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朗额首,种种他早就预料到了,因此将裁兵与改军制放在第二位,有争议声,但不会象这次那样骚动天下。第三步改革那要放在明年。并且今年下面会发生一件事,京师多次地震,也不能进行第三步改革,必然会被人用来做借口对自己发起攻击。
改革有没有成效
几乎所有京官都感到这个变化。
政令。
以前颁发政令时,总感到壅滞,但经过改制后,政令畅通无阻,有一些老京官,曾在赵祯朝就担任过相关的官员,随着各个官员到阙后,政令越来越通畅,比赵祯朝政治最清明的时刻,还要通畅。
一些聪明的人就想到另一个词眼,郑朗反复说的冗政所带来的浪费浮费。
郑朗与曾公亮圆满完成任务,带着几位宰相向赵顼汇报。
赵顼也在抚胸。
不容易啊。
有多少成果,三司报表也能看到许多,他让几个宰执坐下,看着郑朗与曾公亮,又看着文彦博问:“丁谓、王钦若与陈彭年何如人”
文彦博茫然,不知道赵顼问这句话的意思何在,难道是说我是丁谓王钦若之流未想明白,道:“当时修建宫殿,皆谓等开之,耗祖宗积储过半指内藏库的积蓄,至今府库不复充实。”
答非所问,况且丁谓造的孽,与现在府库有何关系五十多年过去,朝廷所出不知道是六十亿还是七十亿,就算丁谓蛊惑宋真宗修了一些宫殿,在这个庞大的支出面前又能算什么
赵顼忽然说道:“王旦为宰相,不得无过”
韩绛在边上道:“旦尝谏,真宗不从,求去位,又不许。”
“事情不对,当极论列,岂可以求去塞责”
宋真宗与丁谓做得不好,当劝,能避让不作声吗至此,大家才明白赵顼为什么问文彦博,你是三朝老臣,除了反对郑朗的新商税与进谏向传范为两京安抚使外,还做了什么这是赵顼对文彦博不作为表示不满意。
文彦博嘴张了张,最终没有说出来。
不过郑朗隐隐感到一份不安。
不行,这小子还得教育,有些急于求成与毛躁。改制全部结束,下面必须要安静一段时间,将大好局面给稳住。一旦今天赵顼的问话传出去,下面官员为了投其所好,还会继续兴师动众。那样,反而不美。这个节奏感必须把握好,只有稳定住,让它结出胜利果实,才有理由进行下一步改革。
这么多人面,郑朗不会说的,但有机会,可以在侍讲时慢慢讲其中的利害关系。
赵顼又看着唐介,问:“唐卿,朕想让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意下如何”
此时王安石已为三司使,转成知制诰并未升迁。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向,郑朗、韩琦等人皆是西北成名的,于是一跃而成宰相。或者少数地方大吏,政声赫然,提拨为副相勘磨。正常宰相任命前必须经过一道最重要的程序,经两制勘磨。一是两制官经常与皇上见面,皇上能彻底的对其人了解。二是两制官虽不决事,但审事,也就是审敕书诏书,有了这段经历,以后进入两府决事时就有一个很好的底子。
以前赵祯一度想用张方平,调到两制里,因四川动荡,下去救急,再度调回来,想重用,让欧阳修弄下去了。
王安石在此次改制中表现出色,有大功,无缘无故地调到两制里,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唐介答道:“安石难当大任。”
“难道其文学不足吗吏治不足吗经术不足吗”赵顼一连串地反问。
“陛下,臣到中书后,因政事与安石常有交流,其人虽有学问但泥古不化,言不切实际,若是进入两制勉强为之,若陛下还有其他的意思,必使国家带来许多变更。”这就是唐介到了中书后,对王安石的应象。
当然,他知道王安石是郑朗学生,如今重要的膀臂。不过不可能指望唐介向郑朗低什么头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文彦博茫然地看着唐介,他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想到另一个问题,今天皇上对自己有所不满,难道是这个小子进的谗言。
郑朗同样默不作声。
不是很反对,王安石进入两制还可以,但如今仍与赵顼一样,有一些急躁之气,这个急躁之气不磨去之前就进入中书,未必是好事儿。只是郑朗不由地看着唐介的后背,很有些同情。
第八百三十二章西进
地震要到八月,那时候改制已经产生良性结果。若是不裁兵,今年财政就能得到扭转。实际此次改制,官员名称并没有变动,仍沿用过去的官员名称,制度也未动,变动的只是明确各个官员职责所在,减少九成的重叠。但这就是改革。
不重叠政令就会畅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不敢不作为,推卸责任,至此,赵匡胤兄弟的改良制度才得到真正完善,有效的保留了其好的一面,革去了不好的一面。
五月蔡水边第一钢厂成立。
郑朗看出许多问题,不过其他人不知道,看到的仅是更锋利的铁,更坚韧的钢,以及低廉的成本,一个个欢天喜地。没有食言,随后将三十万小股划分出来。
并且清楚地标注了划分的原因。
还有一半未分配,想得到,就得学习这些人。
接着第二监成立。
对这个监郑朗不能预计,不知道最后收益会有多少。就是镖行监,真正镖局出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