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谢迁气呼呼跟张懋讲理时,突然远处有太监往这边走了过来,谢迁抬头一看,却是张苑带着几名太监走了过来。
张苑显得异常恭谨,走到谢迁面前行礼:“公爷、谢阁老,太后娘娘请二位往坤宁宫叙话。”
不用张苑解说,二人便心知肚明,现在张懋、王鏊和高凤已完成皇帝大婚前的提亲流程,皇后已接到京城,大婚马上就要进行。
当前张太后最关心的就是这件事。
张懋提醒:“于乔,见到太后别提今日之事。”
谢迁黑着脸,未置可否。
二人跟着张苑到了坤宁宫外,没等进去,便见高凤从远处走了过来,另一条道上,刘瑾也带着几名太监出现。
“真倒霉,到哪儿都能撞见他。”
谢迁嘀咕一声,这话高凤没有察觉,张懋和张苑却听了一耳朵,张苑甚至瞅了谢迁一眼,目光中满含深意。
……
……
张太后面前,张懋和高凤将南下提亲过程大致奏禀一番。
旁边有刚当上礼部尚书的李杰和鸿胪寺卿夏琳,此番提亲张懋担任正使,王鏊、高凤都是副使,其中高凤出自张太后委派。
张太后听到一切顺利,笑呵呵道:“如今国丈已到了京城,是吧?”
张懋道:“是,夏国丈如今为前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张太后笑道:“好,好啊,其实哀家很想跟国丈见上一见,了解一下皇后的情况,可惜于礼法不合。高公公,你回头从内库领五百两银子,送到国丈家中,让他们在京城可以生活得体面些,之后哀家会跟皇上说,让他封赏皇后之家。”
因为张太后自己就是凭借选妃上位,现在轮到儿子选妃,她觉得儿子的妻族应该可以帮到儿子的忙,由其掌握军队应该会忠心耿耿。
高凤赶紧应了。
张太后道:“李尚书,你来安排大婚事宜,哀家迫不及待想让皇后入宫,皇上也到了该成家立室的时候了。”
李杰代张升为礼部尚书,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完成皇帝大婚,感觉许多方面都一头雾水。
“是,太后。”
李杰虽然嘴上应承下来,目光却往谢迁身上飘,希望谢迁这个内阁首辅能帮到他。
但谢迁沉默不言,一直等张太后把皇帝大婚之事说完,才出列准备奏事,张懋却抢先一步:“太后,不如迎亲事宜由谢尚书来主持,您看如何?”
张太后看了谢迁一眼,目光中说不出的欣赏,笑道:“好,哀家正有此意。”
第一七一四章消息传来
谢迁到底没对张太后提及沈溪回朝之事,他反复琢磨后终于醒悟,在张太后面前提及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张太后虽有一定权力,但不喜过问朝事,现如今刘瑾当权乃皇帝亲手扶持,要斗倒刘瑾,只能从皇帝的信任着手。
再说西北之地,开春后接连下了几场大雪。
跟江南烟花三月草长莺飞的美丽风光相比,北国三月依然飞雪连天,沈溪不知道西北的春天原来如此寒冷,原来他还想,这三月天大地总该解冻了,结果天不遂人愿,这一年春天雪下得比往常年多多了,让沈溪的练兵计划受阻。
林恒和王陵之一直在督导骑兵练习骑射。
改造后的佛郎机火铳更接近散弹枪,这种武器攻击距离只有三四十米,在近战中效果非常好,但关键在于装填弹药不方便,而且兵器必须要到近距离作战才能发挥作用,实战效果差强人意。
想想看,如果跟鞑靼人交锋,鞑靼人的骑射乃是一绝,射程超过火铳,而且近战鞑靼人非常勇猛,大明骑兵在鞑靼人骑射一轮后出现人员伤亡,阵脚大乱,接下来得等敌人冲近才能放上一枪。
要是敌人不中计,一直在远处骑射,又或者索性挨过一轮射击,然后发起猛烈冲锋,大明骑兵没时间装弹便已短兵相接,这两种结果都会导致明军大败。
三月初九,沈溪冒着大雪,观看林恒和王陵之练兵。
因为大雪封路,骑兵训练都在榆林城内的练兵场进行。
偌大的场地内,骑兵二十骑一组,正在进行骑射训练。
骑兵在骑马行进大概二百米后,在规定的地点进行射击,打中三十米开外树立的草人标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林恒和王陵之已经训练骑兵一段时间,但效果不佳,能在行进中打中目标的十枪不过一两枪,更多的是放空靶,甚至连伤着自己人的情况都偶有出现。
今日参加训练的十组骑兵,全都是三边骑兵中抽调的精锐,效果竟然这么差,沈溪看了连连摇头,直接叫停演练。
林恒骑马来到沈溪所在的高台下,下马后单膝跪地:“卑职训练不力,请大人降罪。”
沈溪下了高台,扶起林恒,安慰道:“林将军不必自责,训练不过十几天,有现在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我刚才看过了,火铳的射程和精准度还有待加强,同时今天的天气也不好,风很大,影响士兵发挥。”
“不如这样吧,火铳训练暂停,接下来骑兵训练还是以骑射为主……便是射箭。”
下达完骑兵暂时停止训练火铳的命令后,沈溪满肚子火气。毕竟在制造火铳这件事上,包括武昌府城的工业园区在内,他花费的人力物力堪称海量,现在却没有预期中的效果,让他难以接受。
林恒马上传令,让士兵各自回营休息,之后他带着王陵之到了沈溪于练兵场一侧临时设立的中军大帐。
帐内人不多,除了沈溪这个主帅外,还有便是陪同沈溪前来视察的延绥总兵官张安和监军太监谷大用。
张安见到林恒后安慰道:“伯之,你训练的已经很不错了,让老夫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也未必有你现在的成绩,毕竟大多数骑兵以前都没接触过火铳。”
林恒自责地道:“张老将军不必安慰,末将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无关时间长短。”
沈溪站在帅案后面,手里拿着一份账薄,朗声道:“三边这两个月的钱粮开销账册已经做出来了,支付官兵饷银后尚有结余,本官决定在武器开发方面加大投入,调拨一百名工匠,别的不做,专门研究改进火器。”
谷大用质疑道:“大人,既然骑兵的火铳训练出现一定问题,再在这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怕是不妥吧?”
涉及到决策问题,张安和林恒等人基本不参与意见,这种事只能由文官来做决定,只要沈溪这个三边总制打定主意,接下来得到监军太监同意便可,不必事事上奏朝廷。
沈溪道:“既然之前投入巨大,那不在乎再增加一部分,谷公公如果觉得这件事有问题,可以上疏,本官对此态度明确,或许是之前本官过于乐观,以至于火铳到现在仍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安赶紧道:“大人不必自责,以老夫看来,这火铳效果非常好,大人要求在十丈开外发射便已有如此强大的杀伤力,若在近距离作战中,火器覆盖面相当广,士兵身前两丈内不留活口……”
沈溪摇头轻叹:“张老将军的话没错,但战场上,士兵们有几次机会可以跟鞑靼人在两丈内作战?况且,以骑兵推进速度,若两方短兵相接,那时是长矛管用,还是火铳有用……必须要先承认不足,才能有进步。”
“至于下一步如何改造火铳,本官已经想好了,这是图纸,涉及到几样新的零配件,制造方法之前我已找工匠商议过,有专门的作坊进行铸造,相信下一批火铳射程更远,装弹更方便……”
谷大用跟沈溪没有过节,脾气也还算不错,当下有些迟疑地问道:“大人真的能保证下一批火铳效果比这一批更好?”
沈溪笑了笑,道:“武器需要不断改进,如果下一批火铳试射后依然达不到要求,便会停止铸造,不会浪费过多银钱,至于已经生产出来的……留给步兵使用吧,先且不说用于野战,我已在土木堡、京师和西南用过,效果非常好,用来守城更是一绝,鞑靼人要敢来攻城,保管让他们有来无回。”
谷大用之前愁眉不展,怕担负责任,仔细想了一下沈溪的话,眼前一亮:“大人说的是,这些火器给骑兵使用或许有所不足,但守城再好不过,有了这东西,怕是鞑靼人几十年……不对,几百年也别想攻进城来。”
张安和林恒大受鼓舞,只有沈溪不以为然。
如果有火铳助阵就能守好城,那就没有弘治十六年榆林城破的惨况,那时城中新旧火铳和佛郎机炮有很多,但基本束之高阁,以至于鞑靼人诈城成功后,这些强大的火器都没发挥作用。
所以说,武器不看有多先进,关键在于是否有会用的人。
既然沈溪做出决定,谷大用不再反对沈溪的意见,和张安一起告辞离开,林恒回营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帅帐内只剩下师兄弟二人,王陵之显得活泼多了。
“……师兄,真累人啊,这些天一直训练火器,手脚都不听使唤了,远没有刀枪剑戟来得实在。”王陵之抱怨道。
沈溪问道:“新式火器你也训练不好?”
“嗯。”王陵之老实点头。
沈溪沉思了一下,便没有再跟王陵之说训练之事,而是谈及家事,问了一下他这几年的情况。
王陵之苦着脸道:“师兄,你还说呢,我都好几年没回去,头两年父亲还说要给我寻个门当户对人家的闺女成亲,到现在早没了下文,我年岁老大不小了。”
沈溪打趣道:“怎么,你也想娶妻生子了吗?”
老实巴交的王陵之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他少年时说过要跟沈溪和林黛三人一起过日子的荒唐之言,等他在军中磨练一段时间后,明白很多道理,脑袋渐渐开窍了。
沈溪道:“之前我想过这问题,你觉得朱山如何?”
“谁?”
王陵之眨眨眼,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沈溪知道王陵之跟朱山见面的机会不多,便把朱山的大致特征形容了一下,王陵之顿时摆手:“师兄,不行,不行,我跟朱山有仇,我之前还说要跟她比比谁力气大,结果她……嗯,不说了,你让我娶她,不是害我吗?”
沈溪没想到王陵之对朱山排斥这么大,苦笑一下,道:“随便你吧,就算你想也未必能成,最近我没过问家里的情况,说不定人家已经嫁人了。”
王陵之小声嘀咕:“这么野蛮的女人,也有人要?”
声音虽小,但还是落入沈溪耳中,沈溪只是偶然一提,既然王陵之没意向,他也不会勉强。
……
……
转眼半个月过去,家中派人前来之事,沈溪于三月二十五知晓。
与此同时送达的便是他要回京城的消息,吏部调函已到偏头关,信使很快就要到延绥镇,沈溪先别人一步知道自己成为兵部尚书,这让他哭笑不得。
“我辛辛苦苦从湖广到西北,这才不过半年时间,就要奉调回京,这算怎么个说法?难道朝廷就没旁人可出任兵部尚书?”沈溪对此非常无奈。
为了避免跟刘瑾正面相斗,沈溪可说煞费苦心,之前一直想办法调往地方为官,这次奉调西北,沈溪也打算长期扎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惜向谢迁建议,主动提出清查西北钱粮亏空。
审核这关刚过,沈溪就不得不返回京城担任兵部尚书。
官很大,但沈溪却很为难,因为他知道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回朝就意味着要跟刘瑾正面为敌,不回去则无法跟皇帝交代。
除非此时鞑靼人犯边,才能挽回朝廷的任命,但显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这谢老儿,好似生怕我不知道他曾帮我说过话一样,写这封信前来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京城龙潭虎穴,回去后九死一生?”
谢迁的信比朝廷信使提前几天送达,沈溪看到后心里很不舒服,谢迁分明是火上添油。
要知道沈溪人虽不在京城,但朝廷大局比谁都清楚。
刘瑾擅权几乎是他一手促成,沈溪自己没想过亲自斗倒刘瑾,因为他相信刘瑾失败有其客观因素,如今时值刘瑾最得宠的时候,可谓锋芒毕露,想要扳倒刘瑾好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月初二,沈溪奉调回京的消息传遍榆林卫。
三边文武官员都知道沈溪荣升兵部尚书。
当日前来祝贺的文官武将几乎将总督府门槛给踩坏,沈溪就算打从心眼儿里不想回京,还是要笑容满面地应付这些人,接受一个个虚伪的祝贺。
令西北官场颇感意外的是,之前刚刚回到京城的保国公朱晖,又要出任三边总制。
就好像一次玩笑,朱晖把三边很多官员供认出来让王守仁查,几乎把人得罪光了,他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踏足西北,没想到一扭脸,朱厚照便将他重新调回来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