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家寡人
收拾完元载,李豫陷入了沉思,他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登基之初,以为李辅国靠得住,结果证明靠不住;以为程元振靠得住,结果也靠不住;以为元载靠得住,最终还是靠不住。普天之下,还有谁靠得住没有人能给李豫答案如果说李豫的父亲李亨是一出悲剧,李豫也好不到哪去。虽然他是年龄最长的皇孙,但在李隆基那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宠爱;相反,因为父亲是太子,他们全家都受到猜忌,除了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李豫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长大,李豫没能培养出王子王孙惯有的自信,相反,他居然很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仅怕节度使看不起自己,同时也怕嫔妃的娘家看不起。
贵为皇帝,居然怕别人看不起,李豫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从他的成长环境来看,李豫独特的心理是有滋生土壤的。首先他的父亲虽然是太子,但饱受猜疑,他的母亲出身掖庭,更让他抬不起头,久而久之,王孙贵族的自信没有了,有的只是说不出口的自卑。因为自卑,李豫把钱看得特别重,他不是为了敛财,而是把钱等同于面子。时间一长,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现象:每次赏赐嫔妃家人,李豫都很紧张,生怕嫔妃的家人嫌少,背地里看不起他。
这还不算,他甚至把官员们给宦官的赏赐,等同于自己的面子,如果官员们给办事宦官赏赐少了,李豫就会觉得脸上无光,觉得官员们看不起自己。渐渐地,以宰相为首的官员们养成了习惯,都在办公室里放足了钱,一旦有宦官前来传旨,便打开钱袋打赏宦官,每次出手都很大方,不然皇帝会认为你看不起他。
如此奇怪的逻辑长期存在于李豫身上,相伴他的人生始终。放眼全国,李豫心绪难平,虽然他早已削平安史之乱,但安史之乱遗留下的藩镇割据却盘根错节,尾大不掉。
平卢战区总部在山东青州节度使李正己手握十五个州,魏博战区总部在河北大名节度使田承嗣手握七个州,成德战区总部在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手握七个州,山南东道总部在湖北襄樊节度使梁崇义手握六个州,这四个节度使虽然口头向朝廷称臣,但私下里各行其是,每个战区都是一个独立王国。
李豫深深叹了一口气,不是他不想削平这些战区,实在是回纥、吐蕃两大强敌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对于四个战区只能暂且听之任之了终李豫一生,他没能削平藩镇割据;终李豫儿子李适一生,也没能解决藩镇割据;终李豫曾孙李纯一生,一度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可惜也是昙花一现。藩镇割据已经成为时时发作的病毒植入大唐王朝的身体里,任凭历任皇帝闪转腾挪,却总是挥之不去。孤家寡人的李豫没能做到,他的子孙们终究也没能做到。
挥手离别
时间走到公元七七九年五月,李豫的生命接近了终点。
五月三日,李豫染病。五月二十一日,李豫下诏由太子李适监国,当晚病逝于紫宸内殿,终年五十三岁。五个月后,李豫的儿子李适将他安葬于元陵,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对于身后大事,李豫留了一道遗诏:任命郭子仪为帝国最高摄政摄冢宰。遗诏将李适托孤给了郭子仪,同时也让郭子仪成为屹立四朝不倒的四朝元老。从唐玄宗末期开始,郭子仪开始挑起帝国重担,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马上又将跨入德宗朝。
如果在唐朝勉强找一个人跟郭子仪相比,恐怕只有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了。柳公权比郭子仪还牛,郭子仪走过四朝,柳公权走过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整整七朝。
不过话说回来了,柳公权之所以能走过七朝,是因为这些皇帝御宇时间都不长,真要赶上一个康熙王朝,能熬过一朝也就不错了
李豫驾崩,该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对于这个从父亲手中接过内忧外患乱摊子的皇帝,该作何评价呢旧唐书、新唐书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旧唐书: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新唐书:代宗之时,余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旧唐书说李豫是贤君,新唐书说李豫只是一般皇帝、中材之主,在我看来,李豫大约属于后者。在中国历史上,能称上贤君的少之又少,屈指算来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东汉光武帝刘秀等少数几人。更可悲的是,无论年代多久远的王朝,贤君数量都是少得可怜,可叹,可悲
公元七七九年五月二十三日,三十七岁的李适登基称帝,是为唐德宗。
相比于父亲、祖父、曾祖继位前的激烈竞争,李适的登基波澜不惊。传言有人试图用独孤贵妃的儿子韩王李迥跟他竞争,但只是传言,并没有实质举动。
三十七岁的李适顺利继承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