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星大怒,道:“黄军门一片忠君爱国之心,我是看不惯他受小人的污蔑,免得让边镇有功将士心寒罗万化,你事事针对黄军门,又是何用心”
罗万化气得全身抖,喝道:“匹夫,你又在辱我,你怀疑老夫因私废公”
石星冷笑道:“难道不是吗”
罗万化大叫着要上前撕扯石星,石星也不甘示弱,见二人如此,旁边诸位阁臣忙上前劝说,只有内阁辅赵志皋坐在一旁生气,没办法,他的脾气好,又威望不重,几位老资格的阁臣都当他不存在似的,想吵就吵,想骂就骂,根本不尊重他的意见。
他只得继续看各部送上来的奏疏,忽然他咦了一声,手上拿起了一份奏疏,却是山西巡按御史弹劾山西镇总兵黄来福的奏本请旨严行查究山西镇总兵黄来福疏。
“山西镇总兵黄来福纵容兵勇。专以财利为事。贪得无厌。与民争利。从五寨到宁武。天怒人怨。又据五寨当地称。该大员纵容家丁。扭殴书生。有辱斯文。索勒商民。恬不为怪。该地书院秦贵秀、江缉思、方贯中、杨进玉等十余人项颈头脸等处被殴伤”
“臣所查。该员又于五月初一日于五寨、宁武二地设卡逞凶。逼勒商民。收取重税。所过商客。肆行滋扰。所求不遂。复喝令兵丁殴打。使多商民致伤遍体。五月十五日又妄设民报。钳控言论。目无法纪。臣责其丑行。该署总兵却不知引以为耻。方且因以为利。是诚何心”
“古有云:州县不得人。则州县之事必坏。营伍之将不得人。则兵勇必溃。一署总兵不得人。则镇事必坏。若凡兵将志在杀贼为国。必不屑以扰民为事。而其志在得财。又必不能以报国为事。此固理势之必然也。臣受御史之职。勘查山西地方风宪。凡该地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劾凡该地官员猥茸贪冒坏官记。劾凡该地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劾为消宵晋镇之隐。臣仰恳皇上天恩。切实查究参革该员。以饬戎行而儆官邪”
这份奏疏非同小可。赵志皋看完后。又默默地将奏疏递于旁边地几位阁臣。几位阁臣看完后。也是一片吃惊。如果说前些时间程绍、杨应文二人弹劾黄来福还无足轻重地话。因为他们职位缘故。又大多只是风闻。
这巡按御史弹劾黄来福。就算是大事了。毕竟巡按御史代天巡视。官低位高。以往象这类弹劾。都是巡按御史一年之期满后。回京保结时。才依满日造报册式。列下自己一年中在当地查理仓库钱粮。清军民刁讼等成果。还有一些荐举、礼待、问革文武职官等弹奏或是褒奖。
眼下山西巡按御史还在任上时。就弹劾黄来福。难道是有什么真凭实据。抓到了黄来福地把柄要知道。黄来福可是一镇总兵。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被人弹劾地。都察院地宪纲中也有规定巡按御史不可随便对一镇总兵无礼。弹劾一镇总兵后。也要承受相应地后果。因为巡按御史期满后。都察院也有回道考察。巡按御史如有不职事迹。或是在外擅作威福。都察院也要参奏罢黜他。
不过抛开奏疏的身份,看这份奏疏内容,倒是没什么新鲜事,都是以前程绍、杨应文二人弹劾黄来福时的旧内容,不过各事记得更清楚详细些罢了。唯一新鲜的就是新增了弹劾黄来福擅自开设民报。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只看万历帝的意思,有了以前程绍、杨应文二人的前例,在场各人都不看好山西镇巡按御史这份奏疏。只要万历帝一个留中不报,山西巡按就要干瞪眼了。
与万历帝共事这么多年,在场阁臣都明白万历帝的脾气,如果看谁顺眼的话,至死都偏袒这个人。以往是李如松,现在是黄来福了。比起黄来福,以前的李如松更是个风云人物,几乎月月都有人弹劾他,各种罪名都有,不过到现在为止,李如松还是活得好好的。
还是石星先开口,他冷笑道:“先是程绍、杨应文,现在又是山西巡按,这事老夫不表意见,还是留作皇上圣裁吧”
东暖阁内,万历皇帝朱钧手上拿份五寨堡新闻报,兴奋地走来走去。万历帝是个喜好看书的人,五寨堡新闻报传入京后,立时就进入了万历帝的眼帘,看过几期后,万历帝就深深地迷上了。很多时候还召唤郑贵妃,与他一起看,两人不时地品头论足一番。
每次看报纸,不但万历帝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份报,比邸报有趣多了。而且每次看,万历帝都非常的舒心,看惯了官员们对自己的漫骂,只有这份报将他夸得象一朵花似的,由不得万历帝不感动。
特别是这期的头条:黄军门沐浴更衣,眼含热泪思皇恩,更是让万历帝感慨,又兴奋,又陶醉,不住地在阁内走来走去,心想:“这黄来福是个大忠臣啊,如此思君
真是大明少有”
当然了,五寨堡新闻报不合朝廷法度,万历皇帝第一眼看到报纸时就知道了,不过看完报纸后,万历帝却有了心中的想法,只有聪慧的郑贵妃明白他的意思,因为万历帝曾在报纸旁写过一张“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字画。别人不懂这是什么意思,郑贵妃却是明白的。
看完报纸后,万历帝有种到五寨堡走走的冲动,不过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自正德帝后,大明君皇想出京,真是难比登天啊。
叹了口气,万历帝走回御案,开始批拟内阁送上来的奏折,虽说万历帝不喜上朝,但对奏折的批复却从不怠慢,这也是万历朝时没有出名司礼监大太监的缘故。
突然万历帝哼了一声,放在面前的,是山西巡按御史弹劾黄来福的奏疏,万历帝冷冷地看了一遍,冷笑道:“哗众取宠”也不批红,就将奏疏放到一边去了,可怜山西巡按辛辛苦苦,却在一秒钟之间心血白费了。
自万历初张居正起,万历帝对文官们失望后,又没有对付庞大文官们的力量,便开始消极应对。自国本案始,万历帝更是对这些动不动就弹劾的文官们产生了深深的厌烦。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便闹到似是要亡国的地步,一张嘴只会清谈,让他们做一些实事,却是没那个能力。
对于黄来福,万历帝当然非常了解,他在五寨堡设的锦衣卫千户杨大为,每月定时都将五寨堡及黄来福的情况上报他,万历帝自认自己对黄来福的了解比山西巡按清楚得多了,也自认为自己对黄来福的掌控还是牢固无比,所以对于山西巡按的弹劾不以为然。
万历帝将山西巡按御史的弹劾奏疏留中不报,冷了十几日后,他才出上谕:“据锦衣卫查,山西巡按弹劾该镇总兵黄来福各事纯属子乌,该员应慎选牧令,思虑周详,无远弗届,该员知道。又,山西镇总兵黄来福开设民报之事,国朝不因言获罪,亦不拘泥成法,着通政司每年派员督查,以纲举目张,钦此。”
当在宁武关苦苦等待的李巡按提前从邸报上看到这份上谕时,不由气得全身抖
入秋了,五寨堡四边的农场中,又遍地是金黄色的麦穗,颗颗籽粒饱满,可想而知,今年又是大丰收。而赶在这个时候,各地的粮商们又是云集五寨堡,路上的商旅不绝。
在路旁,看着这种繁华的情景,锦衣卫千户杨大为很是感慨,他是万历十八年长驻五寨堡的,几乎是看着五寨堡一年比一年繁华起来,不过这一切繁盛,都与杨大为无关,除了黄来福每月给他的,他什么也得不到。在杨大为身旁,站着几位身穿飞鱼服,腰佩秀春刀的锦衣卫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