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左良玉确实老了,也病的厉害。他不打算折腾了。
翻开眼皮,看看眼前的左梦庚和黄澍,左良玉一声冷笑,吩咐道:“大军准备上船,直放九江。请总督大人也上船,同我一起走。到了九江,你们驻防,老夫去南京面圣请罪。念在我戎马一生,皇上不会真的怎么样我,小子,你不要做梦,在大明,好歹你有世袭的宁南伯了,在大清,你能比宁南伯更高”
“谁说不能”左梦庚拧着脖子道:“吴三桂那厮,也就三万不到的兵,一降了大清立刻封王。咱们左家,论声威,实力,哪样比吴家差咱们也能裂土封王况且,大明这伯爵,儿子怕当不了几年了。”
“是啊,平贼将军所说甚是啊。”黄澍也是苦口婆心的样子,也是苦劝道:“大明看似还有不少地方,但河南是什么情形人相食啊伯爷山东也好不到哪儿去,云贵向来不能自足,湖广现在要大打,只有一个江南和两广闽浙,这都是民风柔懦无用的地方,北军一至,一定是望风而降。算算时间气运,这天下,一定是大清的了。”
“老夫倦矣,你们先下去吧”
左良玉虽老,神思还清楚。江南和闽浙一带的情形,他也知道。经过改营兵制度和捐纳,士绅又被绑在了朝廷的战事上,火耗归公就是把地方杂费归中枢,中枢的财力当然就会有显著的不同,如此种种,明清之间的战略态式实在有变化,绝不是眼前这两个利欲熏心的人能知晓的。
“小儿辈太不晓事还是归于大明要稳妥的多,真的撑不住了那时再降,岂不更稳好生不晓事啊这个舵,还是得我来掌。”
撵走了两只苍蝇,左良玉昏沉沉的睡去,他倒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和黄澍居然有拼死一搏的想法。
“少将军,当断不断,尽必受其乱。”到了左府二门,外边的甲士已经露出踪影。
自从接了平贼将军印之后,因为左良玉老病,军权已经大半落在左梦庚手中,左良玉只是以宁南伯和旧曰威望在影响整支大军。
此时左梦庚已经把忠于自己的军队调来,把父亲的几个亲军大将调开,现在只要冲将进去,把左良玉的亲军杀个干净,然后号令全军易帜投清,清军前锋一至,那就大事定矣。
“可是”
“少将军怕影响父子之情”黄澍笑的灿然,只道:“任由伯爷糊涂下去,左家一门无幸那才是不孝。今少将军引伯爷投奔新朝,得大富贵,这才是大孝,世人都不会说什么的。”
“那好,就这么办了”
左梦庚一意想封王,想从少将军或少伯爷成为小王爷或是王爷,这个梦他怎么也做不醒,哪怕是背叛自己的父亲,也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此时他杀气腾腾,挥手下令之际,又是向黄澍问道:“何腾蛟怎么办”
“并其军,杀那个白旺,何某人可以送到清军大营,由大清的朝廷来办。不过,依学生之见,此人沽名钓誉,宁死也不会降的。”
“那谁管他那个姓黄的东林书生呢是不是也杀了”
“此人看似忠义,其实是偏执。看似为生民请命,其实是一心为自己的名。我想他不会轻易投降,但也不会拒降,反正送到清营那边就没错。毕竟他是刘宗周的学生,黄尊素的儿子,名望还是不小的。”
“好,一切依先生的,大事成后,先生也一定会有厚赏。”
两个败类嘿嘿一笑,左梦庚便是右手一挥。在他的命令之下,几百甲士冲入府中,却是向自己人挥动了刀枪。人头滚滚之后,自是杀入内堂。
左良玉在,这些杀人不眨眼的甲士却不敢冒犯,一直到左梦庚等人赶来。
“父帅,在此大军存亡关头,请恕儿不孝了。”
左梦庚特意穿上了甲胃,威风凛凛的样子,不过对着自己父亲的眼神,总是有那么一点儿不自信的样子。
在他身后,是黄澍和一票文官,还有大票的武将跪在后头。
这个样子,左良玉便知降清是大势所驱。他看出明清还没有决定谁得天下,但没有想明白,以大明现在的军制,这些将领只能领固定的俸禄,没办法鱼肉乡里,也不能吃空额。
虽说俸禄改的很高了,但谁愿意只吃一口死食
再说,一改营制,这几年的好曰子又过回了头,上头有文官压着,还有监察御史,还有什么廉政院谁耐烦伺候这些婆婆
有这么多的理由,加上清军毕竟有几十年不败的声威撑在这儿,又是大军临头,怎么取舍,根本不必多想。
“倒是我糊涂了”
左良玉眼角露出几滴泪珠,心中五味杂陈,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见他如此,左梦庚长出口大气,一颗心也是落回了肚子里。
“传我将令”
面向众将,左梦庚威风八面,大声道:“大军易帜,剪发留辫,城中士绅官民,一律剃发留辫,逮湖广总督何腾蛟,以示吾辈对新朝之忠”
“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
整个武昌城内,数十万人齐声高呼,城中的士绅军民十分惊恐,家家都是关门闭户,但左军打仗不行,翻墙越户却是好手,就算百姓躲在屋中,仍然免不了被抢劫,强歼,杀害。
种种惨剧,就在左军集体落发留辫的动作之下,开始上演。
湖广总督府也是被围的水泄不通,乱事一起,城中不少够资格的士绅就躲进了总督府邸,原想总督好歹是朝廷大员,左军能有一点忌惮,谁知左军突然一变就成了辫子军,此时剃着趣青的头皮,翻墙越户,眼看这总督府中乱兵越来越多,而马声如雷,已经有人在外高叫,劝降,劝何腾蛟认清形势,看准大局,立刻投降清朝。
“唉,吾与国事,一无建树,岂能再辰及自身,以奴狄之身,如何见得祖宗吾死矣,汝等善为之。”
留下一句话后,何腾蛟就是回到二堂,长吁短叹几个时辰后,最终在黎明前吊颈而死。
他的死,也是宣告长江上游局势的彻底崩坏。
四月上旬,叶臣率部入武昌,收编二十万左军。二十万左军不稀奇,就是人数说着好听,叶臣向燕京报人数可是五十万。
这可是大清太祖以来收编的人数最多的一支明军了,叶臣不傻,自然也是大张旗鼓的报了上去。
如此一来,以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