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2(2 / 2)

泱泱大唐 黄昏前面 6655 字 2019-05-07

听李世民这有点搞笑的责怪,再看这皇帝那古怪的脸色,王易刚刚提起的心又放了下来,“陛下,臣当时只是一时冲动,意气用事,被迫还手的,根本没想过要去得罪谁。臣年轻,性子急,容易冲动,一向爱打抱不平,不愿意看到有柔弱之人被人丈势欺凌,看到不平事自然不能容忍,下次遇上了,还是会插手去管,只是不会采取这样暴力的人了”

“好子,得了便宜还卖乖,还敢有下一次。”李世民有点被呛住了,咳嗽了两声,笑骂道,“打了人,拍拍屁股就走了,也不去想会不会有人认识,会不会有人来找麻烦”

“连陛下都知道了,他们定然也知道是臣的干的了”王易声地嘟哝了一句。

“臭子,朕还不知道那点心思。”李世民用指头指着王易,唾沫横飞地骂道,“朕知道脑袋好使,知道自己闯下了祸,会有人找个麻烦,特别是长孙府上,所以想到去那相好府上道个歉,但其他府上就不去理会了还下次,下次若再如此,朕也懒得来管的事,更要责罚了”

“多谢陛下的恩典”王易赶紧起身作礼致谢。原来李世民插的人的那些府上,至今没什么动静,应该都是李世民干预之故了。

“不过所做并不过错,遇到此种事,是不能置之不理,功臣之后,如何能做这般无礼之举,被人知道,朕都要蒙羞朕已经严责了这些人的父亲,让他们好好教管一下他们的儿子,不要让朕再听到有类似的事发生,朕希望他们成为朝廷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知道游手好乐,调戏女子的纨绔”李世民义愤填膺地了两句,再降低语调,似警告王易一样,“不过做事也不要如此冲动,要插手也不要亲自动手,朕对可有非常多的期望,不希望与朝中大臣间有芥蒂产生,让人对心生诫意,以后难做事可明白朕的意思”

“多谢陛下教诲,臣一定谨记在心”

王易对李世民的包容和恩宠还挺是感激,他还真的担心柴绍、萧瑀等人找上门来,兴师问罪,即使自己有理,就会他们也是很累的,幸好李世民的插手,让这些事都不会再发生了。

只不过李世民所,长孙凌是他的“相好”,让他有点哭笑不得,这皇帝起这事时候,为何口气怪怪呢王易又下意识地想起当日李世民酒喝多时候的言语。

只是不待王易细想,李世民开口打断了他的思路,“好了,此事就这样过去了,朕不愿意再听到有人提及,朕今日来,是要问询一些事的”

“陛下,有任何事,尽管问询,只要臣知道,一定知无不言”

李世民收起了刚才的神色,变得严肃了,“近三十万突厥族人归降,这些人一定要尽早安排,如何具体安置突厥降众,将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突厥战俘置于哪些地方,朝中大臣争论不休,将归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内地是提出的主意,朕今日想听听的主意”

第一百十五章好像太残酷了些

朝廷依然没有制定出具体如何安置突厥降众的计划,让王易很是意外,“陛下,上次朝议时候不是讨论过了吗臣当时力陈过意见的”

李世民迎着王易疑惑的目光笑笑,“那只是一个大概的手段,并不是具体的计划,我大唐天下这么大,将这些突厥降众具体安排在何处,是需要细细商讨,特别是准备改造的战俘,置于何处,都还没有定论,朝会时候诸臣意见纷杂,朕想听听的意见”

“陛下,这”王易进宫时候,没料到李世民会问询他这个已经此前讨论过的问题,心里没有准备,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提出此议,朕想一定有过细想,就把所想的全都讲给朕听听”

王易当然考虑过具体如何安置这些突厥降众的事,只是因为刚刚意外,没有心理准备,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听李世民如此,当下便应道:“是,陛下那臣就和陛下细细讲讲”

“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来,朕洗耳恭听”此前李世民已经以此事问询过马周,只不过马周所给的建议并不太让他满意,今日他希望王易能有非常好的建议给他。

“陛下,臣觉得,应该将这些突厥战俘,首先用于疏浚运河的工程中”

王易的提议让李世民心为之一跳,这个建议,没有任何人提起过,他在听到王易所后,一下子明白过来了,但他还想听听王易更细的讲述,当下不动声乐地问询:“为何如此想”

王易一副回忆的样子,“陛下,臣去年在从杭州往长安来的途中,大部行程都是靠舟船行进,原本以为,前隋时候前运河修建至杭州,从南终点的杭州乘船出发,可以直接抵达洛阳,甚至长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臣在行船过程中,不得不数次弃船骑马,或者改乘马车行进,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江南道境内的运河,有许多地方因为久未疏浚,多处淤塞,导致舟船因为难以顺利行进而堵塞,从杭州方向出发的舟船,根本无法直接抵达长安,甚至只抵洛阳”

王易在去年春时候,带着王昙和王复等人从杭州出发,往长安来的途中,就因为江淮一带数段运河淤塞,不得不数次弃舟登岸,改乘马车行进。当时王易还庆幸,在杭州时候制作了带减震设施的马车,少了一些劳累。但在庆幸的同时,王易也想到过,要是运河顺畅,那从杭州出发,可以乘船直接抵达洛阳,甚至通过永通渠抵达长安,那样少很多麻烦,也省力得多。

只不过,王易在行进时候也看到,经过隋末的大动乱,江南、江淮一带还一片凋零,再加上唐初时候,江淮一带还没完全纳入唐帝国的实际统治下,被杜伏威及他的父亲王雄诞掌管一段时间,因为当时主要为了战备,还有他们统治的地方并不是非常需要运河调运粮食,或者他们并不需要全部贯通的整条运河,甚至为了战略需要,人为填塞运河,避免对方的军队能通过舟船快速攻击进来,使得运河淤塞情况非常严重,一些地方甚至河道都不见了踪影。

辅公祏的叛乱被平息后,已经是武德七年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应该并不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又带来严重关中本位的思想,没有去想过疏浚运河的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