平日所见不过家人、奴仆,难免为人所欺。贺将军并非骄傲,而是气壮,行正义之事,扑讨不臣,无愧于心。”

傅宠怒意上涌。“足下是说傅某夜郎自大吗?”

“岂敢。牂柯傅氏来自河东旺族,见识岂是夜郎王这样的蛮夷可比。”

傅宠再次语塞。南中大姓大多不是本地土著,而是来自中原,尤其是函谷关以东的六国故地。第一批大量进入南中的移民就是六国后裔。他们虽然在南中定居了,却不肯与蛮夷共伍,特别重视祖先。傅家是不是来自河东,他也说不准,先人是这么说的,他也就这么信了,现在被徐陵一句话堵住,倒是无法反驳。

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也许徐陵说得对,他们在山里称王称霸惯了,整天面对的不是部曲、奴仆,就是蛮夷,他们总是高高在上,已经不知不觉的忘了在大山外面还有比他们更强的人。自以为能掌控一切,实际不过是坐井观天,和夜郎王没什么区别。

在贺齐的眼里,他未必就比夜郎王强多少。

傅宠心里很不舒服,既有些沮丧,又有些愤愤。书信也好,徐陵的态度也罢,贺齐都没有将他当作平等的谈判对手,他一直在警告他,威胁他。就算贺齐善战,他也只有一万人,我们却有三万多人,不能战而胜之,难道还不能退守山中?想当年王莽、公孙述的大军都无可奈何,贺齐又能怎样?

知己知彼,傅宠打量着徐陵,换了一副热情地笑脸。“贺将军说,有关新政的事,都可以请教足下。”

“是的,大人有什么疑问,在下会尽力为大人解答。”

“那太好了。”傅宠搓搓手,命人设宴,款待徐陵。“这讲武堂也是新政举措之一,足下又出自讲武堂,不如我们就从讲武堂开始吧。这讲武堂都教一些什么用兵妙法?”

徐陵无声地笑了起来。他对傅宠的心思一清二楚,来之前,贺齐、邓芝就和他交待过了。人都是贪婪的,这些牂柯大族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这一战无法避免。他来傅宠的时候,贺齐也在招集将领议事,部署作战,要给这些山野村夫一个教训。之所以来见,不过是先礼后兵而已。

“讲武堂讲的都是用兵的基本道理,并非什么妙法。大道至简至易,哪里有什么神仙妙法。”

……

“这次作战的任务很简单,两个目的:一是检验全军这半年的休整效果,二是将参战的傅氏、龙氏、谢氏连根拔起,杀一儆百……”

邓芝站在地图前,面对着百余名中郎将、校尉、都尉、军侯热烈的目光,侃侃而谈。在他的背后,挂着一副以鄨县为中心,方圆三十里的地图,地图上详细拒绝着山川河流,甚至包括大大小小的寨子、坞堡。这些是他和斥候营的士卒大半年的心血,还有不少本地山民的协助。有了这些地图,鄨县周围的形势尽收眼底。

包括贺齐在内,第一次看到这些地图的时候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详细的地图绘制。当初邓芝要求他提供人力、物力抚恤附近的山民时,他还有些不情愿,以为这些收买人心的事没什么意义,只会浪费钱,现在才知道这些钱花得值。没有本地人的协助,邓芝和斥候营再能干也无法完成这个工程。

有了之前的心理准备,贺齐此刻表现得很平静,不像众将一般大惊小怪,可他很清楚,有了这些地图的指引,邓芝的那些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一万精锐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战斗力,如庖丁解牛般击破对手。

“诸君,有一点要事先声明:只诛首恶,不可滥杀无辜,尤其是那些被当作奴隶的蛮夷。南中形势复杂,不仅有大姓,还有很多蛮夷,如果一路攻击前进,我们将步步受阻,别说一万人,就算像南征的秦军一样有五十万人也无法真正平定南中,更别说远征天竺,开疆拓土了。我们不是来夺他们的土地,我们是来解放他们,带给他们文明和富裕,让他们能和我们一起共享圣君的恩泽,共享太平盛世。”

“他们不是蛮夷么?”一个穿着都尉甲胄的将领在角落里喊了一嗓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杀岂不是留下后患?”

邓芝看了一眼那个将领,笑了。“诸君,你们别忘了,南阳当年是楚地,吴会也是越人所居。如果固守那些陋见,在座的一大半都是蛮夷的后裔。论血脉,我们可能和这些蛮夷更近。”

第2177章邓芝

贺齐麾下将领主要来自会稽,还有一些来自豫章,会稽也好,豫章也罢,都是吴楚故地,就算祖先来自中原,经过这么多年的联姻,早就与当地人分不清楚。更何况麾下有大量的丹阳劲卒,朝夕相处,谁也不会固执的维护华夷之辨,否则别说立功,半夜被人割了首级都有可能。

邓芝来自新野邓氏,这些道理出自他口,入于诸将之耳,简直如山泉直泄,再自然不过,话音未落便引起一片哄笑,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贺齐都露出了笑容。他有些后悔,邓芝一向还是守本分的,并没有主动与邓方接触,这次若被殃及,多少有些委屈。如果荀攸要撤换邓芝,一定要争取一下。荀攸手下的参军虽多,比邓芝强的却不多,万一再闹到吴王面前,就不好收拾了。

就算是使性子也要有分寸,不识大体的将领是不可能独当一面的。

贺齐在暗自思忖的时候,邓芝为诸将讲解了一下南中形势。

南中属边疆,既然在益州也是边陲。这里的形势与中原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两点:

一是地形复杂,行军困难,不仅易守难攻,而且几乎不可能赶尽杀绝,这就决定了不仅要有耐心,还要积极主动,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犹豫不决,被动地等待命令。山地战的特点在这里几乎无限放大,一旦散到大山中,很可能要以屯队为单位作战,每一个屯长、队长都要面对敌人,自行决定是战是守,而不是层层上报,等待指示。因此,在战前就要做好部署,每个人都要知道该干什么。

二是族群复杂,不仅有华夷之辨,夷人内部也分不同的种族,有濮有僰,有羌有蛮,究竟有多少,恐怕没有人搞得清。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比如牂柯、犍为就以汉人为主,再往西,犍为属国就是汉夷参半,到了越嶲可能就是以夷人为主了,要面对的对手就是各部夷帅。对付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手段,但不同中又有相同,那有一点不变,蛮兵是主力。

“关于这些蛮兵,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邓芝喝了一口水,调整了一下思路。南中与中原形势不同,甚至和武陵不同,作为参军,他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军师荀攸也多次做过指示。大战之前,他要将这些思路传达给这些将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一方面,他们残忍野蛮,我们要小心应付,不能给他们机会,尽可能减少伤亡;另一方面,他们又只是受大族、豪帅驱策的奴仆,作战并非他们的意愿,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他们。不斩断那些控制他们的手,就算杀再多人,也无法真正解决南中的问题。所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