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62(2 / 2)

但没有说。

有的说出来,会更引起大家的反对,有的还不大好说,比如动辄讲利,离开这个利行吗,但一些士大夫认为以谈利为耻。

甚至造成今天局面,郑朗居功甚伟,不但是治平时他有意的加入,使得朝堂分裂,韩琦与赵曙二人不能专心政务,加快了败坏的局面,也包括进入中书后的一些做法,比如有的弱势群体欠负了也就欠负了,向谁打官司去,如今一一朝廷认下来,包括被一些官员贪污的钱财。还有的是仁政,象两税,以前正常两税是在三亿亩耕地上征来的,现在加上两广,以及多出来的一亿多亩隐田,完全可以征到五千五百万之巨,却在郑朗一再要求宽政下,只征来上四千几百万。再比如裁兵,制度是制度,国家困窘如此,裁下来的多是滥竽充数与老弱病残,还有一部分是不愿意加入军队的,若紧一紧,最少可以少用一千多万缗钱。一进一出之间,四千万之数没有了,让朝廷来承担。

非烂到这种地步,改革就无法执行,弄不好就是执行下去,若干年后又被重新推翻。

郑朗又想到史上的变法,起初王安石比司马光更有市场的,司马光说得十分隐晦,节流,大家一起节约,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才是根本。事实就是根本,可是司马光十分聪明,不敢明说如何节流,无论节那一样,都会得罪一大批人。就是这样,还有一些人嗅到其中的韵味,因此支持率不高。相对而言,王安石虽得到韩维等人的吹棒,还是不及司马光,司马光在治平时表现赢得一片喝彩声,这是王安石在家养清名养不来的。但王安石说不加赋而国用,意味着从官场到民间还能过着以前奢侈的生活,宝马照开,茅台照喝,小蜜照养,于是士大夫纷纷支持,迅速上位。但可能么

即便郑朗从少年时就在构想,构思了几十年,有几十年从政经验,有几十年对家国的反思,有着无数的金手指,领先一千年的思想认识,能否绕过节流这一关

赵顼也不怪,郑朗做得很好了,可惜只有一个郑朗。

他又往下看,自曾公亮开始,曾公亮低下头,这不是开玩笑的,三亿余缗,若买牛,能买一亿头牛,头尾相连起来能从地球排到月亮上面,若买大米即便在京城也能买五亿石大米,麦子快十亿石,全大宋人不耕不种也能吃上两三年。若再来一次史诗般的河工,还能找几千万零头出来。

没良策,只好低头。

赵顼也只好往下继续看,几乎所有大臣一起耷拉起脑袋不敢言,有一点郑朗是实现愿望了,经此一增一裁所带来的浪费,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人敢增加禁厢军数量。

赵顼看到欧阳修,问:“欧阳卿,公有何言”

“陛下,臣以为莫急,当初河工也是从无到有,最后得以成功,欠负与河工相差无几,几年后朝廷财政必会健康。”欧阳修说道,心里抱怨道,与我有什么关系最大的责任是你父亲,若不是你父亲自皇子时就开始闹,国政怎能如此当然,不敢说的。

“几年后就会健康河工开始前两三年朝廷就在准备,河工四年,花费六七年时光,还是在国家财政健康情况下的六七年时光,即便如此,欠负九千多万朕不知道何谓几年,还有,利息”赵顼说到这里捂胸口,他也不想剥民,无论是欠负还是提支,都是无权无势的二等以下户,因此同意郑朗进谏,给予一些比银行稍低的利息,但就是稍低,一年也得好几百万的利息,大半个盐专营没有了。

过了好一会儿道:“散吧,散吧。”

但他无心中的询问欧阳修,终于使欧阳修心灰意冷,第二天写了辞呈。

忧急之下,赵顼没有挽留,让欧阳修外放到淄州。

对此,郑朗没有太在意。以前提议让欧阳修、文彦博与陈旭返回朝堂,是害怕有人攻击自己任人唯亲,两次改革过去,涉及到许多人事的变动,接下来的改革与人事变动没有太大的联系,欧阳修在不在朝堂,对自己无关紧要了。相反的,因为欧阳修时不时找岔,给自己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妨碍。

他在想一件事,如何使宋朝原来发达的商业变得更发达。

与垄断无关,千万不能垄断。大资本家的出现利于资本的利用,但对宋朝不利。

这非是资本主义,有资格能垄断的人,多半能有本事将税务规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狠的人连一根毛也不愿意交给朝廷。

若全部成了垄断资本,无论民间资本多发达,宋朝国家财政完蛋了。想的还是中小资本的发展,只有中小资本,才能让国家真正征得税务。

同时一味谈利,也会遭到一些人的弹劾。

想要避免这两条,又使民间工商业变得更加发达,难度不小。

就在这时候,赵顼下诏,将国家财政状况公布,赵顼将心中的坎迈过去,也看到许多好处了,主动透明化,就能看到君臣在努力改正国家弊端,看到国家财政如此困难,还没有加赋于民,百姓会对国家更忠心。看到国家困难,会配合改革。看到国家一点一滴在进步。还有国家的一些问题所在。

然后下诏,让天下臣民有好的策略,向朝廷进献,群策群力。

虽然收入支出情况在渐渐扭转,庞大的欠负,仍让赵顼喘不过气来,真的急了。

就在这时,王安石上书。

宋初财政归三司掌管,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各自设使、副使、判官、孔目官、都勾押官、推官,互不统辖,因为极其不便,真宗时设一总使,这便是三司使,又设副使,判官,三司使对下属三司官员有指挥权,但没有罢免权,也无奖惩权,三司官员却可以直接言事,批评三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