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凤华 分节阅读 520(1 / 2)

d老臣以为,鲁王世子虽然年少,也可入朝听政,学一学为官之道了。”

陈尚书口中的鲁王世子,正是霁哥儿。

霁哥儿是盛鸿嫡亲的侄儿里最年长的一个,平日温和恭谨,才学过人,声名颇佳。

盛鸿神色不变,目光掠过众臣的脸孔:“陈尚书的提议,诸位爱卿怎么看”

工部尚书第一个张口赞成:“老臣以为,陈尚书这一提议颇佳。”

紧接着,又有几位臣子张口附议。

其中,便有户部的赵侍郎。这位赵侍郎,是鲁王妃赵长卿的堂兄,亦是鲁王世子盛霁的堂舅。

几位阁老暂时没出言,倒是汾阳郡王,忍不住张口讥讽:“陈尚书倒是颇为关心鲁王世子。宁王世子闽王世子也都不小了,不如请陈尚书斟酌一二,一并安排如何”

陈尚书既然张口提出此事,就不怕人攻讦,立刻拱手,一脸凛然正气:“我等身为臣子,理应为皇上分忧。谏言是否被采纳,皆有皇上定夺。汾阳郡王何出此言莫非是疑心我的忠心不成”

汾阳郡王皮笑肉不笑地应了回去:“陈尚书一片赤胆忠心,真是令人动容。”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这时候让鲁王世子入朝听政,打着什么主意,一看便知。真以为大家都看不出来吗

安王年少气盛,可没汾阳郡王兜兜转转的耐性,直截了当地说道:“霁哥儿入不入朝听政,和陈尚书没什么关系吧陈尚书巴巴地提起此事,到底是何用意莫非要替皇兄当家做主不成”

陈尚书被噎得面色难看,立刻向天子请罪:“老臣绝无干涉天家之事的意思。请皇上明鉴。”

盛鸿先给安王一个赞许的眼神,然后淡淡说道:“此事朕会考虑,先散朝吧”

散朝后,众臣离去,汾阳郡王和安王被天子留了下来。

汾阳郡王说话还算含蓄:“皇上,陈尚书这是有备而来。今日投石问路,朝中怕是很快就要有人上奏折了。”

安王就直接多了,冷笑一声:“不知赵家私下许了陈尚书多少好处。陈尚书竟肯为赵家出力。”

汾阳郡王用力咳嗽一声,冲安王使眼色。

安王话已说出了口,不顾汾阳郡王眼色连连,径自说了下去:“霁哥儿上朝听政,日后霖哥儿霆哥儿要不要也入朝此事皇兄可得想清楚想明白了,再做决定。”

“昔日旧事,万万不可重演。”

汾阳郡王:“”

汾阳郡王听得冷汗都流下来了。

这个安王,说话也太直言不讳了。

昔日旧事,便是诸藩王合谋起兵刺杀建安帝。安王提起旧事,直指将来的储位之争至今无子的皇上,听了这等诛心之言,焉能不怒

汾阳郡王已经做好了为安王求情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盛鸿竟未动怒,甚至笑了起来:“你说得没错,朕是得好好想想。”

汾阳郡王暗暗松了口气。

安王大着胆子说了这番话,也有试探之意。试探的结果,却令安王惊疑不定。连这等话,皇兄听了都不生气。

皇兄心里到底打着什么主意

安王心潮起伏,耳畔响起盛鸿的声音:“你放心,朕对所有侄儿一视同仁。霁哥儿有的,霖哥儿霆哥儿也有,待日后雲哥儿长大了,朕也一同对待。”

一席话,意味深长,可圈可点。

安王不敢再多想,忙笑着应道:“皇兄英明神武,早有决断,是臣弟杞人忧天了。”

盛鸿看了安王一眼,淡淡一笑。

安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从不肖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聪明且安分,实在难得。

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心机

这世间有人聪明且安分,当然也有聪明却不安分之人。

赵家私底下动作频频,在陈尚书进言后,又有御史上了奏折,奏请天子允准鲁王世子入朝听政。

张口附议的官员,竟然颇为不少。

这些官员里,既有当年的鲁王余党,也有赵家的姻亲故旧。还有一些是为天子无子嗣整日忧心大齐江山后继无人的官员。

皇上无子,坚持不纳宫妃,如此,也唯有过继一途了。

鲁王世子最年长,才学出众,性情也颇为沉稳。比起当年有口疾的鲁王要强的多。

不过,鲁王世子到底年轻,入朝听政几年,也能看清才敢是否真的出众,能否担起储君的重任。

臣子们自问心胸坦荡,附议得理直气壮。

面对群臣进言,盛鸿并未恼怒不快,却也未一口应下,回应群臣的,依旧是斟酌考虑四个字。

后宫里,鲁王妃赵长卿亲自去了椒房殿,满面歉然不安地对谢明曦解释:“朝中众臣上奏折的事,我委实半点不知。弟妹切勿心生误会。”

谢明曦不动声色,微微一笑:“二嫂言重了。当年皇上和几位藩王年少时,自书院结业后,俱入朝听政学习。有旧例可徇,不算出格,何来误会。”

轻飘飘的一句有旧例可徇,听的赵长卿心里突突一跳。

现在和当年如何能一样

当年的鲁王等人,俱是皇子,当然有资格入朝听政。

可现在,霁哥儿只是鲁王世子,是当今天子的侄儿。而且,鲁王当年犯下谋逆重罪,霁哥儿是罪臣之子

一句旧例可徇,何其诛心。

赵长卿坐不住了,起身行礼告罪:“霁哥儿年少识浅,应该多读几年书才是。入朝听政之事,万万当不得。恳请皇后娘娘替我在皇上面前分说几句。”

这一招以退为进,在此时也算高明了。

谢明曦一眼窥破了赵长卿的用意,心中哂然,面上露出亲切又柔和的笑意:“这里又无旁人,只我和二嫂说话,便是偶尔说错一两句,我也不会往心里去。二嫂也不必惶恐,快些坐下说话。”

赵长卿有备而来,心念电闪,笑着应了一声,重新入座。不再说什么听政的事,转而说起了儿女亲事。

“霁哥儿今年已经十七岁,也该开府成亲了。”赵长卿柔声说道:“不瞒你说,我相中了娘家侄女。”

姑舅做亲,在现下实属寻常。譬如安王,娶的就是舅家表妹。

赵长卿相中娘家侄女,也不稀奇。

如今赵长卿最大的依仗,便是娘家。娶了赵家女儿,霁哥儿和外家的关系更为密切。

而赵家,私下为霁哥儿奔走,自然是要回报的。至少先出一个鲁王世子妃。若是霁哥儿将来更进一步,赵家便能如谢家一般,出一个中宫皇后

如此诱人的厚报,赵家焉能不心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