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借风嘛。”荣飞指指头顶。
“扯远了。我让人找你办担保的事,我不管谁出任重汽的一把手,北新参乎进去是一定的。我必须先干起来。”
“我让陶氏来担保吧,明华马上就要上市了。”
“这样最好。内地注册的公司在港上市好办吗”
“可以是可以,但手续麻烦而且两地的法律不同,对公司的管理,股票的交易等要求都不一样,办起来很麻烦。我是造壳上市,资产大部分转入香港明华有限公司,以香港明华上市就可以了。”
“估计能圈多少”
“不好说,荣氏已经找了一家有实力的承销商。溢价发行嘛,至少可以收回五六千万吧。”
“恐怕保守了。你担任董事长吗”
“不。由李粤明担任,他们干的蛮好。”
“也好。公路的事你抓紧联系荣氏。你觉得荣氏会对大陆继续投资吗”
“据我所知,1966年爆发,香港一日三惊,盛传大陆将武力解放香港,许多人撤走,荣氏不为所动,反其道行之,大力收购地产,四年后香港经济复苏,荣氏狠狠赚了一笔钱。北京的事和比如何”
“好吧,我等你的好消息。听说你抱养了个女孩手续办下来了”
这肯定是隆月说的,“办下来了。我这人比较心软。”
“晚上呢有什么安排”
“回空山。明天就回北阳,我们电话联系吧。”
挣钱的项目很多,就像即将上市取代模拟机的数字手机,但荣飞意识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了。
第三卷横空出世第三十六节雨
荣飞和邢菊从空山返回北阳时,荣飞在解放路停车进了北阳图书大厦。邢菊不甚喜欢读书,留在车里等他。
搬入棉花巷的新居时荣飞曾精心装修了一个书房。定做了一排书架,准备买全自己喜爱的书籍。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喜欢书的人。关于读书,无数的哲人做过无数的哲理性阐述,每个人书房中的书都有不同的用途。有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有赶时髦追逐潮流的,有为了工作查阅资料的,但很少有专心读书为提高自己修养的。
古人读书为己,今人读书为人。
记忆里自己读书很杂。古今中外各门各科的书籍都有所涉猎。不过让自己沉下心认真看而且看过的却不多,有那么几本,大卫梭罗的简单生活,卡夫卡的城堡,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的遍数最多。
一段时间里很不得意,梭罗先生的简单生活成了他每晚的必读,其中的深意荣飞一层层领会,真有点思考终极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的意思。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则是完全另类的作品,有点像鲁迅的阿q正传,必须反复阅读方可领会。至于卡夫卡的书,简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眼光看世界,几遍读下去,读起来便格外亲切。
长篇也有,比如静静的顿河,记得至少看了三遍。很不理解在斯大林时代怎么允许出版这样的作品,而且还获得了大奖------
八九年的文学还没有真正的繁荣。书架上最畅销的书是武侠类,金庸,梁羽生,古龙和温瑞安。一度时间,大概是梦境中和邢芳刚成家的日子,住在北重的单身宿舍里,每天晚上陪伴他的都是武侠,温瑞安的书几乎全看遍了-------荣飞伸手取了一册四大名捕斗天王,他几乎忘记这本书的情节了,但他肯定看过。翻了几页,将书放回原处,早已失去了再读的兴趣,特别是对历史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后。虽然武侠是虚构的世界,但借用了王朝的背景,就应当尊重王朝的历史,这点温瑞安显然做的比较差,宋代实际是古代相当文明和法制的社会,绝无温瑞安笔下那么黑暗。
解放路图书大厦是最早实行开架售书的,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一个小小的改变喻示着观念的改变,荣飞在一排排的书架前浏览着,没有自己心仪的书。想想家里半空的书架,最后买了一套十六册的鲁迅全集和一本如何读懂三张表的企管书籍。此时的书价真是便宜呀,这么一套名著竟然不到100元人民币。
荣飞跟着售货员从小屋子里抱出刚擦拭干净的书匣,迎面碰上他最不想见的人,张昕优雅地用手绢扇着风,正跟收银台的收银员说着什么。
荣飞看到张昕的时候,张昕也看到了他。荣飞将捧着的书匣放在地上,“你好,很久不见了。”张昕有些呆,半晌方说,“是啊,很久不见了。我还有事,先走了。”她突然转身离去,服务员叫道,“喂,你的书------”她没有回身,消失在书架后面了。
“付款了吗”
“已经付款了。”收银员拿了书追过去,又转回来,“同志,你认识刚才那位女同志吧,请你将书交给她。”荣飞接过来,是一本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荣飞将自己的买的书付了钱,连同张昕的书一同捧了,离开了图书大厦。
最喜欢院子里的两株丁香树,这让她想起中学教学楼前的那株紫丁香。春天时浓郁的香气充盈在教室里,也深留在她的记忆里。努力学习准备迎接高考的她对学校最深的记忆就是那两株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