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1(1 / 2)

唯一战胜国 菜鸟如林 7860 字 2019-05-03

别是华东政府的脸色。

俄国目前只剩下远东这条交通线了,他们西线的海路交通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堵得死死的。

一旦把华东政府惹毛了,那么下场可想而知,到时候仅存的这条交通线都不会再有通车的可能。

中国在打败日本后,已经成为亚洲最强,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最近都在考虑是不是把远东的地名给改了。

在远东靠近黑龙江的地区,那里的地名对中国非常有侮辱性质,因为那些地方全是按照屠杀中国人的军官名字命名的。

这些名字一个个都带着血海深仇

不过尼古拉感觉,中国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现在改是不晚的,不过殊不知这些名字早被列入了华东政府的历史档案。

随着前线士兵的撤退,中国各省都开始流传战场上的诸多故事,这些都是宣传材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山东战场上一个名为铁血勇士连的故事。

该连在堑壕战中对日军一路猛打,以昂扬的斗志在堑壕中歼灭了十倍于己方的日军,其中一名叫做陈智飞的火焰兵更是单独端掉了日军十六个堡垒,可谓是超级狗屎运。

同样,每一批士兵回到关内,一路上各铁路沿线火车站两边站满了各省百姓,这些百姓不断的往坐满火车的士兵手上塞东西。

这些东西又塞不回去,士兵们只能接下来,一些不听的车站也是如此,火车在靠近车站时只能以很慢的速度行使,以免出现事故。

自1914年中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特别是在响应国战方面,各省人民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虽然一些省份出兵很少,但那是军阀的原因,不是人民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朝鲜、中国之际,日本国内同样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这种情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对外侵略中再度出现。“九一八”事变为标志的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各地的火车站,连偏僻乡镇的小站,都经常出现欢送士兵出征的人海,手中挥舞着小旗。

人群中高呼“万岁”。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日军在上海战斗中,三个士兵阵亡,陆军把他们渲染为“炸弹三勇士”。三日后,四个公司争着以此为主题拍摄电影,一周后就在日本电影院上映了。在征集“三勇士”的歌曲时,全国应征者达二十万篇;还为“三勇士”竖立铜像和纪念碑,把事迹很快编入教科书,摄制了百部以上的电影。可见日本人民对于侵华战争的普遍关注和热情支持。

而我们后世的教科书里,日本人民都是不支持战争的,发动战争的只是少数的右翼分子,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是希望国家能够强大的。国家要想强大,首先就得通过打败其他国家来证实自己的强大。

没有哪个国家的国民希望自己的国家吃败仗的,而且每个国家的国民心中都隐藏着侵略他国的欲望。

至于美国那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成份复杂,所以反战情绪很高,但他们恰恰是最积极的战争发动国家,并非每一个美国人都反战,大部分美国人同样支持战争,难道他们没有为美军在战场上用先进武器打仗像打游戏一样的自豪感吗难道他们不窃喜自己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吗

一个多民族国家尚且如此,一个有主流民族的国家更是如此,中国同样也不例外。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残酷,所谓的人道、和平,只是西方国家为了自己扯出的遮羞布,这属于他们的宣传攻势。

他们擅长包装,这种包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开始了,协约国成功的把同盟国描绘成了发动战争的暴徒、抢劫犯、犯等等负面形象,以赢得人们对协约国的支持,而这些罪名在协约国身上同样能找到。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弱肉强食,就算是披着人道主义的外衣,不过这层外衣的确不错,特别能够得到支持。

士兵们的奖励很快就下发了,所有参加过战斗的士兵都获得了战斗勋章,没上战场的民兵、后勤人员则获得了纪念勋章。

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的士兵也各自获得了等级更高的勋章,同时还拿到了物质奖励。

华东军目前士兵的等级分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大量的士兵在此战过后获得了晋升,军饷也提高了。

而且有许多一等兵晋升士官,成为最基层军官。

基层军官的军衔晋升基本上迅速确定下来,此时华东军的军衔是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

华东军中当前军衔最高的人也就是中校,陈轩宇、谢葆璋二人获得。林成贵、张季玉、杨烈、吴峰、刘文洪、张博兰、周秀龙等陆海军骨干军官,则是位列少校。

当然,夏钧则挂了个上校军衔,不过夏钧一般不把自己算进里面。

基层军官上过前线的一律往上拔一级,用不了多久华东军又要扩军了,因此需要大量军官。

而那些立功的,则可能往上拔两级,可谓是坐火箭一般的往上蹿。

这只是对于基层军官来说,高层军官的晋升方面比较严格,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火箭般往上窜的。

夏钧正在军部和陈轩宇、谢葆璋二人讨论高层军官的军衔提升问题,就空军副司令郑成涛的军衔提升问题进行讨论。

三人皆一致认为空军在此战中的表现最为抢眼,也是功劳做大的部队,而郑成涛的军衔只有上尉军衔,三人讨论过后把郑成涛的军衔提高了两级,一下窜年到了上校军衔。

当然,此战过后夏钧身为委员长,军衔自然也是得提的,陈轩宇说道:“委员长,你的军衔最好是提到上将,这样下面的才好升官。”

“是啊你不上去,我们可就上不去啊”谢葆璋对夏钧说道。

“好,上将就上将,那你们就到中将吧”夏钧没什么意见,军衔高低对他是无所谓的,不过有个定律就是他的军衔肯定是要最高的,他不往上升,别人就上不去。

中日山东之战,可谓是大胜仗了,日后一段时间内都是碰不上几个的,因此不提几个将级军官上来确实说不过去。

陈轩宇与谢葆璋十分振奋,终于到将级了,而且是跟着夏钧连升三极。

这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以晋升要求来说,打一场大仗主要指挥官升到上将是正常标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