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的孙子顽劣,如果冲撞了陛下,臣万死难辞啊”如果什么好事都被孙家占了,恐怕到时候就会盛极而衰。天启皇帝对自己可谓信任有加,不过自己可一定要把握好做臣子的本分。
淡然的笑了笑,天启皇帝语气轻缓的说道:“朕很喜诸葛武侯,世人或许都喜欢他的才能,不过朕却喜欢他的为臣之道,能够恪守臣子的本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先生是朕的老师,也是先皇的老师,深的先皇器重。虽没有得先皇临终托孤,可是朕却一直把先生当成诸葛武侯。朕不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先生不必担心什么”
看着天启皇帝真挚的表情,孙承宗缓步的走了出来,撩起衣服跪倒在地,恭敬的说道:“皇上,臣虽然不敢自比诸葛武侯,可是这为臣的本分却还是明白的。司马懿当年未必有篡位之心,可是他的后人却依旧篡位登上了皇位。臣深恐臣之后人做出大逆不道之事,请皇上不要对臣之后人特加提拔”
戚金这个时候完全呆住了,他没想到孙承宗和天启皇帝完全不遵守官场的规矩。这样深刻的话题一般都是点到即止,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他有些不明白孙承宗和天启皇帝的关系了,这两位似乎也太奇怪了些吧
戚金不明白,可是孙承宗在这样却是别人深意的,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藏着掖着。天启皇帝的性格他多少知道一点,自己这样说只能让天启皇帝更加信任自己。
“先生,朕刚刚说了,朕不是刘阿斗,自然也不是曹魏的皇帝。曹魏篡汉而得地位,司马氏篡曹也就无话可说。我大明朝和曹魏可不一样,太祖高皇帝北逐蒙元,建立了大明朝。先生尽可放手施为,如果孙家有什么做了什么不妥的事情,朕不会手软。该查办查办,该治罪治罪,只是希望那个那个时候先生不要怪朕。”看着孙承宗,天启皇帝笑着说道。自己要收戚金的心,孙承宗的心也一定要安抚,一定要把他的顾虑打消掉。
对着天启皇帝磕了一个头,孙承宗恭敬的磕了一个头,沉声说道:“臣谢主隆恩”
天启皇帝笑着看着孙承宗,语气轻松的说道:“爱卿起来吧”天启皇帝可不认为孙承宗有造反的机会,明朝掌握皇权的人多了,当年的严嵩,儿皇帝刘瑾,还有九千岁魏忠贤。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可是谁敢造反了因为大明朝还有一群人,只要有他们在,谁也别想着造反。
那群人就是与国同戚的世袭勋贵,这群人平日里走马斗狗,捞钱捞的那叫一个快。用文官的话这些人就是国之蛀虫,可是真到了有事情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肯定是这些人。他们原意为皇上去死,为大明朝去死,那些口中煌煌言的文人却不行。
“好了,事情就这样定下了吧节后让孙之沆进宫来吧辽东那边朕就托付给先生了。先生不必有疑虑,大可放手施为,万事有朕。朕以后会派一队锦衣卫护卫先生,有什么事情先生也可让他们去做”天启皇帝笑着看着孙承宗,与其淡然的说道。
只是听到天启皇帝的话,孙承宗和戚金都愣住了,脸上全都是吃惊的表情。
第三百一十二章望江诗会
在大明朝没有哪个大臣不知道锦衣卫,没有人不知道锦衣卫是作什么的。虽然锦衣卫为皇上做了很多见不得人事情,可是没有人会忽略锦衣卫表面上的作用。
锦衣卫的前身是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太祖皇帝朱元璋裁撤了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建立了锦衣卫。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了锦衣卫更多更大的权力,可是原本的权力却并没有收回。锦衣卫依旧掌管着皇帝仪仗和侍卫,所有人都知道锦衣卫是天子亲军。
不要说在朝的文臣武将就算是各地的藩王世子,哪怕是身为太子的国之储君,也没有能够让锦衣卫护卫的资格。现在天启皇帝居然要掉一队锦衣卫护卫孙承宗,可以说是超等的恩宠了。
孙承宗和戚金都是明白人,自然不会认为天启皇帝是为了监视孙承宗。锦衣卫和东厂的密探无处不在,想要监视孙承宗自然不会用这样的办法。
在看到天启皇帝认真的样子,孙承宗连忙跪倒在地,恭敬的说道:“陛下,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军,臣身为外臣,怎么敢劳动锦衣卫”
对于天启皇帝的这个说法,孙承宗从心里觉得挺不错的,能够有一队锦衣卫在身边,做什么事情都方便很多啊虽然自己是蓟辽总督、内阁首辅大学士还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无论走到哪里都没人敢违背自己的意思。不过有了天子亲军在身边毕竟不一样,天启皇帝说的可不是护卫自己,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这里听用。这两句话可是天差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承宗有了直接指挥锦衣卫的资格。
虽然心里觉得不错,可是孙承宗却不敢答应,这可不是小事情。如果真的是是这样,自己就真的算得上权倾朝野了
“先生不要担心,这可不是把锦衣卫交给你,只是一个百户的人而已。他们一来是护卫先生,二来是有什么事情也可也帮衬先生。先生饱读诗书,可听过杯酒释兵权的事情”天启皇帝笑着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语气轻缓的说道。
“回陛下,这个臣自然是知道的”对着天启皇帝一躬身,孙承宗恭敬的说道。
缓缓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笑着说道:“朕对先生绝对的信任,如果有一天朕怀疑先生了,也一定会对先生言明。先生到时候可愿交出兵权交出职位”一边说着,天启皇帝目光直直的看着孙承宗。
一边的戚金一直是心惊肉跳的听着两个人的谈话,他也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对于这样的约定他其实很是不以为然,如果孙承宗要造反,那个时候恐怕也不会交出兵权。天启皇帝怀疑孙承宗,恐怕也不会直接问他,肯定是先抓起来在说。
不过孙承宗却异常严肃的看着天启皇帝,目光炯炯的看着天启皇帝,语气决然的说道:“臣读圣贤书,三纲五常乃是人伦大道,臣自然会遵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有一那一天,陛下让臣去死,臣也无话可说。”
满意的点了点头,天启皇帝认真的说道:“有了先生这番话,朕朕心甚慰。以后先生可放手施为,朕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哪怕朝堂之上也重伤之言,朕也不会信以为真。”
天启皇帝的话给了孙承宗无比的信心,心中的那一丝担心自然是一扫而空。对着天启皇帝施了一礼,语气凝重的说道:“皇上,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笑着看着孙承宗,天启皇帝缓缓的点了点头。在天启皇帝的心里并未担心什么,也没有不信任孙承宗,这样的作为不过是为了安抚孙承宗的心而已。毕竟辽东的事情还要他操持,除了孙承宗天启皇帝想不到第二个人。
这样一个一心为国的人,一个带着一家四十多口战死的臣子,天启皇帝能够给予绝对的信任。大明朝上上下下,天启皇帝能相信的人并不多,可是孙承宗绝对排在第一位。
在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天启皇帝缓步的走回了桌子上,对着两个人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请你们吃饭的,结果还没吃就已经凉了。”回头看了一眼王承恩,天启皇帝笑着说道:“端下去,让御膳房热一热不要重新做,听明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