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凤华 分节阅读 487(1 / 2)

d,就会抵达京城。”

“其余诸藩地,也陆续有消息传至京城。听闻有三位藩王已病倒了,不能即时启程。”

说到这儿,安王那张白胖的脸孔上一片凝重之色,声音也压低了几分:“藩王内乱将起,朝堂动荡将至。母妃在宫中也当谨言慎行,不要惹祸招祸。”

“我帮不了皇兄什么忙,至少也得为藩王们做个表率。安分待在王府里,闲着琢磨些吃喝玩乐。这才是藩王应该过的生活。”

端太妃:“”

前半段听着提心吊胆,怎么到后面就不对味了

端太妃越想越是可气,伸手拧了安王的耳朵一记,在安王诶哟的痛呼声中恨恨说道:“你就用这些话来忽悠你娘是吧明明是自己胸无大志游手好闲,到你口中倒成了功劳一桩了”

“诶哟疼疼疼”

安王挤着脸呼痛:“母妃不爱听,我不说就是了。”

其实,他说的都是实在话。

天子已经下旨削藩。他这个藩王,以后显然也没什么出京就藩的机会了。没有藩地,没有藩兵,也没机会去养私兵什么的。可不就只能做个闲散藩王嘛

端太妃这才悻悻地松了手,轻哼一声道:“这等话以后可别再说了。传出去,能笑掉众人大牙。”

安王揉着耳朵,一边慢腾腾地回了一句:“谁爱谁笑去。反正,我没什么志向抱负。我就乐意闲散度日,安逸长久地活下去。”

端太妃也骂不出口了,沉默了片刻,才叹了口气。

是啊

有“抱负”有“志向”的宁王鲁王闽王都死了。

安然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没出息就没出息吧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抵京

半个月后,陈留王领着家眷抵达京城。

陈留王的藩地离京城最近,藩地也最贫瘠。从血缘关系来论,陈留王是建文帝的堂叔,盛鸿应该喊一声叔祖父才对。

不过,在天家,不按血缘关系叙旧,要先行君臣之礼。

年近七旬满头白发走路时需要两个内侍搀扶的陈留王,颤颤巍巍地跪了下来:“老臣见过皇上。”

盛鸿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坦然地受了陈留王的叩拜大礼。

陈留王子嗣兴旺,此次随同陈留王一同归京的,还有陈留王的六个儿子十几个孙子,还有几个曾孙。

这么多人一起跟着陈留王跪下,满满当当地跪了一地。

盛鸿心里忍不住想道,怪不得陈留王这么干脆利落就交了藩兵回了京城。他的藩地最小最穷,还有这么一窝儿孙要养,还不如直接回京,将养儿孙的重任都赖到他这个天子身上算了。

事实上,他确实有厚待陈留王的打算。

不管如何,陈留王是第一个归京的藩王,为削藩大计开了一个好头。他要厚赏陈留王,向所有藩王昭示天子的仁厚。

“陈留王请起。”盛鸿走上前,亲手扶起陈留王。

陈留王十分感动,连连谢恩。身后的一众儿孙,也在盛鸿的示意下一同起身。一屋子男丁,再次彰显了陈留王强大的繁衍力。

盛鸿亲切地说道:“你们一路奔波辛苦,先回王府安置吧朕早已下令,命内务府修缮各王府。”

盛鸿的目光溜到陈留王身后数量众多的儿孙身上,略一掂量,又加了几句:“朕思虑不周,陈留王儿孙众多,王府里怕是不够安置。朕立刻下令,让内务府为你们准备住处。”

众人再次跪谢隆恩。

当晚,帝后独处时,盛鸿将心里的阴暗猜疑说出了口:“明曦,这个陈留王巴巴地回京城,定是因为儿孙太多,他实在养不起了。所以麻溜回京,打算赖我身上了。”

谢明曦扑哧一声笑了起来:“你这话说得太刻薄了。”

今日,陈留王领着儿孙进宫,陈留王妃也领着一众女眷进了椒房殿觐见。谢明曦见了一屋子女眷,对陈留王府的“人丁兴旺”有了最直观的体会。

盛鸿也笑了起来,笑容里有些无奈和不满:“这几年宫中有丧事,回京的都是陈留王世子。我只知陈留王子嗣兴旺,今日才算亲眼见识到了。”

“儿子六个,孙子十几个,还有几个曾孙。男丁将近三十个。这其中还有不少没成亲的,等成亲以后,再生一堆孩子出来换了我是陈留王,我也干脆回京算了。”

谢明曦笑了一回,才替盛鸿出主意:“不管陈留王是什么打算,他既是老实地交了藩兵回了京城,就得好生安置。”

“你今日给他们安排了住处,以后还得给他们找些正经差事,让他们自力更生。断然没有躺着吃喝的道理。否则,此例一开,以后一众藩王都回京了,得养多少闲人”

“倒不是缺这些银子。而是人一旦闲着无事,就会生事。如今的宗室里,也有不少纨绔儿郎。索性一并都安排妥当。”

“汾阳郡王身为宗人府宗正,这些都是他分内之事,就将此事都交给汾阳郡王便是。”

轻轻松松就将锅甩了出去。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

这等小事,交给汾阳郡王正合适。

盛鸿听得眉开眼笑,握着谢明曦的手笑道:“没错我明日就宣召汾阳郡王进宫,命他在三日之内想出个章程来。”

谢明曦颇为厚道地为汾阳郡王说情:“三日时间太仓促,多允些时间,给他十日时间吧”

盛鸿点点头。

隔日,汾阳郡王被宣召进移清殿。

待听到天子亲切地下口谕,命他在十日之内想出办法安置藩王子孙时,汾阳郡王感动得热泪盈眶,差点当场就失声痛哭。

“微臣才识浅薄,只怕不能担当此重任。恳请皇上另择能臣”

盛鸿笑着打断汾阳郡王:“你身为宗正,掌管宗人府,管束宗室皇亲。此事你来做最合适。就不必推托了。朕相信,你一定能将这桩差事办好。”

汾阳郡王:“”

汾阳郡王苦着脸,不情不愿地应下了这个苦差事。

事实证明,人的潜力无限。

汾阳郡王绞尽脑汁想了几日,倒是真的想出了法子来。

当日有官员上削藩的奏折时,也有些具体的章程。汾阳郡王拿来做参考,又添了些自己的想法,写了一封奏折。在大朝会时,呈上了奏折。

这一份奏折,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向天子谏言,重新修订一份宗室名册。将所有皇室宗亲,按着血缘关系,分作五服之内的近亲和五服之外的远亲。将所有宗室子弟和藩王儿孙皆录入名册。每年皆要修订一回,以备天子随时过目。

第二个部分,则是安置宗室子弟的几点建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