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7(1 / 2)

唯一战胜国 菜鸟如林 7703 字 2019-05-03

弄些优质水果品种。

于是夏钧又投资了无籽西瓜、杨梅、葡萄、甜瓜、荔枝、枇杷、蜜橘、芦柑、柚子、梨等十几种销量大,能在华东自治三省种植的水果。

另外就肉蛋双用鸡的培育数量已经不足,10亿只鸡,听上去是蛮多的,实际上一分散到农村去,这10亿只根本不够,平均算一下,就华东自制三省地区的5400万人口,人均还不到20只,他的kfc可是鸡肉消耗大户,肉鸡是供应外部消费的,而肉蛋双用鸡才是供应内部消费的。

因此夏钧必须再建一个蛋肉双拥挤的培育基地,让培育数量提高到20亿只,另外夏钧怀疑kfc在海外大量开设分店后鸡肉够不够用,因此又扩建了肉鸡培育基地,同样是每年培育20亿只肉鸡。

不到半个小时里,夏钧建了二十三个培育基地,这些培育基地全部都建在建安,那里有一个培育基地群。

有了这些基地群,未来中国的农业就能称霸全球,外国佬不用关税抵抗的话,他们的农业将被摧毁。

拥有这些培育基地还不够,还得有大量的农用机械,就这些农用机械上,夏钧目前大部分只能进行兑换。

就拖拉机方面,当前需求量达到100万台以上。

此时夏钧已经过了那种急需收买人心的地步,因此拖拉机也不免费提供给地方自治议会了。

他只给地方自治议会提供几辆拖拉机,专门帮助那些贫困户运输。不过拖拉机又必不可少,因此夏钧决定以贷款的方式向地方提供拖拉机。

同时他也不完全兑换拖拉机了,而是从兑换平台上兑换柴油机,一台50马力的柴油机仅需要10点积分而已,成本节省一半。

兑换了柴油机,拖拉机也就很容易生产了,那些部件都没什么技术性,就是橡胶、钢铁和发电机和照明灯,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性,反正现在又没到夏收,还有时间制造拖拉机。

拖拉机制造出来后,就以无息贷款的方式直接把拖拉机卖出去,那些地主要自主经营土地的话,拖拉机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拖拉机也不是太贵,一台拖拉机仅售50元而已,在这种贷款的模式下,自耕农都能买,另外还可以专门做司机运货赚钱,回本还是很快的。而福建地区原本下发的拖拉机,也将出售出去。

为此夏钧兑换了50万台柴油机,也仅仅花费500万点积分而已。夏钧手上原本还剩下15亿点积分,挥霍下来,还剩下12亿。

接着夏钧继续投资5000万点积分扩建农机厂,扩建后的农机厂可以生产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这两种机械都是比较简单的级别,大概也就是50年代的,都是为中小型。

现在还不能给那些地主及农垦公司太先进的机械,因为那样会让农民失业,现在城市中也暂时没有那么多的用工岗位。

有了化肥、农机、高产作物和拖拉机,农业上基本上没问题了。

很快朱澄嘉和杨明柳经过商议后,给夏钧提交了一份关于对地主的税收额度报告。

经过杨明柳反映,当前地主和农民还未完全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所以农业税也不能定的太高,可以采取先低后高的方式来逐年提升。

因此朱澄嘉就稳定方面考虑,建议将农业税顶为山区5,平原10。

夏钧看了报告后直接批准,同时让农业部与税务部保持沟通,在土地经营者受灾,或者行情不好时,给与免税。

农业税收额度公布后,华东自治三省的地主都安心了,这税收确实不高,还不如满清收得高。

那些农垦公司也有样学样,和林德宝组团前往江苏圈地。

林德宝此次前往江苏,陪同的还有四家农垦公司,这些农垦公司都拿到了营业执照,他们得到消息,知道去江苏圈地种棉有利可图,自然也就跟着林德宝去了。

五家农垦公司的资本有大有小,最大也就是华盛农垦公司,资本达到4000万元,其次是李世霖的中盛农垦公司,资本也有2000万元,李世霖和刘锦山的竞争演变得有些激烈,两人在茶叶、纺织上积怨颇深,看到刘锦山投资农垦公司,他也不甘落后。而最小的丰业农垦公司,资本也有200万元。

如今在华东自治三省募股是比较容易的,在华东自治政府政策下,民间资本对办实业充满信心。

只要项目好,人们都会争着入股。

如果说是有些名气的,那招股就更容易了,例如抱了华东自治政府大腿而发达的刘锦山,以及夏钧的岳父李世霖,他们一说要办什么工厂要钱,马上就人争着拿出资金入股。

刘锦山代表的是徽商,资本十分雄厚,这次办农垦公司,背后有许多徽商在支持他,同时也有许多徽商前来华东自治三省经商。

李世霖代表的则是闽商,在资本上显然比刘锦山要逊色许多,不过就个人资本来说,李世霖由于之前胃口大,倒是让他赚的钱比刘锦山还多。

同时两人都在往一屁股债务的方向上走,除了赚到钱就投入到实业中去,还大量进行借贷,除了向民间资本借贷,还向华东银行借贷。

逐渐形成中盛、华盛两大集团。

李世霖因为是夏钧的岳父,儿子又在主持华东银行,李诗婧和李盛国要说不帮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李世霖的中盛在李诗婧和李盛国两个留学过的子女指导下,采用的管理模式很先进,这方面李诗婧会时常会选一些工商学院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去中盛实习,技术上有女婿提供,同时在资本上是儿子批的,也无需担忧。

不过李诗婧和李盛国两姐弟倒是很能体谅夏钧,毕竟身为元首不能太顾着自己人,所以李盛国对那些不良资产的抵押贷款基本上不批,不过在管理、技术、资金的三重综合下,中盛集团的不良资产甚少。

刘锦山的华盛集团在管理上则是重金到工商学院挖人,管理的模式与中盛基本相同,技术上也有夏钧的支持,夏钧在技术上从来不偏袒谁,毕竟中盛和华盛已成为他的两大重要打手,是华东集团进军国际市场的左右护法。

而华盛集团的资本上有徽商的支持,华东银行也给他们批钱,因此资本上还要稳压中盛集团一筹。

除了这两大集团,浙江的龙游商帮以及盘踞上海的宁波商帮则是加入兴办实业潮流的新生力量。

这两大商帮的实力虽然没有徽商那么强,但资本上也都不容小觑。

无论是龙游商帮还是宁波商帮,在华东自治政府的地盘上都很快发现了新世界,一个空旷又充满希望的新世界。

表面上市场被洋人所占据,但华东自治政府上台后,诸多徽商和闽商的成功案例证明,洋人的市场已经不稳了,甚至如同一层纸一样一通就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