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地步,王承业已经够惨了,崔众却当众落井下石,对临刑前的王承业百般侮辱。侮辱王承业时,崔众心安理得、不以为意,他不知道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愤怒地盯着他:士可杀不可辱,都要行刑了,何必再妄加羞辱。愤怒的人正是李光弼。现在新账、旧账叠加到一起,崔众的路到头了。就在这时,传旨宦官来到了太原城中,他此行的目的是传达李亨旨意,将崔众调回灵武,出任御史中丞。
李光弼看了传旨宦官一眼,说道:“崔众有罪,已经被我关了起来。现在我就要斩了他这个侍御史,如果你拿出圣旨升他的官,我就斩他这个御史中丞”
李光弼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人我杀定了,无论他是侍御史,还是御史中丞。传旨宦官被李光弼决绝的语气吓住了,他没敢坚持,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的圣旨也没敢出示。李光弼一声令下,于军中将崔众斩首示众,这一下便让全军不寒而栗。李光弼首秀成功。郭子仪、李光弼先说到这里,接下来该说说文官了。李亨最为倚重的文官有两位,一位叫房绾,另一位名字暂时保密,他在随后的章节中即将隆重登场。房绾成为李亨的左膀右臂,要从李隆基逃出长安说起。李隆基从长安逃亡,群臣多数不知道。到了咸阳后,李隆基跟高力士议论了起来:“朝臣中谁会跟来,谁不会来,你能猜测一下吗”
高力士回应说:“张均、张垍父子深受陛下恩宠,而且张垍还是驸马,他们兄弟俩可能会先来。至于刑部侍郎房绾,恐怕不会来。当年大家都说房绾有宰相之才,而陛下却没有用他,况且安禄山又曾经推荐过他,可见二人关系不错,那他更不会来了”
李隆基淡淡地说:“世事难料啊”几天后,张氏兄弟没来,房绾来了。李隆基看着房绾问道:“张均兄弟俩呢”房绾说:“臣临出发时,曾经叫过他俩,可他们逗留不前,看他俩的样子,似乎已经作出了决定,但嘴上却不说。”李隆基听完,回头对高力士说:“朕早知会如此”当场,李隆基作出决定,任命房绾为吏部侍郎,同时兼任宰相。几乎与此同时,原宰相陈希烈,张均、张垍兄弟向安禄山投降,成为安禄山的宰相。两相对比,房绾的品格要比陈希烈以及张氏兄弟高得多。房绾出任宰相一个月后,便接到了重大任务:与韦见素一起携带传国玉玺以及诏书前往灵武郡传位。执行这次任务,让房绾进入李亨的视野。李亨早就听说过房绾的声名,这次相见,更是诚心相待。房绾也不含糊,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每次与李亨讨论时事,表情甚是慷慨激昂。他投入的表情让李亨也不禁动容,两人关系迅速升温。
皇帝如此器重,房绾便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不能插手的事情他都插手。别的宰相一看房绾如此热衷,又深受皇帝赏识,索性拱手相让,惹不起,躲得起。
时间一长,以天下为己任的房绾几乎把人都得罪遍了,而他自己浑然不觉。
房绾被皇帝所谓的恩宠蒙住了双眼,他以为皇帝的恩宠都是真的,却没有想到,所谓恩宠,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脆弱到只需要一个小报告就能把所有的恩宠戳破。
打房绾小报告的人叫贺兰进明,时任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特意从自己的辖区前往李亨所在地拜见,这次拜见让李亨非常高兴,这说明贺兰进明很有心,眼中有李亨这个新科皇帝。李亨高兴之余便任命贺兰进明为南海郡太守,同时兼任御史大夫。几天后,贺兰进明进宫谢恩,李亨发现了蹊跷:明明自己任命贺兰进明为御史大夫,怎么最后居然成了代理御史大夫。代理二字从何而来一定是宰相房绾搞的鬼。眼见李亨疑惑,贺兰进明知道机会来了。贺兰进明对李亨说:“陛下不必疑惑,这都是因为臣往日与房绾有些私人恩怨,想不到今天他却挟私报复。”这句话并不致命,致命的是下面一席话。贺兰进明接着说道:“晋朝用王衍做三公,成天清谈浮夸,最终导致国家大乱。现在房绾同样喜欢说大话,追求虚名,所任用的都是一些浮夸之徒,与王衍有得一比。陛下任用他当宰相,恐怕不是社稷之福。况且房绾在蜀郡辅佐太上皇时,建议把陛下和诸王派到各地担任节度使,他特别主张把陛下安置到边塞苦寒之地,与此同时,他又把自己的党羽安排到各地,掌握大权。房绾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太上皇任何一个皇子当皇帝,他都富贵无忧。陛下,您看,这哪里是忠臣的做派。”贺兰进明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房绾的恩宠便到头了。一直以来,李亨对李隆基的那次权力分割都耿耿于怀,因为按照李隆基的权力分割,李亨不是天下之主,而只是较大一块蛋糕持有者而已。现在经贺兰进明提醒,李亨意识到,权力分割的主意正是房绾出的,看来这个人是个投机分子,并不可靠。
从此,李亨对房绾改变了看法,不再对他恩宠有加,而是戴上了不信任的有色眼镜。房绾很快感觉到了李亨的变化,他意识到自己失宠了。为了挽回曾经的恩宠,房绾向李亨提出了一个要求:给我一支队伍,我要收复长安说大话说惯了,既不怕闪了舌头,也不怕闪了腰。可能是李亨太想收复长安了,他居然同意了房绾的要求。李亨的智商是存疑,存疑充满期望的李亨委任房绾为首都长安征剿司令兼蒲关、潼关警备司令,同时允许房绾自行选择将领。房绾自行选择了四个人,御史中丞邓景山出任副帅,户部侍郎李揖出任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出任参谋,临出发前,又补选兵部尚书王思礼出任副帅。四人之中,房绾最看重的是李揖和刘秩,军中事务全部委托给这两个人。要说这两个人确实也是饱读诗书,兵书也看了不少,只是两人都有一个软肋:不仅从没有上过战场,连军队都没待过。指望这么两个人打胜仗一需要勇气,二需要联想,三需要对方低能。房绾却不这么看,他对李揖和刘秩充满了信心,他逢人就说:“叛军勇士虽多,可他们肯定挡不住我的刘秩”如果打仗仅仅用嘴该有多好啊大话说完,房绾将全军分为三军,分别是南军,中军,北军。公元七五六年十月二十一日,房绾率领中军、北军在咸阳陈涛斜地区与安禄山叛军遭遇。大战开始前,房绾胸有成竹,因为他有秘密武器:牛车房绾从古代兵书中汲取了精华,采用了车战之法,在他的阵中有两千辆牛车,在牛车的周围,夹杂着骑兵和步兵。房绾清晰记得,古兵书中提到,战争开始后,驱赶牛车进攻,就能冲破敌军的阵脚,给敌军造成混乱。房绾的记忆并没有错,只是他不知道,那是在理想情况下,一旦对方有了防备,牛车能起的作用恐怕就要打折了,有时甚至会起副作用。
房绾正准备驱动牛车参战,叛军阵营中却响起了震天鼓声。巧合的是,房绾逆风,叛军顺风,震天鼓声顺风飘到了牛的耳朵里,所有的牛一下子全惊了,顿时焦躁起来。
这时,早有准备的叛军顺风放起了火,房绾的牛彻底崩溃了。两千辆牛车没有冲向敌军,反而在本方横冲直撞起来,叛军趁机吹响进攻号角,房绾的中军、北军无力抵挡,如潮水般败退。战后一盘点,死伤四万,生还不过几千。两天后,不甘心失败的房绾再次指挥南军迎战,结果还是惨败。这次败得更彻底,不仅损兵,而且折将,南军主帅、中军主帅一起向叛军投降。还有比这更惨的失败吗房绾战败的消息传回,李亨气得几乎吐血,哎,这个只会说大话的家伙。按照李亨本意,他想狠狠处分房绾,然而经过一个人的劝说后,李亨便高抬贵手,放过了房绾。李亨转头对那个人说:“看来谁都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你了”
山人李泌
李亨要指望的那个人叫李泌,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李亨开始,他先后陪伴了唐朝三任皇帝,接下来两位是李亨的儿子唐代宗,李亨的孙子唐德宗。
李泌,京兆长安人,自幼以才思敏捷、精明干练著称于世,他的祖上更是赫赫有名,他的六世祖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而他的曾祖一辈也有一位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
不过祖上的荣光到李泌这一代时已经烟消云散,李泌登上历史舞台靠的还是自己。
由于自幼名声在外,李隆基召见了李泌,这次召见,李隆基对李泌印象非常好,便把李泌介绍给了当时还是忠王的李亨,李泌与李亨的交情从这时便开始了。
等李亨出任太子时,李泌也长大了,开始给李隆基上疏言事,这时,李隆基意识到,该给李泌一个官职了。出乎李隆基意料的是,李泌居然拒绝当官。李泌态度坚决,李隆基也不再勉强,便让李泌与李亨结成布衣之交。从此,李亨称呼李泌为“先生”,大事小情都喜欢听一听李泌的建议。李泌、李亨的布衣之交渐入佳境,不料却碍了杨国忠的眼。杨国忠看李亨不顺眼,同时也看李泌不顺眼,找了个机会,杨国忠便把李泌贬到了蓟春郡湖北蓟春县,许久之后,李泌才被赦免。这次被贬,让李泌心灰意冷,他索性玩起了归隐,到颍阳当起了隐士。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李泌的隐士生涯还会继续下去,然而安史之乱改变了李泌的生活轨迹。李亨与李隆基马嵬坡分道扬镳之后,便想起了李泌,他想要成就龙兴大业,此人绝不可少。就这样,李泌被李亨召唤到了灵武郡,多年老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