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9(2 / 2)

焚清 八月猴子 5609 字 2019-05-03

这才是滑天下之大稽德国人公然践踏国际法,强占青岛,逼迫清政府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反过来,清政府还要求自己的军队,尊重国际法

事实上,大清国已经拉响了战争警报,不是针对德国人,而是针对周宪章

大清国朝廷可以容忍德国人强占青岛,却绝不容忍章军一兵一卒踏上大清国的土地

朝廷已经意识到,大清国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一根手指头都能把这座千疮百孔的大厦推到,更不要说是强大的章军了

就这样,山东的清军、德军、章军处于一种奇怪的态势中。章军兵锋直指德军,而清军则成了德国人的保护伞,他们帮助德国人守住了山东沿海所有的登陆点,章军要想进攻青岛,就只能以海军为主力,与德国远东舰队打一场海战。

这让迪特里希大大松了一口气。

在这种情况下,周宪章以台朝总督的名义,电招台湾、朝鲜、琉球三地高级官员,来台北议事。

周宪章的电报,并没有说明所议何事,但是,弟兄们都明白,除了胶州湾,不会还有别的任何事,能够把章军弟兄们聚集在一起

所以,当弟兄们在议事厅里见面的时候,自然而然谈到了胶州湾,此时,周宪章并没有露面。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谈起胶州湾,这些曾经在一起浴血奋战的弟兄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争得不可开交,甚至还拳脚相加。

与德国人开战,夺回胶州湾,夺回青岛,在这一点上,章军弟兄们并无分歧。

分歧在于,夺回了胶州湾,又该如何

从德国人手里夺取青岛之后,摆在章军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青岛的归属问题。

从法理上说,青岛是大清国的领土,章军仍然是大清国的军队。章军从德国人手里夺取了青岛,应该把青岛的管辖权,交给朝廷。

然而,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谁愿意把自己浴血奋战夺回来的土地,交给那个无能的朝廷,青岛到了朝廷手里,搞不好哪一天,又会让朝廷卖给别人

可是,如果不把青岛交给朝廷,就意味着,章军要与朝廷刀兵相见

德国人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章军从海上向青岛发起进攻,是不明智的,即便获胜,章军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明智的做法,是在青岛的侧后方登陆,迂回包围青岛,德国陆军只有数千人,一旦被围,就只能是放下武器投降。

然而,清军已经大举进入山东,其目的,就是阻止章军在山东登陆。事实上,清军已经在除青岛之外的所有山东沿海地区布防,章军在任何地点登陆,都会直接面对清军章军想避开清军都不可能。

据可靠情报,山东清军已经得到密令,一旦章军在山东登陆,沿途清军必须向章军开枪

章军一旦与清军交火,那就成了叛军

章军并不怕清军,事实上,清军一旦与章军交火,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全线溃败,章军会极其顺利地占领山东。

但是,战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章军不可能在占领青岛或者山东后,与清军停火。因为,当朝廷宣布章军为叛军后,双方就没了停火的任何理由

战争将从山东一路烧到北京。

谁都看得出来,那将会是一个什么后果

大清国灭亡这是唯一的后果

章军将成为大清国的掘墓人

夺取青岛之战,其实就是改朝换代之战

正因为这个可怕的前景,让台朝两地的官员们惴惴不安。

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完全没有做好改朝换代的思想准备。

第250章天地之大唯一人

毕竟,章军中的每一个人都与大清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曾经亏待过他们,在平日里,他们对朝廷、慈禧太后、甚至皇上口出不逊,但是,有着数千年忠君思想的官兵们,突然要亲手终结掉这个朝廷,很多人想着就害怕。

于是,章军弟兄们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

主战派以吴佩孚、冯国璋等人为首,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超越了时代,形成了现代国家观念皇帝、朝廷与国家是分离的爱国与忠君毫无关系他们怀着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强烈要求向德国人开战,夺回青岛,并乘势直捣北京。吴佩孚、冯国璋等人早就对大清国朝廷彻底失望了,这个朝廷的存在,将是中国的悲哀,如果这个朝廷继续存在,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土地会被他们出卖给外国人

主和派以张勋、丘蓬甲、盛宣怀为首,他们并不害怕德国人,他们害怕的是,那个推翻朝廷的可怕前景这些人都曾经是大清国的官吏,或者与朝廷有着血脉联系,满脑子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即便是朝廷对不起自己,自己也不能背叛朝廷。为了避免造成大清国的覆灭,他们要求暂且隐忍,以后再寻找机会赶走德国人。

还有一派是逍遥派,代表人物有刘永福、孟侬、朴永烈、韩令准等人,他们根本就不想掺和到大清国与德国人的纷争中,他们希望章军置身事外,专心经营台湾、朝鲜、琉球等地,坐观大清国成败。

逍遥派们倒是不言不语。主战派与主和派则是吵得不可开交。

议事厅里,一团乱麻。

而章军统帅周宪章,却迟迟没有露面。

议事厅外面后面的一间茶室里,却是安静得出奇。

周宪章站在窗口,望着窗外一株盛开的海棠,阳光透过海棠的枝叶,在窗台上留下一片斑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门开了,赵巧儿端着茶盘,轻轻走了进来,来到周宪章身后的茶座边,放下茶盘,端起一个精致的茶杯,放在桌上,轻声说道:“张先生,请用茶。”

一身灰布长袍的张佩纶,慌忙起身:“赵夫人,学生不敢当”

“张先生是我们的恩人,这是应该的。”赵巧儿轻声说道。

当初,赵巧儿一家逃离北京,前往天津乘船,这中间,都是张佩纶暗中照应。如今张佩纶来到台北,赵巧儿亲自奉茶,以表谢意。

“我在北京的时候,李中堂就对赵夫人极为敬重,他老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