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潜按照中书省批复的政令,一条条的读了下来,竟然耗时足足一刻钟。李隆基有些不耐烦的咳嗽了一声,崔潜身子打了一个颤,这才加快了语速。
“陇右功勋将领十一人,立有卓越战功,特封赏如下。”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指挥得力、分配有方,功居其首,特封其为涞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校检礼部尚书,另赏银两万两、绢两万匹。”
哥舒翰满面荣光的站身出列,拜倒在地道:“臣哥舒翰谢陛下隆恩。”
崔潜冲哥舒翰了头,遂接着念道:“陇右军将领,游击将军高秀延率三万奇兵横渡青海、奇袭九曲城、逼得赤岭一线吐蕃驻军回援,功在其次。特封其为金吾卫将军、赐散官归德将军、升为陇右节度副使,并遥领河西凉州都督。”
“末将高秀延领旨,叩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高秀延瞥了一眼一旁的李括,得意的跪倒在地领旨谢恩。
李括之前已经从三哥口中得知了封赏的排名,因为要照顾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面子,哥舒翰不得不将高秀延列为首功。因此,即便少年有所不满,却是木已成舟无可改变了。
“陇右军将领阿布思率麾下精骑有效牵制了赤岭南线一代吐蕃驻军,为正面攻取石堡城攫取了大量时间,功不可没,特封其为朔方节度使、右光禄大夫、并恩准其族人悉数内迁置灵州都督府。”
阿布思闻言心中大喜。说实话,对于那个朔方节度使以及文散官他根本看不在眼里,倒是最后那条特敕让他倍感欣喜。准许族人悉数内迁,那么他便有了自己的草场,换句话说便是给了他自治的权力。
“臣阿布思拜谢陛下天恩,恭祝天可汗龙颜永驻、我大唐国祚万年”
李隆基脸上浮现出一丝得意之色,一块封地便收买了阿布思三万精骑,如此他还会有二心吗
“嗯。”微顿了顿,崔潜朗声道:“陇右军将领、果毅都尉李括协助游击将军高秀延奇袭九曲、并设计水漫九曲城,立有大功,特封其为疏勒兵马使、明威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此言一出,寂静的朝堂上瞬时窃语纷纷,满朝王侯将相、世家公卿皆是侧目朝少年望来。
嫉妒、敬服、赍恨、不屑,墨色眸底折射出的意味不一而足。
注1:唐朝的敕令即圣旨并不像清朝那样皇帝一个说了算,而是需要经过中书、门下一系列体制。简单说,唐时三省六部制中,中书是起草政令的,门下驳回,尚书执行,六部属于尚书,同样皇帝的诏也要经过门下驳回,再交尚书执行。
第十二章论道二
时间:20130118
大唐的朝廷就好似一池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水,而满朝柱国公卿就是皇帝陛下豢养的锦鲤。锦鲤之间争相竞比,期待主人的赏识和喂食,虽则都看对方不顺眼倒也维持着最基本的平衡。
但若是这池塘中突然闯进来一条泥鳅,这种平衡将会瞬间被打破。平ri里的对手和敌人将会联起手来,把这个不速之客赶出他们的领地。
李括之于这些权贵相侯,无疑便是那只泥鳅。
那个少年凭什么得此封赏他家阿爷不是已经获罪身死了吗一个犯官之后也可以觅得紫袍
这些锦鲤感受到身边明显的威胁,便抛下了以往的成见,一致对外,想来倒也是不难理解。
待兵部侍郎崔潜将封赏陇右十一将的恩旨宣读完毕,立时便有人站了出来。
这人便是户部侍郎郑筠,只见他手持笏板走出朝列启奏道:“禀告陛下,微臣以为对李括李都尉的封赏有所不妥。”
李隆基眉头蹙起,虽心头隐隐不愉却还是和声道:“郑爱卿觉得何处不妥,且说来听听。”
郑筠虽然只是一个户部侍郎,却代表着整个荥阳郑氏的利益,他说出的话李隆基还是要稍作考虑的。
“谢陛下。”郑筠微微一拜道:“李都尉文武双全,辅佐高将军率三万勇士奇袭九曲,自是劳苦功高。”微顿了顿,他叹了一口气道:“但是李都尉年仅十七却已官至果毅都尉、升迁之快更是令人咋舌。若是再授予他明威将军的官职,恐怕不符军中惯例,难以服众啊。”
“郑大人所言甚是。”秘书少监韦斌接过话头,朗朗而言:“军中从无连升三阶的先例,李将军之前不过是从五品下的果毅都尉,若是擢升为明威将军,则已越级直升四阶了啊,请陛下三思”
“郑大人所言非虚,更令臣感到忧心的是实封的疏勒兵马使一事。李都尉本在哥舒翰大帅麾下做事,为何却要转至安西都护府任职军中规制甚严,若是将领都似李都尉一般,还要兵部的批文何用”
郑钧与韦斌一唱一和,显然事先已经商议良久。
李隆基瞥了一眼下首不动声色的李林甫,心头苦笑一声,暗骂其狡猾。
“两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只是朕认为,自古英雄出少年,李都尉虽然未及弱冠,立下的功劳却是实打实的。至于这军中惯例规矩,破了又有何妨我大唐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将士们之所以用命,皆是因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规矩。李都尉为少年郎君们立下了一个绝佳的楷模,朕认为封他为明威将军不无不可。”
李隆基执意提拔李括,一来是要向天下子民立下一个标杆,令年少英才看到希望,争相报效朝廷。二来是因为少年是一名隐士,对自己忠心耿耿,他有意将其培养为军中的一枚暗桩。毕竟隐士组织虽然隐蔽,却鲜有位居高位者。李括虽然根底薄,却胜在年轻,稍加拨培养保不准成为自己一个心腹。
郑筠心头一沉,皇帝陛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还能怎么说
“陛下所言甚是。陛下高瞻远瞩,臣不能及之万一啊。”郑筠悄无声息的拍了一记马屁:“李将军确实乃少年英才,让臣不禁想起了古之霍骠骑,率兵出河西,横扫胡边。”注1
微微叹了一口气,郑筠道:“只是李都尉九曲一役虽极扬我大唐国威,但手段未免过于狠辣,恐有损我大唐仁义上国的美称啊。”
听到此处,李括心中一沉,果然,他就知道李林甫会揪住这一不放
深深吸了一口气,少年渐渐将自己心情平复了下来。忍住,忍住,还没到最后的时刻
李隆基面色立时沉了下来,作为万邦拥护的天可汗,他自然希望大唐得到仁德的美名。水淹九曲的事情他多少也已听说,虽然觉得少年的手段过于狠辣,但也不会心生反感。毕竟战场容不得一丝犹疑和妇人之仁,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袍泽的不负责任。
但是郑筠把这个事情提到了台面上,他却着实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若支持少年的做法,无疑变相否认的唐军仁义之师的名号。但若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