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有点类似后世的播音员,浑厚深沉,如发自丹田般。余音袅袅。
黄来福叫道:“谢皇上。”
顺势站了起来,不过没有皇帝的同意,他还是不能抬头看万历帝。
万历帝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男子。黄来福给他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怕今年才二十多岁吧,武官中做到他这样职位地,在眼下的大明朝很少。
整个人高大,魁梧,英气勃勃,全身充满活力,眼神沉稳,和年龄似乎有些不相配。这种眼神,应该只有那些三十多岁的人才会拥有。唇边略蓄了一些胡碴,更给他增加了一些稳重的感觉。这样的人,就是典型一个武将,为什么赚钱这么厉害呢这让万历帝奇怪。
看了半响,万历帝才笑道:“黄爱卿果然是年轻有为,国之栋梁。”他吩咐身边太监道:“来人啊,给黄将军搬一张椅子过来。”
几个太监互视一眼,各人暗道这黄来福好受皇帝宠爱。其中一个当值太监搬了一张锦榻过来,对黄来福笑道:“黄将军请坐。”
黄来福谢过了万历帝,稳稳当当地坐下,他早己急不可耐地想看万历帝的样子,是不是和后世明帝中地画像相同。进入眼中地,是一个略显富态的中年男子,仪表高贵,算是一个美男子,穿着一身红色金丝地“皮弁服”。正含笑地看着他。神情略有些疲惫。
原来万历帝长得这个样子的啊,黄来福微微一笑。
万历帝有趣地看着他。问他道:“黄爱卿笑什么”
黄来福道:“臣一直想象皇上的样子,原来是这么的高贵年轻,翩翩美男子。”
万历帝一愣,随即放声大笑,指着黄来福道:“好一个黄来福,真是笑死朕了。”
黄来福也是笑,连旁边的各太监宫女也都是偷偷掩口而笑,同时对黄来福竟想出如此一个拍马屁的方法,各人都是深感佩服。
万历帝上气不接下气地笑了一会,他捂着肚子道:“朕爱不了,真是笑死了。”
怪不得万历帝这样笑,平时他不是没有接见过朝臣将官,不是正襟危坐,就是战战兢兢,就是奉承话,也是什么明君圣皇,三代之治之类地,哪象黄来福这么给他轻松愉快的感觉。
好容易万历帝才止住笑容,问黄来福道:“黄爱卿可有表字”
黄来福道:“有劳皇上垂询,微臣草字忠明。”
“好,忠明。”
万历帝念了两句,点了点头。他温和地道:“忠明,听说你是军将世家,原以千户替职”
黄来福听他语气亲热,心下更喜,道:“正是,家父是山西镇五寨堡世袭千户,臣以舍人替职,赖圣上洪福,积功至副总兵官。”
万历帝点了点头:“虎父无犬子,能培育出黄爱卿这样的国之栋梁,你地父亲,居功甚伟,将来朕倒是很愿意见见他。”
黄来福忙跪下磕头道:“臣代家父谢过圣上洪恩。”
在接到万历帝的召见消息时,黄来福就有心理准备,皇帝可能是准备以后重用他了。依大明的潜规则,如一个将官,做到了副总兵官,总兵官的位子,他家中的父母妻儿,极有可能要入京作为人质。
黄来福早就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而且对他的父亲黄思豪来说,能进京面圣,是个难得的荣耀。整个家族,以后也都有荣耀的本钱。
正文第148章朱翊钧与黄来福的问答
更新时间:200971318:02:19本章字数:4736
东暖阁内温暖祥和,一点也感觉不到外面就是料峭的寒冬。
此时黄来福才看清了阁内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的书架,卷帙浩繁的书籍,墙上黑板泥金的大匾,看来这地方就是万历帝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果然是在家办公的soho一族,在这里,没有朝臣无聊的纷扰,可以自由自在地办事,果然是高明。
不过眼下黄来福没有心思关注这个,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投入到与万历帝的问答中来。
黄来福向万历帝大至介绍了五寨堡如何发展,还有自己两次与蒙古人作战的情形,听得万历帝津津有味,心中颇有种金戈铁马,飞扬塞外的念头。而且他心中有个微妙的感觉,和黄来福在一起,非常的放松,甚至心中有点懒洋洋的感觉,就好象两个好友在闲谈一样,没有提防,没有拘束,这种感觉是他从来没有过的。
“黄爱卿,听说五寨堡商贾们己经在开发塞外”
万历帝终于提到了正点上。
“是的,皇上。”
黄来福从历史中知道,万历帝平时似乎不管事,但由于有了发达的锦衣卫系统,天下间的任何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如果有什么危害皇权的事,他向来是果断出手,毫不留情,令对手无从翻身。在他面前,最好不要隐瞒什么事,否则给他留下什么不好印象,以后自己前途堪忧,当然黄来福是穿越者的事,打死他也不会说。
当下黄来福坦然道:“现今我大明,人多地少,又灾祸连连,所以各地流民云集。而朔方之地,土地万里,又大多为肥沃之地,弃之孰为可惜。”
黄来福为万历帝介绍了河套地区的一些丰富资源:“仅偏关西面的黄浦川河准格尔旗明时的旧称一带。就有可耕之地达百万余亩,上好草场数百万余亩。更不要说整个朔方之地有良田千万,草场无数,如尽数开垦起来,足以养活宁夏镇,延绥镇。山西镇,大同镇等地千万军民,节省国帑无数。”
万历帝听得非常心动,没想到河套之地,竟有如此好处,在他以前的观念中,塞外之地,向来都是一文不名,现在看来自己的观念要改变了。如真如黄来福所说。塞外之地可养活边地数镇军民,那
当时地情况是。由于北地连连缺粮。所以京师和各镇军队需要地大量粮食都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况且眼下江南之地地粮食都是越来越少。连福建之地。米谷大半都要取足于广东。如果北地都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那国家地大部分财政危机就将解决。大明地统治也越发稳定。他迟疑了会。道:“只恐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