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听到这里不由异常懊恼,沈溪这里似乎处处都是麻烦,不是他能解决的。
他看到的问题,其实沈溪也看到了,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眼下统领的这批士兵必须到江南,至于到了地方是将晕船反应强烈的士兵淘汰,还是将整路人马放弃,或者是沈溪靠一些独特的训练方式让士兵适应,都是有可能的。
唐寅低下头,沉思半晌后道:“光靠这路人马去江南平倭寇,有些不切实际,毕竟接下来基本都是水战,落船的情况时有发生,军中大多数人不会游泳,要教会他们游泳,还要让他们在船上如履平地,太过艰难……不如在江南招募一批士兵重新训练,教会他们使用新式火器,这比训练旱鸭子熟悉水性容易许多。”
沈溪点头:“伯虎兄所说,倒是有几分道理。”
唐寅本来不过是想找台阶下,让自己可以在沈溪面前全身而退,谁知临时想出的说辞得到沈溪赞扬,心气顿时高涨。
只要是在沈溪这里讲道理,哪怕不是尽善尽美,沈溪的包容度都很高,使得他可以畅所欲言。
不但是唐寅,别的将领或者文官也能在沈溪这里得到相同的待遇。
“伯虎兄还有别的建议吗?”沈溪笑着问道。
“这……”
唐寅思索半晌后断然摇头。
对此时的他来说,能把问题看清楚,并且有自己的判断已经很不错了,想让他解决问题不切实际。
沈溪似也早料到唐寅无法给出对策,毕竟现在军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非常棘手,唐寅只是作为幕僚随军,而非全军主帅,能力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沈溪道:“伯虎兄先回去考虑清楚再来建言,将士面临的难处都摆在明处,难道我会看不到?不过想建功立业,平海疆令百姓安定,就要有所牺牲……他们在随我出征前就该有心理准备……难道军功是白得的吗?”
沈溪想的是前世某只军队,从东北冰天雪地的地方一路打到长江边,然后渡江横扫江南,最后横渡琼州海峡,拿下海南岛,也没谁说水土不服就故步不前。
这天底下所有士兵都想跟着沈溪打仗,因为军功几乎是唾手可得。现在那些已在中原平叛战争汇总立下军功的将士因不习水性和晕船吃苦受累,并不是什么不可忍受之事,天底下没有白吃的晚餐,要想立功就要忍受非人的痛苦。
“在下明白了。”
唐寅显得有些懊恼,他觉得自己在一些事上思虑不周,到沈溪这里来建言却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没得到印象分倒是丢分了,实在划不来。
唐寅离开沈溪营帐,情绪低落,站在帐门前半晌说不出话。
左右侍卫不敢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看着他。
过了半晌,张仑走了过来。
张仑虽然行动无碍,但身子骨终归没有好利索,所以沈溪暂时没让他领兵,如今就连训练之事也都轮不上。
不过作为英国公世子,张仑在军中地位很高,以至于许多事情军中将校会委托他出面,帮忙解决。
“唐先生,不知沈大人有何意见?”张仑知道唐寅来找沈溪的目的,说话时目光中带着极大的期许。
唐寅无奈道:“还能怎样?沈尚书暂且未有对策,将士仍旧要训练,不能因为一些人不适应而中止!”
“怎会这样?”
张仑不太理解,明明唐寅去见沈溪前说好要为那些不适应的将士说情,择地安顿,或者选择江北的道路而行,免去舟船之苦。
但现在唐寅的口风明显改变,说明之前去见沈溪非但没起到效果,还被沈溪说服。
唐寅叹了口气:“尧臣,其实沈尚书说的很对,江南战事在即,现招兵训练,还仓促跟倭寇交战,能有几分胜算?那些贼寇海船甚至比海防衙门的船只更大,兵器也不比官军弱多少,以前跟官军交战中又积累不少实战经验,咱只靠新兵去打……胜算着实不高。”
张仑望着唐寅,半晌后道:“道理是如此,不过将士们实在太辛苦了。”
唐寅道:“当兵哪有不受苦的?现在不受苦,意味着碰到贼寇就要丢掉性命,尽早适应舟船乃是为了更好活命……跟宋副总兵说,这件事我帮不上忙,除非有更好的应对之策,不然沈尚书这边我实在递不上话。”
张仑只是中间人,不涉及切身利益,闻言点头:“我明白了,这就去跟宋将军说。”
……
……
沈溪遇到的麻烦,流于表面,不但军中上下都很清楚,就连大军过境的沿途地方官员和将领也都看得分明。
消息以最快速度传回京城,为谢迁等朝中重臣所知。
张懋因张仑受伤之事而懊恼,趁着去跟谢迁商议孙子袭爵之事,将沈溪军中的情况跟谢迁说明,却未料谢迁早就知道沈溪的难处。
“……他带着北方兵去南方湖泊密集、河流纵横之地平乱,本就是胡闹,若他早有预估,何至于出现如今的麻烦?”
谢迁语气中带着几分蛮横。
张懋道:“于乔,现在要想办法帮之厚解决麻烦,不行的话就让他在江南重新招募新兵,训练成军,南直隶和江浙子弟天生就擅舟楫,对上倭寇也不会弱多少……就算从闽粤征调人马也来得及。”
谢迁眯眼打量张懋:“难道老公爷觉得他没办法?这小子做事素来自负,面面俱到,自诩算无遗策,相信他一定可以拿出对策来!”
“嗯?”
张懋突然觉得自己脑袋瓜跟不上谢迁的节奏了。
明明之前还对沈溪嗤之以鼻,一转眼便对沈溪有所期待,好像沈溪随时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不过在稍微琢磨后,张懋便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心想:“难道于乔是想让之厚知难而退?于乔对之厚于朝中所作所为一向非常苛刻,他既如此说,大概是想让之厚自行解决麻烦。”
未等张懋给出评价,谢迁坚决地道:“就算有再大的麻烦,也先等之厚领兵到了南直隶再说……南京城现在已乱成一锅粥,陛下不问朝事,有宵小趁机兴风作浪,我宁可留在京城图个耳根清静,也不想牵扯地方纷争。”
张懋微微叹息:“看来于乔终归未放下心结。”
谢迁抬头瞄了张懋一眼,以前他跟张懋相处时多半处于弱势一方,因为二人从未有利益争夺,张懋乃四朝元老加勋贵之首,年老持重,稳压谢迁一头。
但现在情况却不同,张懋因为继承人问题,求上门来,导致张懋说话时明显软弱许多,谢迁反倒占据上风。
谢迁道:“若他觉得北方兵不习南方气候和环境,自会主动跟陛下提请,我自不会袖手旁观……但问题是他自己都没提,不过是一群人在背后嚼舌根,如此我还要拉下脸帮他不成?有麻烦,让他自己去说,实在不成可以找陛下解决,我等根本没必要插手!”
张懋听到这里,顿时明白谢迁想抽身事外。
张懋心道:“于乔好不容易将之厚打发出京,或许他想的是找人接替之厚的兵部尚书之位,或是让之厚以勋贵之身进都督府而放弃文职,怎会诚心实意帮忙?看来跟他说这些,纯属徒劳。”
……
……
以前张懋不想多理会有关沈溪之事,不过在对鞑靼之战后,朝中文臣武将的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张懋已感受到来自沈溪的巨大压力,同时他发现自己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想早些把继承人问题解决。
张懋知道张仑在朝中没有丁点儿声望,为了使英国公这爵位不被皇帝算计,只能从沈身上溪入手,试着拉拢沈溪。
之前张懋对沈溪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他的孙子在沈溪麾下当差,他在京城必须要有所表现,为江南战事奔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让张仑成为沈溪的“助手”,以此奠定其在五军都督府的威望。
“陛下喜欢提拔任用年轻人,这样就给了尧臣上位的机会,若是之厚对尧臣多有器重的话,陛下对尧臣也会多几分欣赏,那时我张家人仍旧可以在五军都督府内占独树一帜,否则……唉!”
回去的马车上,张懋反复揣摩,他发现情况有些严峻,当今皇帝跟他的关系并不融洽,若是他死了,英国公这爵位很可能成为朝中不显山不露水的鸡肋存在,张仑难以扛起他留下的政治遗产。
“之厚这几年在朝中的确没争什么,但以后什么样子没人知晓。”
张懋有几分郁闷,“于乔不肯出手帮忙,遇到事情便撂挑子,指望他真不如指望之厚,但我这边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之厚多帮尧臣一些?难道也要学当初的于乔,跟之厚结亲?那我张某人颜面何存?”
张懋很苦恼,他几次跟谢迁交流都不顺利,而在沈溪出征前,他跟沈溪的关系算不上多好,突然安插张仑到沈溪身边,提前都没跟沈溪把话交待清楚,非常担心沈溪对张仑表现出的友好态度只是暂时的。
回到国公府,知客过来在耳边说了一通,张懋才知兵部右侍郎王守仁登门求见。
张懋跟王守仁不是很熟悉,因为王守仁是文官出身,没有在五军都督府供职的经历,平时不过是礼貌上交际。
王守仁出自官宦世家,以前两人倒是见过多次面,属于那种认识,但没有深交的类型,再者王守仁比张懋矮了两辈,就算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来公爵府求见,都要以晚辈之礼相见。
张懋趋步到了自家正堂,王守仁连忙起身恭敬相迎,张懋笑道:“这是什么风,把伯安你吹到府上来了?最近兵部事务应该很忙碌吧?”
王守仁虽然只是兵部右侍郎,属于兵部三把手,但因一把手沈溪和二把手陆完都不在京城,使得兵部事务基本都是王守仁负责打理,兵部右侍郎所行基本是尚书事,这一切对于才进入朝廷中枢不久的王守仁来说应该很头痛才是,故在张懋看来,王守仁公事繁忙,没有要紧事绝对不会过府拜访。
第二四六九章争权夺利
张懋对人一如既往笑脸相迎,但朝中人都知道张懋是老狐狸,跟这个笑面佛打哈哈可以,谈正事却很难。
王守仁先是见礼,简单寒暄过后王守仁坐到了张懋的对面,将自己的来意说明:“……陛下派司礼监掌印张苑张公公到兵部问过团营之事,似乎不日将有谕旨下达,晚生不得不到张老公爷这里来求教。”
王守仁说是求教,态度非常客气,不过张懋却觉得王守仁什么都很清楚,不过是来例行知会一声。
张懋故作惊讶地问道:“团营之事?不知是关系京师周边人马调遣训练,还是戍卫布防?这个不该由兵部全权负责吗?”
在装糊涂上,张懋也很有一套,这对王守仁来说并不陌生,他来之前就已经料到张懋可能在这问题上绕圈。
本来王守仁只需要跟张懋知会一声,告诉皇帝试图改变京师权力格局尤其是军队权力便可,但考虑到自己是晚辈,他要在朝中长久当官必须跟这些元老级的老家伙打好关系,得表现出合作的态度。
王守仁神色间满是为难:“其实……就是陛下有意更换京师戍卫将领,将管辖权直接收拢到宫中。并非是全部人马,只涉及换戍京师的地方军队,主要是九边各处调到京师的将士……”
朱厚照对以江彬为首的近臣非常信任,这在朝中不算什么秘密,张懋把孙子张仑送到沈溪麾下混军功,其实皇帝又何尝不想让亲信在朝中站稳脚跟?不过朱厚照信任的江彬、许泰之流根本上不得台面,一直未能拿出让朱厚照满意的成绩。
本来皇帝想要等江彬和许泰立下军功回来,但现在看到二人资质太过平庸,想要在战场上有所建树太困难,干脆直接下旨,趁着兵部尚书沈溪不在京城时把近臣安插到紧要位置上,以求顺利达成目的。
谁都不愿放权,不过团营本就非张懋直接掌控,乃是驸马都尉崔元和宫中御马监、兵部等多个衙门挟制下。
张懋暗忖:“看来之前外戚张氏兄弟落马,以及陛下派之厚前往中原平叛,都是计划好的……目的便是将京城军权牢牢掌控在他手中。”
张懋道:“如此大事,未经朝议,是否太过仓促了些?”
发现问题严重后,张懋不再打哈哈,反应全在王守仁预料范围之内。
王守仁道:“事发突然,此事确实未经朝议,怕是连内阁几位大学士都不知晓,如今兵部沈尚书和陆侍郎不在京师,若以晚生来独自完成此事实在太过困难,所以才来向张老求教。”
“莫来找老朽。”
张懋当即站起,连连摇头,拿出一种拒不合作的态度,“有问题,应该去问谢于乔,朝事不尽在他掌控之中吗?还有之厚,他虽不在京师,但对陛下的影响却比其他人大得多,你可以去信向他求教!”
这话出口,张懋推诿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王守仁苦笑一下,知道自己已成为英国公府不受欢迎的那个人,当即起身行礼:“实在是晚生拿不出应对之策,才来烦扰张老公爷,若张老公爷不想过问的话,晚生自会想办法……告辞。”
王守仁说完起身便要走。
张懋一伸手:“你等等。”
“张老还有事么?”
王守仁望着张懋,脸上尽是无奈和失落之色,在这个问题上他不能说得太透彻……与其说他是来英国公府求教,其实是想告诉张懋,让张懋及一干勋臣明白并非是他在背后搞鬼,一切都来自于皇帝的决断。
张懋道:“接下来你要向谁求教?谢于乔?还是令尊?”
王守仁想了下,最终摇摇头,不知该如何回答。
张懋看出王守仁的为难,道:“找谢于乔无济于事,军队的事情他本来就不想管,你若是能面圣,跟陛下陈述利弊倒是可行,不过如何面圣却是个难题……你能否以之厚的名义去一趟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