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是个渔夫,常年以打渔为生。
有一天打渔收网时,感觉捞到了大家伙,然而用尽了浑身力气,他也没能把网拉上来。
这时天已经黑了,张弘愈决定先回家吃饭,吃完饭再回来收网。
于是,他便顺手把渔网系到了河边的树上,然后便回了家。
吃完饭,张弘愈拉着妻子一起来到河边,打算夫妻合力把渔网拉上来。
令张弘愈没想到的是,没等他动手,妻子轻轻一提,就把渔网收了上来,仔细一看,不得了,一条几十斤的九鲮鱼在网里待着呢张弘愈有些兴奋:自己入行以来,还没有逮过这么大的鱼呢。
这时,妻子说话了:我看还是把它放了吧张弘愈疑惑地看着妻子。
妻子说:我感觉它在流眼泪。
张弘愈看了九鲮鱼一眼,也产生了同样的感觉:如此大的九鲮鱼,或许已经有了灵气,还是不伤害它为妙。
张弘愈一抖渔网,九鲮鱼重回水中。
不久,张弘愈的妻子怀孕了,十月怀胎之后,便生下了一个男孩。
张弘愈的妻子抱起男孩一看,竟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一想,居然跟那条放生的九鲮鱼的眼睛有些相似,或许就是它投胎报恩来了。
夫妻俩一商议,既然如此,那这个孩子就叫九鲮吧。
张九鲮的名字由此而来。
这个名字叫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九鲮一家遇到了六祖慧能。
慧能问过张九鲮名字后,说:九鲮是水生动物,再怎么蹦跶也上不了岸,不如改名叫九龄吧。
九龄,久龄的谐音,将来能做大官。
张弘愈夫妇一想,确实有道理,便把张九鲮的名字改成了张九龄。
顺着这个思路,张九龄的三个弟弟也有了新名字,分别叫张九皋、张九章、张九宾。
上面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传奇的色彩重了一些,故事听起来很有味道,但有一个致命漏洞:六祖慧能其实不识字。
六祖慧能虽然是传世大师,但他不识字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熟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诗,是慧能自己悟出来的不假,不过却是他委托识字的人写出来的。
试问,一个不识字的人还会指点张九龄父母将鲮改成龄吗在我看来,张九龄原来的名字叫张九鲮,符合渔夫之家的特点,而后来改名张九龄,可能出自文化人的指点。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出生时,他的曾祖梦见月亮落到水塘里,一只白龟浮出水面,因而将其取名为张白圭。
十二岁那年,张百圭遇到了荆州知府李士翱,很得欢心。
李士翱觉得白圭这个名字不雅,便给他起了新名字居正,张居正的名字由此而来。
同张居正一样,张九龄也是年少成名。
十二岁那年,他投书干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对他大为赏识,称赞道:此子必能致远。
不久,张九龄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张说。
当时的张说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因为不肯顺从张易之的意思诬陷魏元忠,因此被贬到岭南,于是便与张九龄的人生有了第一次交集。
初见张九龄,张说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小神童,对他颇为欣赏。
当时的张说并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小孩儿,和自己居然有一生的缘分。
长大后的张九龄,一举考中进士,进入仕途,第一份工作是秘书省的校书郎。
校书郎是基层文职官员,整天跟笔杆子打交道,这很对张九龄的胃口。
不久,更大的机会来了:太子李隆基面向天下招聘有用之人,跃跃欲试的张九龄也报了名。
在这次考试中,张九龄凭借自己的独到见解脱颖而出,给李隆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是李隆基当场拍板,给他定了最高级别的甲等。
随后,张九龄便升官了,由校书郎升任左拾遗,后来又升任左补阙。
时间进入开元十年,张九龄的好日子来了:他的伯乐张说又回长安当宰相了张说对张九龄非常器重,不仅与他攀谈家族谱系论本家,而且对他的诗词也大加赞赏,赞其为后来词人称首也。
物以类聚,英雄相惜,眼见张说如此抬举,张九龄便投入到了他的门下,这一投,便投出了仕途的阳光灿烂。
开元十年,张九龄做到了从六品的司勋员外郎。
开元十一年,在张说的提携下,张九龄当上了正五品的中书舍人,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
时间走到开元十三年,张九龄跟随张说一起登上了泰山顶峰。
此时的张说已经登上了仕途巅峰,不经意中便有些翩翩然,他竟然利用泰山封禅的机会,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
对于张说的做法,张九龄有些担心,便提醒道:官爵是天下公器,首先需要有德望,然后得有功劳,如果颠倒进退的次序,讽刺和诽谤就会随之而来。
这次泰山封禅,千年一遇。
然而多数有声望的高官都没有得到进一步升迁,一些小官却得到了机会。
只怕诏书公布之后,会让天下失望。
现在诏书还只是起草阶段,想改还来得及,但愿大人深思熟虑,免得将来后悔。
张说不以为然,回应说:事情都定了,就算有议论,也不需担心张九龄的建议是正确的,可惜此时的张说春风得意,已经飘飘然了。
一年后,张说被宇文融等人扳倒,张九龄跟着倒了霉。
中书舍人做不了了,改任太常少卿。
不久太常少卿也做不了,张九龄被贬出长安,出任冀州刺史。
这一次张九龄拒绝了,因为他的母亲还在曲江今天韶关,让他去冀州,就离母亲太远了。
经过请求,张九龄又被委任为了洪州江西南昌都督,不久又转任桂州广西桂林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这一回,总算离母亲近了一些。
或许,张说注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