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学仍是走在最前,虽是疲倦无比,仍是眼神坚定。
他当然不知道,“吉盛堂”后来改名,就是鼎鼎大名的“大盛魁”。
在原来地历史中,大盛魁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地债务人。该商号三年分红一次,盛时每股分红可达一万余银两。
极盛时,它在京、津、沪、杭、晋、陕、冀、鲁、豫、湘、鄂、浙、广、赣、闽等省市设立了分支、分号和坐庄人员,素有“集二十二省之奇货”之称。它还开辟了驮道茶路,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恰克图、内蒙各盟旗、库车、伊犁和俄国莫斯科等地,除此,还与法、德、英等国际商人有业务来往。其资本十分雄厚,号称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地道路。
原来历史中,大盛魁兴于清中期,不过由于黄来福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变化,大盛魁地前身吉盛堂提前出现,而且它将比原来的历史更辉煌。它不但将插足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他们中的店员可以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拉丁语同各色人种对答如流。
当然了,现在的史大学等人,当然不明白自己的“吉盛堂”以后会取得如此成就,他们终于在交货日期将羊毛运送到五寨堡后,各人就松了口气,又忙于自己的事情去了。
而一包包的羊毛在被货主接收后,先被送进了五寨堡洗毛厂,伴随着一股浓重的羊骚味,原毛被处理油脂,再被送进五寨堡毛条厂制成毛条,接着,毛条又被送进纺纱坊。然后无数的女工又将他们织成各种呢绒面料产品。当然了,有些羊毛不能织衣,只做一些地毯毛毯之类的。
各样羊毛衣衫,羊毛产品成形后,最后,包装坊间贴上“五寨堡”的牌子,就可以发货了。在五寨堡毛纺厂的隔壁,是一排排门市门店,各地云集的采购商在这里挑选验货。不久,这些商品便会运往各地,成为五寨堡商品畅销大军中的一员。
经过几年的发展,五寨堡毛纺厂己经形成了购、运、销等一条龙的连锁服务,在五寨堡周边军堡州县,甚至很远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原料及产品网点。大明各地的官员富商,也以使用五寨堡毛纺厂出产的各样产品为荣,也这为黄来福带来了滚滚的财源。
而山西镇与塞外俺答部的羊毛互贸,也使两方的联系更紧密,双方可说都是互利互惠,形成双赢。从万历二十二年八月下开始,从归化城到五寨堡,每天的驼铃声日夜不绝,盛况空前。
正文第187章宁武关年终盘点
更新时间:20099218:51:31本章字数:3492
时间过得飞快,从九月二十日山西镇开市以来,很快便到了万历二十二年年底。
黄来福到宁武关后,经过一年的发展,宁武关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不说街容市容变得更干净整洁,颇具镇城气象,就是城内城外,也多了许多木材行、煤炭社,及各种各样的商号。
宁武境内多连绵群山,特别是管涔山上,更是多粗壮的树木。经过黄来福的开发计划后,这里多了许多木材行,共有永成泉、万成德、德合明等十余户。大量木材产出后,便用牛车、马车或骡驮,将木材贩运到太原等地销售。当然了,黄来福来自后世,自然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因此各山上木材的采伐,还是比较节制的。
而对于煤炭社,因为黄来福在宁武关内大规模开采煤炭,所以城内外经营薪炭的商户急速多了起来,共有万义店、公义店、元盛店等三十余户。同样的,他们也是用牛车、马车等骡驮,将煤炭贩运到各州各县去。每天从宁武到代州,到忻州,到太原等地的商号车马不绝。
各样商号的增多,使宁武城内贾店鳞比,而越是如此,各样商贾就越是争先恐后地在宁关城内开店设铺,使宁武城内越来越有生气与活力。而最大的变化,则是原宁武城内军民面貌的改变,原来那种脏乱与颓废不见了,换上的,是那种生气蓬勃,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神情。
眼见快要过年了,宁武关街道上人来人往,不论是营兵还是军户,还是民户,各人都是喜气洋洋。带着妻小,忙着在各商铺采购年货。街上充满了熟人见面的拱手作揖声,还有零星的鞭炮声也不时在各处炸响,更增添了几分年节的喜色。
托黄军门的福,今年这个年好过多了,由于城内外大规模的建设,需要人工众多。可以说现在宁武关军民人人都有活计可做。就算原来城内那些流民乞丐,现在也成为了矿工。经过一年地辛苦,拿到工钱后,各人都盘算着怎样改善一下生活,新衣裳,是要为老婆孩子扯一身的,还有鸡鸭肉食,还有各样的年货春联等。都要买一些,还有万子响的鞭炮,也要买几挂。除夕夜放响时,热闹不说,也有面子不是
在这一片年节的气氛中,宁武关巡抚衙门内。也是一片的喜气洋洋。黄来福,杨巡抚。刘兵备,马久英公公。还有一干的文官武将,济济一堂。
年终盘点己经出来。宁武关大煤矿经过一年多地开采建设,己经形成了月产煤数万吨地规模。单单分红,拿最大头红利的万历帝,便可拿到十万两的银子,黄来福也可以拿到数万两的银子,杨巡抚,刘兵备等人也可分到超过万两银子的红利,余者各官,各商贾们,也可以获得不少的分红银子。
这还不说宁武关内畜牧养殖,木材生产,药材种植,蘑菇养植等赚的钱上的分红。还有山西镇互市地商税上,短段数月,己经征收超过二万多两的税银,这是非常惊人的。
要知道,在余者边镇中,他们一年互市地商税,从来没有征收过一万两的银子。此外宁武关内由于商事兴盛,相关的商税也收了不少。种种分红算下来,不论官大官小,宁武关各人的腰包都是鼓鼓地。获利如此丰厚,自杨巡抚以下,人人都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虽然自杨巡抚、刘兵备下。这些文官们始终对黄来福这个武夫抱着鄙视地态度。但对黄来福赚钱地本事。他们还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