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其实挺感谢谢迁的,他跟谢迁认识时间不长,要不是谢迁跑去翰林院递皇帝的条子让众翰林写什么建文旧事,谢迁也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可认识这不到半年时间,谢迁俨然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居然以一个长者的姿态给他规划以后的路。
从当官的角度来说,谢迁所指乃是一条明路,可问题是,弘治皇帝没几年活头了啊,少年天子朱厚照继位,宦官专权,朝中正直的大臣要么投奔阉党,要么遭受迫害,简直没有立足之地。
就连身为内阁大学士的谢迁自己都没从这场灾难中幸免,更何况他沈溪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微末小官?
谢迁将他的上疏退回来,说是为他好,其实也是谢迁对朝廷不负责。
沈溪在上疏中提到要防备达延部背信弃义,但估计是大明朝当前与达延部交好,如此之言不易被弘治皇帝所喜,谢迁为了沈溪的“前途”考虑,这才将沈溪的上疏压下来。
可你谢迁再遮掩,也打不掉达延部的狼子野心。
之前几十年蒙古人之所以没有犯边,是因没有强大部族实现对草原的统一,草原各部落内斗不止,无暇他顾。可如今达延部崛起,一家独大,草原人好武,加上地瘠民贫,他们在草原上无可抢掠,只好对中原王朝下手。
但不管怎么说,他不想当的差事,还是要继续下去,在詹事府做着右中允的营生,说好听点儿是陪太子读书,其实就是个小小的专司记录的史官,半点职权都没有,想以权谋私都没得份儿。
八月底时,黄河治理水患的事情终于暂告一段落,经过半年时间的赈灾以及治理,黄河中下游沿岸的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同时一些河段重新进行加固修补。
河南巡抚高明城救灾有功,但因之前有贪污的劣迹,最后皇帝决定连降六级重新调派,到京城担任户部郎中,成为刘大夏的属下。这算是弘治皇帝对自己用人的一次检讨,明知道高明城不堪大用,但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仪和一言九鼎,并没有依法治高明城的罪,算是保留了一点儿颜面。
至于河南、山东等地跟高明城有所勾结的赃官,官职低的直接查办,官职高的,要么被强行勒令致仕,要么被调到偏远的地方为官。
别人可没有高明城这么好的命,就算降职,还是可以成为六部的官员。
随着治水结束,朝廷派去的钦差使节陆续归来,沈溪自己上疏不得,便不由想成全一下王守仁。
历史上王守仁被朝廷派遣的第一个任务不是治水,而是到西北的甘州,为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的威宁伯王越治丧。王越为明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军事统帅,曾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可惜去年年底在其七十三岁高龄时,卒于甘州。
这是王守仁上疏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的前提条件,如今沈溪不想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还是想让王守仁继续走从军之路,成全这个明朝中期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自己不能进言朝廷的上疏,就由王守仁来替他完成。
沈溪毕竟跟王守仁的老爹在同一个衙门做事,王华对儿子几时归来自然清楚,得知沈溪要跟自己的儿子见面,他很高兴。
沈溪跟王守仁是同年进士,如今王守仁是个从七品的观政进士,沈溪却已是正六品的官员,而且受到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的器重。
沈溪问明王守仁回来的时间,轮休那天把自己的上疏带上,前去拜访。
见到王守仁,沈溪明显发觉这位未来的一代大儒神容憔悴,或许是在灾区治水这段时间日子不好过,再加上见到百姓疾苦,心有感触,身累兼又心累,竟不复离开京城时的雄心壮志。
等沈溪将自己的来意说明,王守仁惊讶地问道:“沈同年有如此家国抱负,为何不亲自上疏,而要假手于在下?”
沈溪叹道:“若我能直言上疏,也不用劳烦王兄你了,只是我在詹事府做事,年少尚且不能为政一方,以王兄的抱负,倒是可以为国效命。在下其实对王兄羡慕的紧啊。”
第五一六章让功
王守仁从来没见过沈溪这样“大公无私”的主,自己有进言不亲自呈递,却让他来代劳,这世上真有这般不计功名之人?
仔细看过沈溪的上疏,建议很完善,条理清楚,其中根本不似藏着什么要陷害他的阴谋诡计。
王守仁又一细想,话说自己不过才是观政进士,就算考核期满,最多也只是调到六部为官,沈溪没事加害实在没半点儿好处。
后来越看沈溪的上疏,王守仁越觉得合乎心意,暗道:“我切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应该感激沈同年才是。”
王守仁对沈溪千恩万谢,把沈溪送走后,他连忙将沈溪给他的上疏整理一番,变成自己的意思完成上疏。
不过,王守仁有意回避了原上疏中对于一些即将发生之事的预判,省去了关于对达延部具体防备的措施,如此却将沈溪上疏中最精华的部分给略掉了。
不过即便如此,王守仁的上疏,依然非常契合朝廷的需要,尤其是在朝廷刚完成对西北用兵后,正需要一套完备体系来加强对边疆防御之时,王守仁的上疏不但符合弘治皇帝的心意,也得到马文升、刘大夏等人的推崇。
王守仁由此很快成为朝廷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连朝廷各衙门都在说,己未科的进士中出了个“军事奇才”。
沈溪对此,只能一笑了之。
王守仁到底不是少年郎,有他的城府,在上疏中只字不提对具体问题的防备,上疏的内容空泛许多,不过谁叫朝廷最喜欢听的就是空话、套话呢?
王守仁在边疆防备的上疏中,将沈溪提出的防备重点,从北方变成西北,防瓦剌大于防达延部,甚至提出联合达延部抵御瓦剌人。
眼看达延部就统一蒙古草原,对大明朝边疆的侵犯也会日益加深,朝廷若提前无防备,亏肯定会不少吃。
好在王守仁套用他的那些防备之法,倒可以整体加强边疆的防备力度,但沈溪就怕结果适得其反。
沈溪在朝堂上与达延部使节争锋所出的风头,很快被王守仁上疏压过,几天后,朝廷正式调任王守仁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官居正六品,主要职责在于考察地方山川之险,然后制定建营汛事宜。
王守仁也由此成为己未科进士中,继沈溪后第二位得到高升之人,虽然他跟沈溪一样官秩都是正六品,但他身在兵部,可以到全国各地考察,拥有考选武官升降、奖赏的权限,这可是有实权的官缺,比在詹事府混日子的沈溪油水丰足多了。
沈溪心里不由感慨,果然朝中有人好做官,老爹交友广泛,连儿子也能得到照顾。
但沈溪并未有太多嫉妒,毕竟王守仁未来的建树太大,这是个有能力的人,况且王守仁的上疏还是借用他的建议和主张,这也算他借用王守仁为朝廷鞠躬尽瘁。
但若说心里没一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沈溪心里有时候会埋怨谢迁,你说你非要好心把我的上疏压下来作何?
换了别人这不就功成名就了吗?
难道我年岁小,就是蒙受打压的理由?
这天沈溪刚从东宫出来,还没等把自己的记录交上去,就见谢迁坐在他的位子上,正翻看太子起居的一些记录。
“谢阁老,您这是?”
沈溪走过去,行了个礼,脸上带着疑问之色。
谢迁习惯性地摆摆手:“没事,做你的事情去……呃,沈溪。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沈溪心想,感情谢迁是把他当作过来搭讪的詹事府官员了。
只见谢迁站起身,老狐狸般的狡猾笑容挂在嘴角,道:“这些天太子不务正业,每天都以花鸟为乐,陛下派老夫过来翻看一下,究竟有何情由……沈溪啊,你可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此事沈溪还真清楚,是他提出来让太子亲自验证“三只鸟射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太子有能力找人抓来鸟雀,又找到弓箭,并以此为好,乐在其中,竟“投笔从戎”成天摆弄鸟雀和弓箭。
反正除了学习,太子什么都喜欢,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沈溪知道也要装作不知,摇了摇头,谢迁也没勉强非让他说出个所以然。
“沈溪,上次你的上疏……被老夫给你送回来后,你怎生处置的?”谢迁关切地问道。
沈溪对这问题没有隐瞒,回道:“学生将上疏交给王主事,让他代为上奏。”
谢迁一听脸色马上变了,指了指沈溪,怒其不争:“你……是不是缺心眼儿啊,我就说刚看到那上疏时怎么觉得那么眼熟,仿佛在哪里看到过,但一时没想起来,身边那两位执意要将上疏呈递,我没办法阻拦,回头细细思索才发觉跟你小子呈的上疏何其相似。嗨,你是诚心跟老夫犯犟,是吧?”
沈溪莫名其妙:“谢阁老何出此言?”
谢迁没好气道:“我把你上疏给压下来,是想让你过两年,等时机成熟后再上奏,陛下看了欢喜,肯定对你有所器重,你倒好,让王守仁进言,你这不是把功劳白白让给别人?本来吏部给他拟的是外放知县,现在倒好,陛下亲自过问,两位尚书举荐,李大学士对其赞不绝口,于是直接调派兵部担任主事。”
沈溪心想,你还倒埋怨到我头上来了,要不是你给我把上疏压下来,我至于去成全王守仁么?
“你就不能再等几年?”谢迁怒气冲冲质问。
沈溪语色平静:“学生谢过谢阁老的抬爱,只是边疆防备乃是朝廷头等大事,学生不敢有所怠慢,话说胡虏其心险恶,或许一两年间便有可能入侵我朝北部边境,学生只想让朝廷早作准备。”
谢迁一脸的不以为然,道:“北部边境相安无事已久,哪里有那般凑巧就在这几年?亏老夫如此……”
或许是觉得沈溪在这件事上并没什么过错,谢迁又改口道,“好了,以后再有什么决定,先跟老夫商量过……不争气啊你!”
说完谢迁气呼呼往门口走去,突然又记起什么来,从怀里拿出一份请柬,递到沈溪手上,“明日有闲暇,到我府上去一趟,记得,别去太早……有事跟你说。”而后谢迁再未停留。
沈溪拿着请柬,神色间有些古怪,谢迁与他非亲非故,犯得着吗?
詹事府的同僚过来问道:“沈中允如何得罪了谢阁老,看他好大的火气?”
沈溪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把功劳让给王守仁,他自己都没觉得怎样,谢迁至于生这么大的气吗?
请柬早就备好,说明谢迁是有意将他叫到家里叙话,可有什么事不能在外面说,非要到家中这么私人的地方,不怕被言官说闲话?
沈溪正要回家,右谕德王华进来,脸上美滋滋地,上前对沈溪道:“沈中允,有时间的话,今晚到我府上一趟,小儿之事,还要多谢你呢。”
别人不知道王守仁的上疏来自沈溪,王华却清楚得很。
作父亲的,没人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他先是动用了李东阳的关系,给儿子争取到去河南治河的差事,本希望回来后结束观政,能放个实缺,没想到直接给放到兵部主事这样一个别人看了眼红不已的职位上。
己未科殿试一甲状元沈溪沈大官人如今才是个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修撰,他儿子只得二甲第七名,仕途之路却比同科所有进士都好,怎能令他不欣喜若狂?
沈溪笑了笑,道:“不用了,在下家里尚有事,就不多叨扰了,王谕德记得给王兄他带声问好。”
王华笑着点头:“好。沈中允有事快些回去便是,这里有本官在,不用你多费心。”
王华毕竟是沈溪的直属上司,沈溪帮王守仁仕途开路,最起码算是讨好上司,虽然王华对他的直属关系其实不是那么明显,一个是专司教导太子读书,一个则是负责记录,最多是在一年期满的考评中,会给他特殊照顾……当然,这其实已是相当大的便利!
沈溪从詹事府出来,正好遇上结束差事将打道回府的靳贵。
靳贵面有难色:“沈中允,有件事怕是不好应对。太子近来耽误学业,摆弄鸟雀,为陛下所知,陛下要亲自过问此事,我恐不好遮掩。”
之前谢迁来,便是为了这件事。
沈溪点了点头:“事情都被靳中允记下来,想隐瞒……就是要欺君,若陛下问起,靳中允只管和盘托出便是,在下有思想准备。”
其实沈溪也没想到朱厚照这么贪玩,不过是让他实践一下,结果真弄了一群鸟雀回来,还要练习射鸟。现在被弘治皇帝知道,肯定要细问为何太子这么贪玩,但这事儿如何能赖到他头上?
食君之碌,不但要担君之忧,还要替小主子受过,在皇家人眼中,太子没出息一定是先生没教好。
太子从小娇生惯养,打又打不得,骂也骂不得,这样的熊孩子能教好就怪了。
沈溪心情带着几分郁结回到家里,就见谢韵儿正在院子里收衣服,本来有宁儿、秀儿和朱山在,收衣服这种小事完全不用她做,可谢韵儿自己的事从来都是亲力亲为。
事情已经公开,沈溪没必要遮掩,上去正要拥抱一下佳人,却被谢韵儿轻轻推开:“相公还是要多顾及一下黛儿的感受,这些日子她日渐消瘦,妾身真怕她想不开,要出事呢。”
沈溪对林黛也是束手无策。
这件事对林黛打击不小,一心想着嫁给他做妻子的小姑娘,突然发觉未来丈夫心中另有他人,哪里能忍受的了?
若是换作别人,或许几天后就想开了,可她毕竟是林黛,一个自小在《红楼梦》故事耳濡目染熏陶下长大,要强、自我,她的世界根本容不下背叛。
第五一七章翻脸不认人
谢迁邀请沈溪过府一叙,却没说具体用意,沈溪心里就在揣摩,莫不是弘治皇帝又给谢迁出了什么难题无从解决,将他叫过去准备顶缸?
谢迁说不能太早去,当然也不能晚到,沈溪估算好谢迁从内阁出来的时间,然后才前往谢府,到门口把请帖送上,知客客气地请沈溪入内,又是到之前的书房等候。知客道:“沈大人稍候,我家老爷很快就会回来。”
沈溪看得出来,谢家人对于谢迁要回府这件事很高兴。谢迁以阁部为家,不常回来,府里这些主子想见谢迁而不得,心里牵挂,但总不能去衙门见人吧?
知客将沈溪送到书房,便连忙去内院跟家里的主子报信。
对于谢迁的私生活,沈溪多少有些了解。
谢迁的正妻是徐氏,为他生下长子谢正和次子谢丕,庶妻金氏,又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来嘉靖皇帝一次赐了四个妾侍给他照顾身体,但因当时谢迁已年迈,这四个妾侍并未有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