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希望先生最后说的是真的,在床板之上真的有先生的故事,因为现在他对这个人有着极度的好奇。
被单掀起来之后,陈元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字,是刻上去的,用什么刻的陈元不知道。他知道对于一个瞎子来说,刻,可能比写更容易一些。
开头的第一句话是:“万事艰辛,吾坦然而对。”
陈元一边看着,一边仿佛又听到先生在描述着那条街道,两边都是柳树,一个十字路口,青石铺就的路面,足有一丈半宽,时不时有马车走过。
“喂,新来的,你霸占了哪里,好歹现在也看一眼呀”胖子等人大呼小叫。
陈元忽然抬起头来,冲胖子笑了一下:“你打自己两下嘴巴,我告诉你外面有什么”
胖子听了之后一愣,冲陈元露出凶狠的眼神,可那眼神随即一闪而灭,他顺从的抬起手,在自己的嘴上轻轻打了两巴掌:“可以了吧大家无冤无仇,你不要太过分哦”
陈元的嘴角慢慢扬起的笑容,站到先生以前站的那个位置上,把头转向外面,看着那红色的砖墙:“那个小娘子在卖菜,她的菜筐已经要空了,看来今天的收入不错”
陈元的心里激情澎湃他一直不想认命,他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出现奇迹所以即便现在处境十分危险,甚至他自己已经没有办法的时候,他还是一直在想着怎么摆脱现在的处境,能让自己活下去
可他现在忽然明白了,努力是对的,但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失败,要勇敢去承认就像先生一样,既然已经瞎了,就坦然接受这个事实。瞎了又如何瞎了先生也能考皇榜也能做官而且他还做到了金州知事,相当于现在一个市长了。
自己不应该想着摆脱现在的处境,想着如何把聚众斗殴的罪名推掉。这是一条死路,这个牢坐定了,这个罪名自己也担定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主动一些呢
陈元忽然发现,原来承认了失败之后,事情居然并不是那么糟糕只要自己能让所有人觉得自己死了是一种损失,活下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要做的不是推脱,而且勇敢的把罪名担当起来替那些觉得死了党项人有些麻烦的人把麻烦解决了,只有这样,那些人才不会过分的逼迫自己。
然后,就是让人觉得,自己如果死了,是这个社会的损失
在宋朝,死囚要想活着,有八议,只要你符合这八条中的任何一条,都有可能会活下来。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很可惜的是,作为一个买卖的人陈元,无亲,无故,无贤,无能,无勤,无贵,无功,更不属于宾客。是名副其实的八无人员。
其他的是没办法了,现在陈元只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轰动的话,说不定还能靠上那个“议能”。
这个时候还只是民间的百姓同情他陈元,这点资本远远不够保命他决定做一件很无耻的事情,先问牢头要了几张纸,还有笔,沉思良久之后,挥起陈世美那让人赏心悦目的书法,提笔开始写词。
陈元要让写一首词出去,写给菱花,如果柳永还在山庄,自然会明白自己的用意
陈世美监牢里面写词给恋人,这个桥段足以打动那些自命风流的宋朝才子们如果自己的词再写的好一点,让他们佩服一点,想来他们也会觉得这样杀了自己太可惜只要这些读书人开始觉得陈世美不能杀,那就有活下去的希望了
陈世美会写词,可是现在没有时间让陈世美的脑袋慢慢琢磨了,这种情况下琢磨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有用,陈元要的是轰动要人家一听这词就忘不掉陈世美这个名字
所以,还是抄袭来的稳当一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二卷第271章仁宗的烦恼
一首水调歌头写完,陈元叹了口气,看看陈世美书法,还能配的上苏东坡的千古佳作。没办法了,苏老弟,哦不,应该叫苏贤侄才对。大叔为了活着,借你佳作来用一下了
陈元看过很是满意,然后又极度无耻的在开头写道:“赠菱花。”在落款处写上了陈世美的大名。
要不要再剽窃一首今天还是不要了,先放一首出去,然后看看动静再说吧。
这还不够,陈元接着又写了一份认罪书。这是必须的,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现在肯定有人想让自己把这个天大的事情给扛了,与其等着他们一股脑的都推过来,不如自己主动一些。
更主要的是,仁宗是个仁慈的皇帝,这一点历史上是公认的,如果自己认罪态度好一点,应该有一条生路吧不知道,反正仁慈的人一般都是吃软不吃硬的。
陈元在书中坦然承认了自己当时的冲动,是冲动不是蓄意的。他说自己当时酒喝多了,一切都是发生在非理智情况下的冲动自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给大宋、给党项使团,也给自已带来的非常严重的后果。现在他对于自己的行为表示非常后悔,愿意接受任何处罚。
这一段写的是言辞诚恳,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让人看上去觉得认罪的态度非常端正。
在最后,陈元说道了关键的问题,就是请求能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轻予以处罚,让自己还能为大宋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等等。
这份认罪书只是一个配角,只是给别人一个借口,让那些看了那首水调歌头之后觉得自己死了很可惜的人,有一个理由为自己求情。有没有这样的人陈元不知道,但是,水调歌头一定会轰动,这一点他十分确定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仁宗连续的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都觉得非常有韵味,心底仿佛有一根弦被触动了一番。
“这,真是那个陈世美写的”仁宗看着包拯问道。
包拯马上回答:“回万岁,这确实是陈世美写的,微臣已经从大牢中的狱卒那里打听的清楚,陈世美是早上把这诗词送出来的,等到下午的时候,就已经传遍了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