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宫凤华 分节阅读 340(2 / 2)

马车外传来喧闹说话声。

谢明曦耳力颇佳,略一凝神,便听出了来人的声音。

“鲁王宁王闽王一起来送行了。”谢明曦低声道:“几位皇嫂也来了,我这便下马车应对一二。”

其实,该告别的已经告别过了,该说的话也都说过了。今日这场送行,纯粹是做给百官和百姓们看的。力求彰显天家手足情深

顾山长素来不耐这等门面功夫:“你下去便是,我就不露面了。”

谢明曦轻笑一声应了。

鲁王夫妇宁王夫妇闽王夫妇一同前来送行,昌平公主自然不会缺席,令人意外的是,养伤数月的顾驸马今日也来了。

顾清腿伤好了大半,如今走路不畅,今日坐了马车前来。被两个长随扶着下了马车。

顾清还是那副温文尔雅的含笑模样,右腿重伤落下腿疾,似乎对他没半分影响。至少,表面看来是如此。

“此去山高水远,不知何日才能重聚。盼你们一路平顺地到蜀地。”顾清神色真挚,言辞诚恳,半点都不浮夸。

盛鸿目中露出感动之色:“多谢驸马前来送行。我也盼着驸马早日养好身体,恢复如初。”

顾清颇为豁达,笑了一笑:“当日多亏你出手相救。我能捡回这条性命,已属幸运。焉有强求之理。”

别人也就罢了,昌平公主一听,便红了眼圈。然后,狠狠地看了宁王一眼。

宁王八风不动,恍若不察。

昌平公主心中暗暗冷哼一声。

鲁王闽王心中都有数,对视一眼,很快扯开话题。

过了片刻,朝中官员陆续前来送行。

几位阁老并未全部都来,前来送行的是陆阁老和赵阁老。陆阁老身为首辅,说话分量颇重:“老臣愿大齐国泰民安,愿蜀王殿下就藩顺遂。”

言外之意就是,到了蜀地就安分老实地过日子,别出什么幺蛾子了。

以陆阁老的为人城府,此时断然不会提起自己的长孙陆迟。

事实上,陆迟执意去蜀地为官,陆阁老是不太赞成的。只是,长孙十分坚持,并且言明了为官两任便调任回京,陆阁老这才勉强应下。

指望陆阁老因此就偏向蜀王,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最多就是不使绊子,在不伤国利的前提下对蜀王稍稍宽容几分罢了。

盛鸿正色应道:“陆阁老一片忠心为大齐,本王感同身受,定会好生治理藩地。”

赵阁老就实在多了,先说了一番祝福的话,然后低声道:“老臣幼子,自少时便任性骄纵,日后还请殿下多多包涵。”

盛鸿挑眉一笑:“赵阁老言重了。我和赵奇是同窗好友,对他的性情脾气再熟悉不过。他绝不是恃宠而骄之人。”

重点在这个“宠”字。

确定自己的老儿子会得到蜀王优待善待,赵阁老便放心了。

一个时辰后,送行之人才依依惜别,踏上回程。

盛鸿握住谢明曦的手,两人四目相对而笑。

他们夫妻,已经正式启程离京,去往藩地。从这一日起,朝堂角力宫中争斗兄弟争锋母子反目妯娌较劲之类,都将远离。

谢明曦眉眼间蕴着笑意,秀美的脸庞在阳光下也似放出光来。

第七百零五章志向一

身为女子,生活的天地无疑是狭窄的。

出嫁前在内宅,嫁人后依旧如此。

好在女子读书已成了风气,有了女子书院,少女们终能踏出家门,在出嫁前有几年自由畅快的光阴。

谢明曦前世在宫活了数十年,寿元绵长。只是,宫廷再大,也如牢笼一般。窒息而沉闷地将人拘在其。

她曾深深的遗憾过,自己从未挣脱出那个牢笼。

没想到,这一世,她竟有远离京城的这一日。

官路颇为平坦,马车又行得慢悠悠的,颇为平稳。阿萝很快睡着了。

竹制的车帘被卷起,官道两旁其实没什么风景。多是各种树木,车队行经的动静极大,所到之处,飞鸟惊鸣。

偶尔也有田地,能见到一些百姓在田耕作。

谢明曦凝望着马车外,眉眼含笑,心情愉悦。

顾山长也不时往外看一眼,一边笑着叹道“说来也怪。触目所及,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看在眼里,是觉得舒畅恣意。”

谢明曦眼笑意更盛“师父说的是,我亦有此感。”

莫名的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当然,这么说其实有些夸张。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大齐疆土。

行了大半日路程,天色将晚时,正好到了一处驿馆,停下休息过夜。

亲卫人数众多,两百亲卫轮番值夜,其余亲卫在驿馆外扎营休息。

盛鸿谢明曦等人则住进了驿馆。

人在途,不宜饮酒。盛鸿命人煮了几壶清茶,邀了陆迟赵谢元舟萧宇凡等人去饮茶闲谈。

众人既愿去蜀地,俱是铁了心要追随他,又都是年轻人,聚在一起,颇有谈兴,气氛十分融洽热闹。

谢明曦则请了一众女眷来说话。

“林姐姐,路途奔波,你能受得住吧”谢明曦低声笑问。

林微微面略有些倦容,兴致却极高昂,笑着说道“一天慢悠悠地行几十里地,若这样我再受不住,那可成废人了。”

又关切地询问“阿萝还小,路可曾闹腾”

谢明曦笑道“这倒没有。一半时间都在睡,下了马车便睁了眼,今夜且有得闹腾。佑哥儿如何”

林微微有些无奈地一笑“佑哥儿身子骨自小弱一些,胆子也小得很。一路没怎么闹腾,是不时会哭几声。”

佑哥儿阿萝大了三个多月,却生的瘦弱,个头还不及阿萝。哭起来也细声细气。

众女眷一起笑了起来。

此次去蜀地,有孩子的都将孩子带了。说起孩子来,颇是热闹。

唯一遗憾的是,颜蓁蓁刚生了一女,还在月子,不能同行。怎么着也得过一年半载,才能启程动身了。

年轻的女眷们说得热闹,廉夫子一直未嫁,对孩子之类的话题不感兴趣,转过头和杨夫子低语“去了蜀地后,山长定是要设女子书院了。”

杨夫子含笑点头“这是当然。山长特意带了几车的诗书子集,还有诸多琴谱棋谱之类。便是为了开书院之用。”

这一长列的车队里,顾山长整整用去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顾山长听到两人的低语,笑着说道“我们去了之后,先择地盖书院。一边再定下招揽学生的章程。”

“莲池书院收的学生多是出身富贵。我想着,到了蜀地后,要建一处书院,专门收些寻常百姓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