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2 / 2)

这里是汾河的冲集地,河网密集,灌溉方便,肥沃的土地一望无际,向来是晋省最重要的产粮重地和商业中心。黄来福仔细观察,这些田地的肥沃情况虽然超过五寨堡各地,但田中庄稼的长势却比五寨堡各个农场颇有些不如。

不过比起岢岚州城一路来的州县村镇,这里的农业情况已经算很不错了,毕竟这里是晋省最重要的地方,灌溉系统发达,水利设备完善,这年景再干旱,这一带河里,井里的水还是勉强够用的。黄来福估计,以今年这个大平原的产粮来看,应该可以养活太原附近州县的百姓们,但要他们向外输粮,却也是有心无力。

看着各处田地劳作的农夫,虽说他们的耕种方式,牛梨等工具都比岢岚州过来的州县们要先进一些,但比起黄来福的大农场耕种方式,这效果还是远远不如。如果这些田地都属于黄来福的话,依他的大农场计划,他有信心,整个大平原的田地产粮便基本可以满足山西大部民众的需求。

可惜啊,这里州县密集,这一带的田地大多是属于民户们所有,黄来福只能看着干瞪眼,流口水了。

越近太原,各处的城镇也就越热闹,人口越多,在这些地方行走的民众,脸色都好了许多,神情也更是悠闲。

太原及附近是晋商的大本营,明代全国较大的商业城市有33个,山西就有太原、平阳、蒲州三处,可见山西商业的繁荣。当时晋商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不计其数,连有数十万家财都不能算是富裕。往往拥有百万或千万身家才能称富。这些巨商大贾的集中之地,自然是货财辐辏,繁盛无比了。

这处处繁华只看得顾云娘,江大忠等人目瞪口呆,众人以前只觉得岢岚州城已经很热闹了,但和太原附近比起来,以前那些地方现在看起来只象是个小城镇。

不过黄来福却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繁华和富庶后面的畸形现象,一方面是路上,城中前呼后拥,衣着华贵,挥金如土,奢侈到极点的富豪人家,一方面是各处脸有菜色,形容枯槁的流民人群。

一方面是富者土地连绵,华屋广袤,一方面却是贫者连立锥之地都无这就是大明朝中后期一个怪异的情形: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重。

土地兼并情况至少在明孝宗时还不严重,顾炎武当时就称赞此时:“家居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但到了隆庆年间时,已经是“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了”。到了万历时期,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就更是严重,“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据黄来福的观察,这太原平原的田地,大部分便为官吏和大商贾所占有,造成的后果是产生了大量的流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而贫富悬殊,商业的畸形繁荣,也带动社会风气的极速恶化,整个大明,都从服饰、房舍、器用、婚娶丧葬等快速奢侈化,而且那些官员和大商贾获利后,没几个人行善积德,却大多竞相奢侈,且性鄙啬。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恶化,这就是商业兴盛后,带来的丑陋之处。

正文第40章农商之辩、太原1

更新时间:200931519:07:52本章字数:3387

“来福哥哥,前面怎么停下来了”见前面人流慢慢停了下来,顾云娘对黄来福道。

黄来福看了一眼江大忠,江大忠明白,他策马向前,很快他便回来道:“少爷,前面是一个巡检司。”

黄来福点了点头,便随众人慢慢停了下来,等到巡检司的人盘查后再说,从岢岚州城出来,这种巡检司他已经遇见几次了。明时,巡检司在地方向与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并行,巡检司在大明朝各处州县设立很普遍,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在要冲之处,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

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在基层控制方面颇为得力,但对外出的流动人口控制却是力不从心。巡检司制度正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僻人稀的地方,巡检司的作用就更为重要。而且巡检司置撤灵活,巡检司的弓兵又无需国家财政供养,向来是各处卫所的重要补充力量。

见前面人流移动缓慢,黄来福等人便停在前面一颗大槐树下等待。黄来福一边抹着给暑热逼出的汗水,一边打量着周边的路况。这周旁还停有一些人,各人都是挑的挑,提的提,大部分都是累得说不出话来。暑热干渴下,便显得大槐树下的一家酸梅摊生意格外的好。

这酸梅摊一路来颇多,基本上每一颗大槐树下便有一摊,黄来福等人已经不知喝了多少摊了,因此此时倒一下了兴不起再去喝一碗的冲动。顾云娘也同样是如此,只是有些焦躁地坐在马背上。

反正那些巡检司检查的人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便等等吧。此时各人所在的是一个路口,因为快进太原了,所以路上车马前来的颇为密集。黄来福一边等待,一边听旁人在聊天。

等待的人中,颇有一些衣衫褴褛的流民,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拖儿带女的,这些人黄来福一路来见多了,因此也不以为意。

不过他们身旁有几个身着绸缎衣裳的年轻男子,身旁人人都有马匹,看他们身份家财都不错,此时这几人正意气风发地说着什么。他们的一些话,倒引起了黄来福的注意,听他们的语气,这些人都是来自古交县,因为几个同年在太原城内开米铺和绸缎庄都赚了大钱,所以他们也打算兴商,准备前往太原,大干一场,在商场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本来这没什么,也引不起黄来福的注意,让黄来福注意的是,本来这些人家中都颇有一些田地,这些人竟都将自家的大部分田地卖了,换到一些银两,准备全心地投入到商业上去,就让人感到有些怪异了。

要知道,在古代的中国,大部分人家都是视田地为命的,不到万不得已,就不会轻易出卖自家的田产的,这些人看上去不是吃不上饭的人,只因为要投身商业,就将田产卖了,倒是一件异事。

黄来福仔细听了,又听这些人竟然都是读书人,而且人人都有秀才的功名,不过倒没有人考中过举人,只因为各人都觉得在家种田没有意思,又觉得兴商颇为有利可图,便抛弃了田地,投身商业的怀抱去了。

这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对未来的感想,不过黄来福听了几句后,心中只有一个感想:浮躁,就是浮躁商业社会带来的金钱浮躁。就和后世那些年轻人一样,这些人口口声声不离发财的狂想,什么同年中谁又开了什么店铺了,谁又赚到多少大钱了,而他们到太原后,发财的梦想,就在眼前,云云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