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1(2 / 2)

原本就有大捷的捷报,再加上满营的新军看上去都是士气饱满的样子,朱慈烺的心中也是格外满意。

去年这时候哪里敢想有今天的这般景像

能死里逃生,能够苟且偷生,便已经算是邀天之幸了。

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这个样子,眼看还能获得更大的胜利,这种心境和心情,也唯有真真正正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了解。

在听到秘书局派人来催促后,他也是就带着几个随身护卫,轻骑简从,就这么赶了回去。

反正在这行营范围之内,也不怕有人来刺杀暗害他。

到处都是持戟巡逻的平虏军士兵,到处都是按着腰刀巡行的平虏军的骑士们九成以上的骑士都被调到河南战场去了,王源这个主将也是早就到河南,随着山东战场已经在扫尾,河南战场究竟如何发展,也就成为关注的焦点。

但不管河南打成什么样,目前的战略态度是明朝逐渐扳回了劣势,并且在奋勇还击。

最多到明年这个时候,天下大势又重新底定了

不要说快,其实清之问鼎天下,之前在关外的经营当然是厚积薄发,但这个走了狗屎运的小民族真正得到天下,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入关到顺治三年底定江南和四川、湖广那一刻为止。

底下虽然有郑成功和李定国两人的反击,最危险的时候南京差点不保,但总体来说,从顺治三年之后,明朝就再无机会可言了。

底定天下,也就是两年时间

对朱慈烺来说,也就是这两年时间

抢到战略主动,一切都好说,天下事,原本也没有那么复杂

“两位先生都起来吧。”

现在对张煌言和张家玉这两个大秘书,朱慈烺也是足够的客气。前方战报几乎是天天都有数十封过来,加上各地的繁杂公务,一天要处理的公事至少过百件,还有很多情报和内务上的事,几乎都要立等批复。

一天的大事小事,总得有几百件过来。要是朱慈烺全是自己处理,他就是累成诸葛武侯也是顶不住。

所以还是要倚仗秘书局,秘书局下设各种对应的机构,有专门的人才储备,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理纷至沓来的突发事件,效率极高,给整个行营的文武官员们的印象都是极好。

现在已经有人在开玩笑,秘书局就是太子的军机处,至于陈名夏的军正司,就是一个小内阁,秘书局是面对太子,处理突发事物。军正司则是整个清江行营曰常事物的中心,很多小事不需要经过太子,直接就由军正司司正陈名夏就处断了。

“谢殿下”

两个秘书局的正副局正都是坦然无事的长揖而谢,他们一天到晚要见太子几十回,真的讲究起礼节来,那就什么事也不要办了。

“是什么消息呢”

“回殿下,一个是河南的消息。”张煌言清瘦苍白的脸膛上满是兴奋之色,布满血丝的双眼中也是有掩饰不住的高兴:“王将军一至河南,就是渡河与东虏肃亲王豪格邀战,河南镇总兵李成栋领步骑随其后。我三营近五千骑大破奴骑,斩首七百余级,斩章京以下武官三十余级,殿下,这又是一次大胜啊”

这果然是一个值得催朱慈烺赶回来的消息。

这阵子除了挂心山东战场,河南那边也是一个很叫朱慈烺担忧的地方。王源是一个勇将,能在战马上叫敌人发抖,但能不能统率大军克敌获胜,尚属疑问。

尽管他已经教导这厮足够多的东西,但一旦临敌时,究竟是天生占优还是后天的训练管用,真是天知道。

还好,现在看来清军真的是虚弱极了

充实山东的同时看来就是进一步的弱化了河南沿黄河一线的驻防军,豪格原本就是被动挨打,现在更是被打的灰头土脸,不停的向北退却。

现在王源带着人穷追猛打,把包括开封在内的很多地方都扫荡了一番,李成栋则兵锋向许昌府一带移动,如果能把开封、许昌、洛阳、归德这几个战略要地全部拿下,那么明军面对清军的战场就能向北推移数百里,战略重心也势必北上了。

“还有什么”

这么样的大好消息在眼前,朱慈烺却是保持了足够的镇定。

河南战场的情形,实在是很适合王源这样的猛将去搞的

试想大河之北,千里冻土,到处都是适合大规模骑兵做战的平原地带。朱仙镇一战,李自成靠着几万骑兵把官兵封在镇外,断绝水道,靠的就是骑兵的快速机动的能力。

而平虏军的骑兵可不是样子货,也不是东虏骑兵那样的步战骑兵,整个平虏军骑兵都是标准的骑战装备和训练

当然没有长枪大戟,那种持矛或长枪挺击杀敌的骑兵不是一两天能够练出来的。

那种能在马上弯弓望月,用骑弓回射或是控制马速在阵前射过再迅速转弯的蒙古式骑战法,需要在马背上一生一世。

平虏军的骑战法就是以短火铳为第一突击力量,以马刀为后续突击力量

以宽阔的阵列叫骑兵排成一排,然后如雷霆一般的突击,在接近敌人的时候,燧发枪的短火铳一起击发,在百步到五十步的这个距离,可以给敌人带来大量杀伤和心理上的恐慌。

接下来就是马刀的事了

狭长而锋锐的长刀可以在马上很轻松的把敌人劈成两半,刀把十分好握,还有护腕保护,劈砍之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

带着这样的一支骑兵去冲杀实力和人数不如自己的清军,这样的事,想想都很爽快。

因为明白平虏军骑兵的威力,朱慈烺关注的还不是河南战场,尽管他很羡慕王源这厮,恨不得以身替之。

“殿下,是个坏消息,不过,也是个好消息。”

朱慈烺的秘书局正不是一个经不起大事的人,事实上张煌言十分的冷静,从来没有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