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0(2 / 2)

重生之宋武大帝 殷扬 6882 字 2019-05-04

李隽要求宋军入境,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步骤,只要越南同意入境了,也就是用他们的行动表示已经加入了南宋的阵营。至于入境多远多深,根本就没必要去追究。

陈兴道略一沉吟,虎目一转,闪烁着一丝精光,道:“皇上,臣以为好事就做到底。我国一旦允许宋军入境,那么我们已经站到大宋朝一边了,我们已经没有选择了。蒙古人贪得无厌,侵暴成性,对我国始终是个威胁,这仗迟早是要打。我国何不趁此时机派军队与大宋朝一起去打蒙古人。”

“兵凶战危之事甚是凶险,可得谨重。”陈仁宗迟疑道。

陈兴道胸有成竹,道:“皇上请放心。我们不需要派太多的兵,只需要一千足矣。”

一千兵只是一个象征而已,没有什么实际上地作用,这一旦打输了,蒙古人问罪之时,完全可以找借口。要是打赢了,完全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分点好处。这是为什么老是有国家喜欢象征性派兵的原因,两边得利。

陈仁宗自然是明白其中的好处,喜道:“就这么定了。”

陈兴道请命道:“皇上,臣愿意为国出力,带兵出征。”

陈仁宗没有想到其他,想也没有想,道:“好好好,陈将军出马,朕有何忧”

xxxxxxxxxxxxxxxxxxxx

越南境内,一身彪悍气的黄汉戎装在身,精神抖擞,威风凛凛,与一身戎装的陈兴道并肩而站,正在检阅行进中地宋军。

宋军排着整齐的队列,雄赳赳,气昂昂,人如龙,马如虎,气势如虹,仿佛他们不是凡人,而是神兵天将一般,具有一股威慑人心的力量。

黄汉作战风格凶悍,给人一种就是泰山压来他也顶得住的感觉,他把他身上这种气质灌输给他统率的军队了,宋军自然是人人凶悍,如狼似虎。

陈兴道也是名将,精通兵法,曾经打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自有几分自鸣得意,心想南宋虽然地域广大,但是说到军队反倒是不怎么样。让他想不到的是,宋军竟是如此强悍,他此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以宋军的精悍,蒙古军队都不是对手了。

宋军在李隽的统率下,一年多来征战不断,打了不少大仗,苦战不少,早就是精锐之师了。再加上装备的更换,一大批头脑灵活、指挥果断、敢打敢拼地将领给提升,一大批优秀军官充实到军队中来,军人地地位和待遇大幅度提高,战斗力早就大为提高了。

新式装备的出现,推动新地技战术理论的更新,宋军比起蒙古军队已经不逊色了,已经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之一。

陈兴道很是庆幸自己说服了陈仁宗,没有与南宋为敌。同时,他更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一选择让他名垂青史,成为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

xxxxxxxxxxxxxxxxx

越南皇宫,陈仁宗手捧李隽馈赠给他的十颗钻石,爱不释手,赞道:“真是好东西,亮晶晶,光闪闪,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东西。真是好宝贝,就是太少了点,要是再多个几十颗就好了。”

泰王、缅王也如陈仁宗一样,对着南宋使臣带来的钻石赞不绝口,眼睛里尽是美丽的小星星,巴不得出现一座钻石矿。

第二卷巴蜀篇第二十四章全民教育

新年到了,祝朋友们新年快乐来年大发喜事不带好事无尽钞票大大的有,数到手抽筋

李隽不住地敲着自己的额头,眉头深锁,静静地沉思。李隽是个才思极其敏捷之人,很少有难倒他的事,现在这事虽然难不住他,也是让他很伤脑筋,他正在为办教育一事犯愁呢。

都知道两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能让人满意的王朝之一,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不仅仅是在对外战争中屡吃败仗,还在于他本身的腐败,正是两宋王朝本身的腐败才导致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要不然,都是相同的民族,为何在秦汉之际,隋唐之时却是那样的强盛,偏偏在两宋王朝却是那样的积弱。

对于李隽来说,他对南宋朝庭积弊之深的体会比谁都深刻。军事上刚刚好转,局势好起来了,经济问题来了,经济问题布署好了,头疼的教育问题又来了。要想发展经济,要创新技术,没有大批人才,没有专才想都别想,这是现代历史已经证明过了的问题。

在古代,历代王朝推行愚民政策,不推行教育,民智未开,李隽一心想发展南宋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人才、专才,可惜的是,根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不是没有钱,而是因为没有师资力量。

用李隽的话来说“就算没有钱,我就是饿肚子,就是去求人。去借去乞讨也要筹措到办学的银子。可是,就算有了银子,把学校办起来了,谁来教授呢要那些张口孔孟之道,闭口圣贤之言地老夫子们来教,还不如不办。至少,不会误导人。”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儒家最大的长处就是在于空谈理论,而无实际上的可操作手法,是以一提到儒家,人们就想到个与之相应的词“迂腐子”。按:我个人认为儒家在国家哲学的理论上取得地成就着实是中国百家中最高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手法上就不能认人满意了。说到实际操作手法,可能要算法家取得地成就最高。是以西汉的强盛用现代学者的话来说就是“阳儒阴法”,用汉宣帝的话来说就是“汉家自道。王霸杂用”。这仅是我个人看法,朋友一笑置之,不必当真。

儒家的理论对于科技的缺乏那就是有目共睹的了,而李隽要地恰恰就是大批科技人才、各种专才,这是儒家理论所没有的,是以李隽打算另起炉灶,把现有的教育体制,也就是培养朝庭所要的官员的儒家教育摒弃掉。另外建立一套体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