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嘴本教习正告你,在大清国,一言不合,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你小子说了岂止一言,杀你十族都够了念你一家老小早已葬身鱼腹,就不株连了,就砍你一个人的脑袋,这是朝廷的格外恩赐,还不快谢恩”
洪水吞没了运河两岸无数村庄,百姓举家罹难着比比皆是,周宪章孤身一人从运河里爬出来,显然全家就剩他一个了。
十九世纪的大清国,正是因言获罪大行其道的时候,那冯国璋言词咄咄,周宪章气得七窍生烟,可被黑洞洞的枪口顶着,也是无可奈何。
冯国璋见周宪章老实了,心头暗喜,说道:“不过呢,本教习倒也可以给你指一条弃暗投明的生路。”
有活路
周宪章慌忙说道:“冯大人请讲”
“你看那里。”
周宪章顺着冯国璋的手指望去,只见城门之下有一个土台,土台上摆着一张方桌,桌边坐着一个兵,穿戴与冯国璋一模一样。一群年青力壮的汉子在土台下排队,按顺序走上土台,从兵手里接过一张条子,拿着条子走入土城城门。
“那是干什么的”周宪章问道。
“吃粮当兵,你可愿意”
“不愿意”周宪章断然说道。三个月的新兵营,周宪章被教官骂了三个月,最后还得去喂猪,经历惨痛,不堪回首,周宪章实在不想再去喂猪。
“大胆”冯国璋怒喝:“本教习见你枪法出众,又懂的一些步兵co演之法,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才引荐你去上学堂你狗ri的狗眼不识抬举,也罢,给老子向后转,现在咱们就去巡抚衙门,让巡抚大人砍你的头”
“什么,这里不是巡抚衙门”周宪章惊问。
“睁开你的狗眼砍清楚,城门上写着什么”
周宪章抬头一看,这才看见,城门上一行大字“天津武备学堂”。
原来,冯国璋根本就没打算砍周宪章的头。
周宪章在河滩里露了一手好枪法,在大街上又露了一手好见识,这让冯国璋大为感慨。这年头,脑袋和手都管用的人实在太少了
冯国璋本来怀疑周宪章是长毛余党或者捻匪余孽,打算把周宪章押回城仔细盘问。可是,周宪章一翻关于步兵训练的高论,让冯国璋改变了想法。
不管是长毛还是捻匪,都不可能对近代步兵co演和战术如此jg通,要知道,这些东西是近三年才由天津武备学堂聘请的德国教官教授给了中国学员,除了天津武备学堂,还没人听说过这种东西。长毛捻匪哪里懂这些。
冯国璋的思想并不保守,甚至是有些激进。在他看来,就算周宪章和长毛捻匪有些瓜葛,可长毛捻匪早就平定了,留下的少数余党,只要他们不再与大清国为敌,完全可以允许他们改过自新的。
大清国奇缺周宪章这样的军事人才,如果周宪章能够为大清国所用,哪怕他当过捻匪,也是国家之福。
所以,冯国璋想把周宪章弄进天津武备学堂做学员,也就是当兵。这种学员兵不同于湘淮军的兵勇,也不同于八旗绿营那些没用的老爷兵。
天津武备学堂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的现代陆军军事人才培训学校,不管是朝廷还是李中堂,对学堂都极为重视,都够进入学堂的学员兵,都是从清军各营挑选出来的兵勇,要经过层层选拔,是大清队中jg英中的jg英。
周宪章不是现役兵勇,他只是个淹不死的难民,而且来历不明,原本是没有资格入学的。
冯国璋爱才心切,又是学堂的教习,打算以个人名义,向学堂会办推荐周宪章入学。
当然,冯国璋只是一个小小的教习,人微言轻,学堂会办能不能听他的,连他自己也没有把握。
但不管怎么说,第一步要劝说周宪章同意当兵进学堂。
然而,在大清国,劝说一个人当兵,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这年头,老百姓对当兵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深恶痛绝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说起来,这与大清国的佣兵制度有关,大清国仍然采用佣兵制,当兵的目的是吃粮糊口,在百姓眼里,去当兵的都是混得不chéngrén样的地痞无赖,在家乡没法立足了,这才去当兵混口饭吃。
在大清国,兵的社会地位比ji女还低。
这从天津武备学堂学员选拔上就看得出来。
大清国积弊ri久,已经浸润到了官场体系的每一个细胞。大清国的各种选拔,不管是选官还是考秀才,哪怕是要当个小小的衙役,都是银子满天飞,大清国的官吏,从候补到现任,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
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兵享受朝廷俸禄,衣食无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公务员,那应该是个美差,既然是美差,按照大清国的潜规则,不出点血是进不了学堂的。
然而,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选拔,却没有丝毫。
没人给学堂的各级官吏、教习送银子。
道理很简单,凡是有点门路的,谁也不愿意当兵,更不愿意进学堂。
当兵的社会地位已经够低的了。而在天津武备学堂里不学孔孟之道,而是跟着红发碧眼的洋人学奇巧y技,简直就是洋人的奴才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岂能进学堂
所以,在国人眼里,学员兵比兵更卑贱比ji女还差两个等级
如此一来,天津武备学堂对学员的层层选拔,的的确确是严格遵照程序执行,没有任何潜规则。在透顶的大清国,竟然成就了这么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奇葩。
所以,根据冯国璋的一般经验,要想劝周宪章进学堂,势比登天
冯国璋的脑子也挺机灵,既然劝说难以奏效,就干脆采取高压政策,给周宪章罗织几条砍头的大罪,逼周宪章就范。
第010章强行结拜
在大清国,罗织罪名是当官的基本功,既不需要证据也不需要证人,只要动动脑子就成。
大清国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官的有这本事,一句话就可能掉脑袋,所以,百姓见到官,都是保持沉默。偏巧,周宪章刚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哪里懂得大清国的基本国情,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