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是即兴赋诗一首,两位的诗句虽然不甚出采,但都是一挥而就,几乎没费任何思索的时间就完成了,若以三国时曹植。不过这时候大伙都知道,陛下这几道题目不过是应应景而已,大伙很顺水推舟的将二人的成绩以不分上下做论了。
第二道却是个音律题,要求双方各自用擅长的乐器演奏一曲。高文举想也不用想就知道这是寿昌有意想要帮自己,毕竟自己在音律方面的造诣在那摆着,他就觉得这一道题多少算是有些作弊的嫌疑。当然也不能说破,只是很谦逊的请了远来客人先演奏,自己不介意为他压阵。他却忘记了这个时代,音律之道乃是君子六艺之中的必修课,倒也并非是寿昌有意为他出头运作,这音律之功本就是这年头普通的选婿题目。
没想到人家耶律文却也不是吃素的,一曲梅花三弄居然也弹的有模有样,让大宋君臣很是欣赏。高文举挺乐,这小样今天居然挑梅花三弄这样显摆的曲子来参赛,你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如今这满堂上下,可都是宋国人,虽说你的几名随员也在其中,可看看那几位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恐怕也不怎么看好你,还来这一套想证明自己一往无前的勇气还是在显摆你自己鹤立鸡群的雄姿只这用心就够让大伙反感的了。只怕弹的越好,大家对你的恶感就越重这道理都没想明白还敢上门来踢馆估计这家伙是在契丹那地方住惯了帐篷,一到汴梁住进大房里面不习惯,一不小心脑袋被门夹了才出的这昏招。
他一边极其恶毒的腹诽着耶律文,一边慢条斯理的接过琴来做好准备,等大家都从耶律文那稍显悲壮的旋律中回过神时,这才很轻松的弹了一曲凤求凰,委婉的曲风和含蓄的情意再配上他那陶醉的表情,让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感觉到有一种心旷神怡的味道。不用说,在这道题上,高文举稍稍优胜了耶律文一筹。不过本着和稀泥看热闹的精神,几位评委依旧宣布二位不分轩轾,开始第三题。
第三题却是一首听读题,只听张齐贤用很悠扬的声音读了一首诗。读之前就说明白了,要考两位的东西就在其中,请两位听好了再做答,如果不放心自己的记性,可以记下来,诗名叫出门望堤,诗是常见的四言诗,共有十句。
迈步出门,遥见九堤。
堤有九木,木有九枝。
枝有九巢,巢有九禽。
禽有九雏,雏有九毛。
毛有九色,问各几何。
这回两位都没敢托大,毕竟连题目考的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可就谈不上答不答的对了。高文举看着这十句诗,不由的笑出了声,这是数学题啊,挺简单的乘法,就是九九相乘得出的数罢了,可在这个时代,能很快算出这个的人还真不怎么多。看来要做皇亲国戚还真的挺不容易啊。当然这种玩意对于高文举来讲,简直就可以无视,虽然前世是学文科的,可这点数学题对后世的学子们来讲,根本就连基本功都算不上。拿起笔来,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稍待了一会,耶律文也得出了答案,很显然,这道题目对他来讲也不难,两人的答案都很正确,堤:9,木:81枝:729,巢:6561,禽:59049雏:531441,毛:4782969,色:43046721。只是高文举的草稿上是别人看不懂的阿拉伯数字,而耶律文的本上则是用一种高文举看不懂却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计算方法。不用说,两位依旧平分秋色,这也是情理之中,大伙当然也没意见。真正的肉戏还得看他俩互掐,看到小黄门将两人面前的条案撤走,大家的神情越发显得兴奋了。由此可知,围观看热闹的习惯发乎人之本性,并不会因为时间和性别以及修养而有任何变化。
两人重新对面站好,在张裁判的提示下,两人决定由谁先出题目,高文举很是大方的请耶律文先来,理由是对方远来是客,他应有地主之谊,为表诚意,索性来了个大优惠,便请耶律王子将三道题目一并先出了,待他答完之后再出自己的题目。众人虽然觉得他如此有些托大,未免太过轻敌,可这年头的人都喜欢摆出一副所谓的上国嘴脸和大家风范,高文举此举更是迎合了在座所有人的恶趣味,狠狠的在大宋君臣的痒处挠了一下,于是,这个提议大家自然无人反对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家对高文举的信心,让高文举自己觉得很欣慰。其实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心里到现在为止,还压根想不到要出个什么题目来才能将这家伙难倒呢,这才让对方将招式尽数施来,好让自己评估一下对方的实力。如此一来,耶律文便失去了压制自己实力的可能性,三道题目肯定会尽挑极限招呼的,这样他也好想出招来回给他。
耶律文虽然极是痛恨高文举,但人家这大度的样子让他也一时挑不出毛病来,加之他报复心切,想着自己的题目每一道都能至高文举于死地,等他答不出来让大家看笑话的时候,再看轮到谁意气风发吧。
接受了这个提议,耶律文当然不会客气,淡淡一拱手,很是平静的问道:“高兄请了日初升与日在午,视之大小不等,感之温凉有别,可知此二时日与人之距大不同也。敢问高兄,日初出之时与日正午之时,何时去人远何时去人近”
话音一落,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难怪此人敢当众来挑战高鹏了,还真是有两把刷子呀。这个蛮夷之辈,可真够毒的
谢谢葛葳同学的月票支持
继续拜求全方位支持。如果觉得老白最近更新还算看的过去,就请给老白一点鼓励和肯定吧。谢谢啦
192视觉欺骗求收藏,求订阅
192视觉欺骗求收藏,求订阅
耶律文所提的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为人所熟知了,而他这番话,也很显然便是从列子汤问中孔子见两小儿辩日那段中演化而来的。百度搜索在那篇文章中,列子用两个小孩子各执已见认为太阳与人的距离远近各不相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