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绣剑眉倒竖,一脸的怒气,好像是遇上了什么不高兴的事,文武大臣们纷纷闪避一旁,生怕触了格格的霉头。
李鸿章和翁同龢躬身施礼,恭亲王奕笑了笑,摇头不语。按辈分,这位和硕格格应该叫他一声大伯。
端亲王载漪慌忙向敏绣施礼:“给格格请安。”
敏绣皱眉:“你是郡王,给我请什么安”
“这个”载漪语塞。
“你给我请安,无非就是看着老佛爷的面子上。我不想占你的便宜”。敏绣说着,冲着载漪屈膝:“敏绣给端郡王请安。”
敏绣不领情,载漪闹了个大红脸。
敏绣也不理载漪,面向光绪地跪下:“给皇帝请安。”
“敏绣,这是御前会议,别闹了,赶快起来,出去。”光绪不耐烦地摆摆手。敏绣是他妹妹,这个妹妹胡闹出了名,如今竟然闹上了御前会议,不成体统。
敏绣站了起来,扫视了一眼文武大臣王公贵族,冷冷说道:“太后懿旨,周宪章杀敌有功,封义州总兵,赐巴图鲁,赏单眼花翎”
“什么”载漪大叫:“这是太后懿旨”
“你是说我假传懿旨”敏绣喝道。
载漪吓得一个哆嗦,这话可不敢乱说。
九十三、
光绪呆坐在龙椅上,满朝文武目瞪口呆。
载漪还不甘心,问道:“敏绣,老佛爷不是要”
“老佛爷要什么”敏绣冷冷说道。
载漪默然。老佛爷的确什么也没说过,老佛爷的意思只能猜。
敏绣冲着光绪屈膝施礼:“太后的懿旨我带到了,皇兄,告辞。”敏绣说完,也不理那些个目瞪口呆的王公大臣,带着一脸的怒气,大步出了养心殿。
“她这是跟谁呀”户部主事那桐吐小声说道敏绣脸sè不善。
翁同龢瞪了那桐一眼,问道:“你弟弟那晋现在怎么样”
“他整天遛鸟喝茶,悠闲得很。”那桐说道。
翁同龢转向光绪:“请皇上尊太后懿旨,颁旨加封周宪章。为彰显皇恩浩荡,老臣愚见,皇上可起用叶赫那拉那晋,前往义州颁旨,那晋是周宪章的业师,前些ri子因为周宪章的事受了些委屈,如今赋闲在家,皇上此时起用那晋,周宪章必然能明白皇上的一片苦心,忠心报效皇上。”
翁同龢说着,扫了李鸿章一眼。当初,李鸿章误以为那晋是翁同龢的人,借口周宪章的事,把那晋下了大牢。如今,翁同龢干脆来一个将错就错,在皇帝面前保举那晋,把那晋认作同党,算是回击了李鸿章一把。
果然,李鸿章的脸上一阵抽搐,如同挨了一耳光。
“好,好,翁大人想的周到。”光绪这才醒过来,急急说道:“拟旨,着叶赫那拉那晋为钦差大臣,代表朝廷前往义州,加封周宪章,犒赏三军。”
载漪冷冷说道:“就那几百号残兵败将,也堪称三军”
恭亲王奕忍无可忍,怒道:“载漪,在皇上面前,你太放肆了”
光绪站起身来:“散会”说着,长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有一位王公替他说话了。
众臣退出了养心殿,三三两两而去。
李鸿章和奕訢走在一起,出了殿门,却见太后身边的大太监李莲英站在殿外。奕訢和李鸿章对视一眼,停在了李莲英面前。
李莲英慌忙跪地施礼:“奴才给王爷、中堂大人请安。”
奕訢拉着李莲英的手笑道:“李总管何必客气,快快请起。”
“谢王爷。”李莲英垂手而立。
奕忻低声问道:“李总管,园子里是怎么回事”说着,向着远处敏绣的背影驽了驽嘴。
敏绣大步而去,对所有的人不理不睬,径直去了后海。
李莲英会意,奕訢这是再问太后对周宪章的态度,怎么前后变化这么大。她竟然同意皇帝加封周宪章
李莲英看了一眼李鸿章,yu言又止。
李鸿章慌忙拱手:“老臣有些俗务,这就告辞。”说完,匆匆而去。
李莲英望着李鸿章的背影,低声说道:“李忠堂也难啊“
“可不是嘛,”奕訢叹道:“打仗要化银子,他没有银子,又不敢开口要钱打了败仗,清流们也不饶他。”
“王爷,我听说,十三衙门的人从朝鲜回来了。”
“十三衙门”奕訢吃了一惊。
十三衙门是一个早就不存在的机构
清朝初年,皇宫内设十三衙门,这是一个内廷机构,包括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仗局、织染局经局等。
十三衙门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室服务,在宫廷内侍奉皇室。其成员都是皇帝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不过,皇帝也利用十三衙门的人探访民情,暗查大臣,久而久之,十三衙门就染上了一层特务sè彩。
康熙即位后,鉴于十三衙门名声太坏,就将十三衙门裁撤,其职掌归“内务府”。十三衙门作为一个官方机构就不存在了。
但是,历代皇帝的身边都有一些神秘的人物,这些人从不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他们像影子一样,跟随在皇帝身边,他们只对皇帝负责。
这些人就是皇帝的眼睛,盯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王公大臣们谁也不知道那些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是,他们都知道,他们逃不过皇帝的眼睛。
那些人就是所谓的“十三衙门”。
朝廷绝不会承认“十三衙门”的存在,但谁都知道,这个“十三衙门”无处不在。
在太后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神秘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