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李渊迟迟不肯起兵,刘文静急了。熟读兵法的他明白“先发制于己,后发制于人”的道理,如果就这么拖延下去,消息一旦走漏,大家就全得完。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逼迫裴寂找李渊摊牌。
刘文静找到裴寂,揪着裴寂的衣服警告说:“你是晋阳宫监,居然提供宫女供客人奸淫,这可是死罪再说,你是不是诚心想害唐公呢是不是想拉着他给你垫背呢一句话,唐公不起兵,大家全完蛋”
本来裴寂心里就打鼓,经刘文静一说,心里更怕了,赶紧去找李渊摊牌:“大哥,求你了,赶紧起兵吧”
经过几天思考的李渊终于想通了,自己留在皇帝手里的案底太多了,指望皇帝的怜悯活命几乎不可能,而且也会让人耻笑,这不是李渊做事的风格。
自此,李渊下定决心:起兵
公元566年出生的李渊,到617年已经五十一岁了,有人一直强调晋阳起兵是李世民倡议,李渊响应,其实并不尽然,看待起兵这个问题,不妨对比一下两个人的年龄。
李世民十九岁,血气方刚;李渊五十一岁,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李世民可以不管不顾,自己拍板,立即执行,反正所有的问题自己扛;而李渊呢,五十一岁的年龄容不得他有年轻人的冲动,不到万不得已,不到安全感尽失,他断不能盲动对于李世民来说,起兵属于第一次创业,而对于已经走过大半辈子的李渊来说,这一次则是艰难的二次创业,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在年过半百的时候二次创业呢现在没有办法,历史将五十一岁的李渊推到了风口浪尖,他要带领自己的子弟兵去争夺自己曾经誓死捍卫的隋室江山,历史,就是这么善变
对于表弟杨广,李渊一直怀着复杂的感情,他必须承认表弟比他有才华,比如写诗绘画;比他有能力,比如治理国家,然而李渊自信他有一点强过表弟,那就是他比表弟更懂民心。
杨广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虽然也在很多地方接受过锤炼,但他的身份注定他始终高高在上,不可能真正了解民心。而李渊则有所不同,虽然他也出身官宦人家,但他七岁丧父,让他懂得了世态炎凉、人世疾苦,他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在这些地方他都接触过当地的百姓,他比杨广更知道人心的向背。再加上数年的军旅生活,他悟出了一个真理:军心可鼓,民心可用只要做好“民心”的文章,起兵大业必成。
李渊决定起兵后,立即找来了刘文静,让他火速伪造一道诏书,并把诏书的内容贴遍晋阳的大街小巷,务必让这道假诏书的内容路人皆知。
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诏书呢是一道强制征兵的诏书。
诏书上说,皇帝决定四征高丽,责成太原、西河、马邑、雁门四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子年底前到涿郡集合,违令者斩
这是一份空前绝后的征兵令,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出台过如此不近人情的征兵令,一般而言,多是采用“逢二抽一”“逢三抽一”,顶峰到“逢五抽三”。
百分之百的征兵根本就不可行,然而当地的老百姓却相信这就是皇帝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不体恤民情的皇帝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谣言很快传遍了晋阳的大街小巷,大家都相信这是真的。李渊和副留守长官王威、高君雅派出人向百姓解释,结果越解释越像是真的。
无论在什么年代,谣言往往比新闻联播更有传播力,因为谣言采用的是口口相传,前者比后者更亲切,更民间,也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看着民心思变,谣言四起,副留守长官王威和高君雅想破脑袋也没有想明白事情的起因,而李渊却暗暗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知道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一切必须是慎之又慎,眼前的这两个家伙,表面看是自己的下属,实际却是皇帝安插的眼线。
李渊下定决心要反,然而手下的那点兵还不够,想要大张旗鼓地征兵又不行,因为在历朝历代,想要征兵都要得到皇帝批准,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征兵,那就不是征兵了,而是谋反。
就在李渊左右为难的时候,马邑的起义军首领刘武周帮了李渊一个忙。
刘武周本来是河间景城今河北交河县东北人,父亲刘匡举家迁徙到了马邑郡。刘武周本人骁勇善骑射,在豪侠圈里很有人缘,原本在当地担任鹰扬府校尉。后来马邑郡郡长王仁恭看他比较骁勇,就提拔为自己的亲兵队长,平时驻扎在王仁恭的内宅负责王仁恭的安全。
原本刘武周对王仁恭还是忠心耿耿,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
这个女人是王仁恭的小妾,长得颇有姿色,刘武周常年驻扎内宅,两个人接触得就多了起来,一来二去,就有了瓜葛。
在那样的大宅院里,风流韵事是藏不住的,渐渐地就有人知道了他们的不正常关系,这下刘武周麻烦了,奉命守卫内宅却给郡长戴绿帽子,这是诚心恶心郡长吗
眼看奸情就要暴露,刘武周决定不逃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要得罪就把王仁恭得罪到底。
刘武周的第一步跟李渊一样,从舆论下手,先在群众中制造愤怒的情绪,他派出自己的亲信去四处煽动:“如今百姓饥饿,饿殍遍野,王郡长却紧闭粮仓不给救济,哪有这么当官的,诚心不管大家的死活。”
愤怒的情绪一经煽动就无法控制,这时刘武周又对外声称自己病了。
刘豪侠生病了,大家自然很关心,附近的豪侠都来探望,而“生病”的刘豪侠就在“病榻”上做豪侠们的思想工作。几天下来,豪侠们统一了思想,定下了主题,主题很简单,两个字:“抢粮。”
要抢粮就得先搬开王仁恭这块石头,只要搬开这块石头,粮仓推门就进。
公元617年二月八日,郡长王仁恭还像往日一样在衙门里办公,刘武周晋见。王仁恭挥手示意刘武周稍等片刻,等他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再说,然而刘武周却没有等,大步冲了过来。王仁恭刚要发火,先看到了刘武周手里的刀,还没喊出声,刀已经下来了。到死王仁恭都不明白刘武周的真实目的,为什么呢
为什么往大了说是为了粮食,往小了说是为了一个女人
砍死了王仁恭,剩下的人都安静了,他们都知道刘武周是个狠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