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03(2 / 2)

后者事关到皇室密闻,连郑朗都不知道,富弼知道,不大好说的,气不过,直接将这个秘闻写到奏折上。

太后立陛下於仓卒中,天位遂定。无何,三两日後,陛下以积忧成疾,天下万务无所禀决,大臣列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此决不是皇太后本意,盖不得已从大臣之请也。陛下才康复,皇太后即日还政,退居深宫,此天下之人有识无识尽知,皇太后始终无所负于陛下也。

皇太后对得起先帝,但你与韩琦对不对得起先帝与皇太后

富弼真的气急了,从来未看到过这样浑蛋的皇上与首相。

陛下向者服药,天下之人自不惊怪。今陛下清明刚健,专决万务,而祭祀孝养之阙,殊无增加,皆如故,朝廷臣僚始知陛下孝心果不至,非疾恙使之然也。臣实不谕圣意何缘而若此。若为仁宗尝有小惑,则陛下终不得立矣,是所惑不能害陛下大事。若为皇太后不当垂帘,则又元因陛下服药,从大臣之请,况复今来已尽还政于陛下矣,垂帘终不能分陛下之权也。臣潜料二大节当其时皆陛下所不乐者,不能不慊於心也。然今则二事已过,尽可释然,岂宜蓄怀为恨而终不可解耶

你这个病古怪地说好就好,以前不孝行为仍不改,看来不是因病不孝了。就算仁宗以前有什么迟疑的地方,若真迟疑,你还能不能做皇帝。就算皇太后垂帘,也是大臣从请。现在你也做皇帝了,也听政了,难道仇恨不放下吗

能逼得老实巴交的富弼说出这些话,想想就让人啼笑皆非。

又道,又向者窃闻先帝诸公主,陛下易其所居,以安己女,此知者尤甚动心,亦未尝闻陛下略加恩煦。恭惟先帝临御天下四十二年,仁恩德泽入人骨髓,以至徧及虫鱼草木。臣事先帝亦三十余年,自布衣擢至首相,其恩德可谓至大,今日不忍见其孀后、幼女失所如此,而臣反坐享陛下迁宠,还得安乎仁宗与皇太后於陛下有天地之恩,而尚未闻所以为报,臣於陛下不过有先时议论丝发之劳,何赏之可加陛下忘天地之大恩,录丝发之小劳,可谓颠倒不思之甚也

奏章写到这种地步,要真相有真相,要内幕有内幕,要证据有证据,要道理有道理。

书还未上,就引起群臣哗然。

s:宋英宗好坏我评价得很客观,不算是坏皇帝,可他有些做法,简直让人无语。写这一段时,痛并乐着,气乐了。

第七百九十六章二更

奏上,不报。

嘉佑五大砥柱,文彦博因为六塔河的事,带着污点,影响力渐弱,庞籍去世。这两人不能算的,余下的三人那一个人皆不可小视,曹太后拿韩琦没办法,赵曙也拿富弼没办法。

不报也没有关系,得改正吧,赵曙也不改正,甚至从来不进慈寿殿看望曹太后,至于赵祯嫔妃被侵占的宫殿,更不想归还了。

富弼一怒之下,连上七奏,仍然无动于衷。不但富弼,司马光,吕诲等人也陆续进谏,就是你不孝顺,也不能做得如此过份,皆不听。富弼这才想到另一个人,郑朗。

写了一封信给郑朗,你好歹得说说话。

郑朗说话了,写了一封奏折,国家以孝为本,陛下,你不能这样做,然后送了一本孝经给赵曙,好好看它上面了什么。

十分中规中矩的一篇进谏,大臣们交口称赞,可关健,关健这样中规中矩的进谏管用么

国家此时已经走入黑夜,还没有到最黑的时刻,才仅仅是二更时分。不过好在这个黑夜时间不长,否则郑朗早就出手了。他在谋划着一场更庞大的计划。

得要黑暗,越黑暗越好,大家才知道黎明的可爱。黑夜降临了,好睡觉啦。睡一会儿,养足精神,又养了好名气,何乐而不为。名气越大,越利于他的改革。

因此这个奏折士大夫虽交口称赞,实际是无关痛痒。

其实对赵曙做法反感的人不仅是许多士大夫,还有,高滔滔,高滔滔在没有让王安石逼急之前,总体而言乃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物,有时候也规劝,可沾到赵祯一事,就劝不好,选择了沉默。还有赵顼。直到赵曙死后,高滔滔才正式与曹太后走在一起,赵顼才善待了几位大小姑姑。这时,母子俩皆无可奈何。

因为吕公着等人公务沉重,于是又先选孙思恭与韩维进入东宫侍讲。

这两人都算是有些学问,应当来说,论师资此时赵顼远比史上雄厚,关健是郑朗那一年的薰陶,当抵在东宫学习三年

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近习以弓样鞋进,赵顼觉得新奇穿上,韩维道:“王安用舞鞋”

赵顼立即命人毁去。

赵曙病重,出语颇伤太后,曹太后觉得很委屈,儿,我待你不薄啊,你为什么这样待我韩维暗中说道:“上已失太后欢心,王应当尽孝继之,犹惧不及。不然,父子俱受祸矣。”

你老子做得不好,你弥补吧。不要将曹太后逼急了,一旦逼急,曹太后还能照样将你父亲废去。没有进入皇嗣皇帝,宗室仍是尊贵的血统,进入了,新君到来,到时候不但你老子,连你都危险。

赵顼感伤感悟,又想到崔娴的转授,郑朗临别前的讲解,于是时常进入慈寿宫探望曹太后。这也导致曹太后一直没有下狠手的原因,还亲自对辅臣说,皇子近日殊有礼,皆卿等择宫僚所致,宜召中书褒奖。

老太太高兴了,是好事,那就奖吧。

富弼连轰七炮,多少还是起到一些作用,赵曙为了安抚富弼等人,假惺惺地用了曹佾,也就是曹太后的弟弟,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曹国舅为使相,赵顼与曹太后大喜,认为赵曙在改悔自新,赵顼欲使韩维传太后意于辅臣,韩维说道:“陛下亲总万机,内外上下,事体已正,王当专心孝道,均养三宫而已,它勿有所预。”

你的职责就是孝敬好你的父母,包括曹太后,那是对的,别以为你老子对曹太后不好,你就能对曹太后不好,一旦你能对曹太后不好,那么以后就能对你老子不好。所以看到你孝顺曹太后,你父亲不旦不生气,反而会欣慰。但这有一个底线,皆是宫内,若插手到宫外,你就悲催了。

赵顼惆怅万分,大半天道:“郑公也说过类似的话。”

“殿下,此时你万万不可与郑公联系啊。”韩维惊诧地说道。

“郑公也是这么说的。”赵顼更加惆怅:“韩卿,你莫要担心,这是郑公临行前,母后召其妻入宫,带的话。”

赵顼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一说。

“郑公乃是旷世贤臣哪,三哥韩绛进入仕途多年,生性刚直,唯独对郑公心悦诚服。”

“那次杭州颇美。”

“美是美矣,由此拉开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