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到了地府,也不要你还,你觉得怎么样”
老头明白谢垩打算用那巨额的财富做筹码来换那失去的分身,心头大乐。原来老头动了贪念,强行启动第三轮回道,又给了谢垩不死身,目的就是谢垩的惊人财富。之后老头又陆续把周钰和方韵两个直接从地府扔入轮回,这一切却都被铁面判官查得个真真切切,立刻上报九殿阎君。阎罗王虽然是地府的掌权者,但由于老头特殊的身份,并不敢轻易奈何。还没等老头欢上几天,判官竟私自上报天界紫微大帝,存心要惩治老头。
第五十七章北斗延生真经
下界之前,张道陵有言,凡事皆不可忤逆谢垩的意愿,换句话说,也就是尽量满足谢垩一切要求。一个普普通通的谢垩,竟然由张道陵亲自过问,唬得老头忌惮不已。紫微忙命天官核实,查到老头是张天师门下,便派了张道陵亲自下界。这下老头可嚣张不起来了,被张天师罚到人间摩天崖,思过三十年。
当然这一切,老头打死了也不可能泄露半句。此时谢垩难得主动开易,哪有不同意之理,老头假意考虑一番,满口应承。谢垩大喜。
老头搜肠刮肚,找出一样法诀,名唤“北斗延生真经”。这可是张道陵一脉的看家法诀,得自太上老君真传,流传后世,却是几无人再能修习。这“北斗延生真经”是道家无上至宝,几有通天彻地的神通,若是张道陵知道,自己的绝学被老头用来教谢垩再生“分身”,还没准气得七窍生烟。
当然,真正的完本北斗延生真经法诀,就连老头自己都未曾融会贯通,但是其中有一项“衍生诀”,却是有再生之效。
只听得老头娓娓念起了法诀,“夫天地之道,皆在于心,心宽则天大,心狭则地弱。存于心,而道在天地”谢垩跟着老头,心头默念。
等到老头念完,有心考验谢垩,“这便是衍生诀的口诀要义,你复述一遍,若有差错,尽管将错就错,也能修成正果”
谢垩呆了呆,差点就冲上去照头给他一下。这是什么话,将错就错,有这样的法诀,天知道能练出什么来。谢垩稍稍理了理头绪,慢慢地把刚才老头念过的数千字的法诀回忆出来。一开始那段,谢垩一字不差,但是说着说着,就慢慢的变成了自己的理解,以至于说到最后一句,“诚天性不足,乃以后补”,居然都说出了白话,“如果先天存在各种差异或者缺陷,就必须用后天的努力和勤奋相补足。”
“这是怎么回事”谢垩惊呆了。
老头哈哈大笑,“果然道心天成,以后你就会明白。我现在就开始教你修炼。”
第五十八章宋倾之始1
对于修道方面,谢垩这个才学会基本吐纳功夫的彻头彻尾的门外汉,着实让老头,也就是传说中的黄裳伤透了脑筋。真正的黄裳早在三年前已经鹤驾仙游,由于摩天崖与世隔绝,又长期闭关在这石室内,竟连张、林二老也半点不知情,不过在他们的眼里,黄裳早已经是神仙一流,哪会想到黄裳会早他们而去。老头奉了张道陵的法旨,一则面壁思过,二来却是为了辅助谢垩匡扶天下,济世救民。
老头展现出令谢垩异常敬佩的耐心,从道家的基本原理、人体的基本经脉、修炼的基础常识逐一讲解,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垩渐渐地对老头产生了一丝好感,当然,这好感非常有限,除非老头马上能让自己重振雄风。
黄裳的石室里收藏丰富,几乎把当年自己整理过的典籍都手抄了一份,搬到了石室,当然这些都是黄裳穷其一生所学的宝贵财富。老头借花献佛,把这一切都转交给了谢垩。谢垩酷爱读书,乐此不疲,竟是暂时把修炼之事都搁置一旁。黄裳老头见谢垩开始沉迷于石室所藏,乐得轻松,叮嘱吴植先回皇宫,留谢垩在摩天崖。
吴植从来都没听说过有人能被黄裳挽留在摩天崖,不想谢垩竟让黄裳如此垂青,惊讶之余,欣然回去通知赵构、赵榛等人,说的却是谢垩伤重垂危,蒙黄裳收留疗伤,众人尽皆欢喜,就连赵佶也很是高兴。
但是谢垩受奸臣残害之事却造成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当先发难的却是金国四太子兀术。兀术回到金国以后,一方面会合金国其他各方势力,加强了对辽国残余势力的打击,天祚帝被迫出逃,于西夏国内被俘,曾经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宣告灭亡。而谢垩事件,给了兀术充分的借口,兀术率先宣告天下,宋朝皇帝是最无信用的卑鄙小人:假意远嫁崇国公主,暗中处处设置陷阱,企图谋害金国重臣;遣婚使谢垩,博学多才,为宋朝皇帝所深深忌讳,乃于途中与金国四太子兀术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因此更为嫉恨。至于结果,兀术则并不多加渲染,因为谢垩受迫害的消息天下皆知,然而赵佶的目的在于夺回童贯、高俅手中的兵权,童贯一死皇室对外宣称童贯已死,当然童贯的下落将在本书第三卷中详细说明,高俅讨伐梁山连战连败,最终只得交出兵权,落了个闲职。赵佶对谢垩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够,并没有及时为谢垩正名,因此给了兀术可趁之机:于公,谢垩是遣婚使,轻易遇袭不说,反而屡遭迫害而致下落不明;于私,兀术更名正言顺地兴师报“夺妻害友”之仇。
第五十八章宋倾之始2
宣和七年春,金兵南下集结。以兀术、粘罕、斡离不为首兵分三路,进逼河间,其中以兀术所率的五万中路军最为骁勇,所向披靡。兀术军中设立了一支特殊的精锐部队,号称“谢字营”,营中勇士骨干都是随兀术迎亲的原班人马,一方面警醒自己,迎亲一行是兀术戎马生涯的耻辱;另一方面,以谢垩的姓为军营番号,为的就是让谢垩彻底倒向自己一方,同时让大宋的百姓明白,女真人并不是传闻中的残暴,相反,女真人非常重视汉人中象谢垩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战火迅速燃烧,宋金边境连番激战,告急的文书象雪片一样传到大宋的都城汴梁。这一切,竟比历史上早发生了整整半年
赵佶暗暗庆幸自己的远见,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把宝贝儿子赵桓扶上前台,此时金兵南下,却是打得谢垩的旗号,更是令赵佶觉得荒唐。周钰一行,还不都是因为谢垩早早地看上了自己的宝贝女儿,虽然周钰这个花瓶还是完整无缺,但是毕竟这事就算是揭了过去,兀术如此荒唐地兴师动众,在赵佶眼中看来,毕竟属于纯粹无理取闹,不义无名之师罢了。赵佶立即以种师道为将,率十万精兵驰援河间。
如果说赵佶一生有什么明智的决策的话,起用种师道,绝对算得上一个,但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个。种师道,字彝叔,洛阳人,善于捕捉战局,审时度势,沉毅有谋。谢垩在宫里伴驾的时候,时常提起,赵佶曾经亲自召见过种师道,深以为英才,只可惜如此大将之才,被赏识的时候却已经年过七旬赵佶命种师道为京畿、河北制置使,出兵河间的决定,遭到宰相张邦昌、太宰王黼等人的强烈反对。张邦昌以种师道年迈体衰为名,并串摄鼓动赵桓准备御驾亲征。
赵桓大为意动。赵桓与赵佶的想法类似,兀术打谢垩的旗号南下,能带多少兵马,别看边关说得漫天漫地的,要真是来了那么多金兵,早就夺了许多州府了,哪还等到现在。赵桓禁不住张邦昌等人的极力鼓动,如果真的亲自带兵击退兀术,凯旋之时便是位登大宝之时,得胜登基的荣耀令年轻识浅到有点不自量力的赵桓恨不能马上赶赴前线。
赵佶对赵桓的决定还是感到有些突然,且不论赵桓有没有这份军事天才,即便是有,面对身经百战的兀术,就算是种师道、宗泽这样的老将军都得掂量掂量。赵佶找来赵构商议,赵构竟全力支持,“为国为君者,最重要的就是立威。如今金兵南下,其弊有三。一者,辽境初定,民心不稳,变乱时有发生;其二,边境早早就屯了重兵,金兵久战必疲惫不堪;其三,女真人凶蛮不化,不懂控制人心,长驱直入,早晚必受群起之攻。因此,若得皇兄亲征,必可凯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