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1(2 / 2)

“殿下恕罪。”

“何罪之有”朱慈烺微笑道:“侍卫和禁军,当然要分开。禁军用营制,兵丁用没有衙门气和市井气的良家子就行。武官么,当然是世袭勋臣和将门世家为宜。当然,五日一校阅,按制考核,不合格者一律淘汰。至于侍卫,当然归当管大臣直管,我的意思,是官绅将门世家的子弟,当然,勋臣子弟也可,自愿执戟护卫宫门不要俸禄的,补进来就是了。”

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是进士出身,哪一个不是一肚皮的学问

当下路振飞便先颔首点头,笑道:“现在进出宫禁,就是汉唐制度,加侍中的可以随意入宫中办事,否则就要御批和侍卫处批才成。侍卫么,用这些子弟,就等于是汉的郎官隋的千牛备身,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就是叫大伙儿都出点办。”朱慈烺开玩笑道:“这个时候,国步维艰,就是看大伙儿舒发天良的当口。当然,朝廷没有叫人白效力的事,补进来了,安心当差。不出乱子中平的就给个地方守备的前程,愿干禁军的,一营的帮统。当差有功的,记在一等的,游击将军,一营管带的前程,怎么样,够不坏了吧”

“是很不坏。”马士英笑道:“臣的第二子,不喜文而喜武,正好,请补进来当侍卫,不知道殿下允不允”

“这个不要和我说,和冯元彪说去。”朱慈烺笑道:“不过总理大臣的儿子当侍卫,只怕也没有不允的道理不是”

他又笑道:“不过我这里要先说明,冯元彪那性子,他管人,可是真讲规矩,要是”

“不妨,不妨”马士英抢着道:“臣子谨慎小心,一定会安心当差,服从管教。”

“这就好”朱慈烺展颜一笑,看向其余众人,王家彦诗礼传家,当然没有习武的儿子,路振飞和吴伟业儿子都还年幼,钱谦益眉头锁的跟什么似的他也没有能当侍卫的儿子,恐怕心里正在满拧着后悔。

在场的谁不精明,谁瞧不出来,家中如果有不能中进士的子弟,补这个侍卫实在是一条终南捷径

那些当官的承诺两说,补成近侍,比加侍中的大臣还亲近皇帝和太子,几年功夫下来,简在帝心,放出去,不比当什么官强就算不放,一直在宫中伺候,卫护皇帝,也总比当正儿八经的丘八要强的多

至于没俸禄,甚至隐约的意思就是器具和铠甲,还有吃穿用度什么的都得自己报销比起朝廷给的好处来,这又算什么

真的愿意给皇宫当执戟郎的,谁还在乎这么点小钱

至于朝廷,也是省了一大笔费用。难得的就是能有不少世家子弟,不管是文官,勋臣,武职世家,送来的子弟不比在民间招募的要放心的多这年头,败坏不堪的纨绔子弟当然有,不过能挎刀值班的青年恐怕也并不少。

省了大笔费用,宫中安全也有了保障,而且还能替国家作养将来的人才也亏得太子能想的出来

当然,无形之中,也是把不少首鼠两端的世家给又重新绑回了大明的战车之上,人都是有私意的,有现在的天子侍卫先干着,自然而然的就盼着家中子弟出息,当然也就巴望着大明能好,不要再这么溜檐儿

这一层,怕是很多人就想不到了哇

其实,眼前这些变革,就是要把士绅和勋戚、将门,慢慢儿的把人心给拢回来。明朝之亡,几个重大原因,财政、军队不能战、中枢决策和地方执行的效能低下,还有,人心不固,似乎一夜之间,全国各阶层都抛弃了这个王朝。

不是剃发令的话,放眼全国,哪有真正的抵抗

可朱慈烺不能就坐在这儿等剃发令过来吧

现在这样,南明快成南清,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啊现成的例子,前人的,后人的,好用的,实际点儿的都是信手捻来了。

至于再往后点的经验,他是想用,没敢。

大元帅府的军制和建军的规模,从现在看来,朱慈烺的雄心不算太大。三万来人的兵额,大约和现在一个强藩差不离。

不过算算他麾下兵马,现在就有刘泽清部剩下的余烬两万多人,路振飞的淮安抚标和裁撤的管漕运的漕标兵马几千人,刘孔和等部几千人,扬州高起潜和淮扬镇的兵马,林林总总,这些被朱慈烺称为地方守备兵马加强起来也已经超过三万人了,还有徐州的孙传庭,现在谁不知道,老孙头早就被太子收服,经略河南、山东诸省的总督人选,除了他还能是谁

孙传庭麾下就有几千过的去的秦军子弟兵,加上高杰所部三万多精兵,还有近万的骡马,也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

老实说,现下的大明武装,恐怕就数徐州方面最为雄强了。

太子自己再由五千精锐和六率充实为骨干,扩编成一支三万来人强军,如果凤阳和庐州驻军再直接听命,大明现有的可战之军,除了左良玉之外,就已经都落入太子手中了。

当然,事情能不能这么顺,也是很值得存疑就是了。

军制之外,就是府中的各层辅佐的机构了。

长史和司马参军都是从一品,各自领设军政司、军令司、军训司、军情司、军法司等诸司,作用一目了然,无需多说,新闻司、廉政司等,倒是叫人觉得颇为费解。

不过,新闻司的从三品司正用了方以智,正四品的副司正两个,一个候方域,一个是已经到了淮安的郑元勋,都是复社中坚风流才子,用他们掌新闻司,真正是十分相宜

午时不到,新闻司出的消息纸已经发遍全城,识字的,不识字的,全部都已经知道,皇太子拜大元帅,仿的是大唐太子领军监国的制度,皇太子不留在南京,而是要率部前往前方,为大明打出一个中兴的局面出来

打从朝会下来,内阁之中,张国维天生就是办实事的人,转来的明发上谕,就由他过目,交办,下达。

再有各部汇总过来的部务,也是他和王铎两人战战业业,每天忙到日落偏西,才得回去。

相形而言,李邦华精力已经不济,毕竟是七十多的人了,而史可法综理全局,细务就管的少了,现在最让这阁部大人操心的,不外乎就是饷械再缺,各部院到现在人手都没补齐,寺卿大臣也还有缺额的,请假的,丁忧的一大堆,现在诏令起复,或是夺情,反正这些政务就是千头万绪,实在每天时间都不大够用。

内阁之中,最清闲的反而是高弘图,他是管户部的,现在户部横竖没银子,怎么说都是没钱,所以干脆就每天捧着茶闲转悠,今日皇太子开府之事,内阁里头,也就是数他最为关切了。

第142章南京30

“好么,太子开府,文官武将用了一大堆,俸禄开支还得从咱们头上来勒掯我是伺候不来,谁有法子谁想去。左镇那边,每天还在请饷,我在户部一天,就只能先支应左良玉东南半壁,不靠着他靠谁”

“那什么新闻司,每天大事小事,事无巨细的全往上写,煽动蛊惑人心,莫以为甚方以智他们也是糊涂了,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