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心上,高滔滔也不想。一个是她与赵念奴的感情,二个还想用好郑朗,丈夫大约不行了,可丈夫身体不好,能让郑朗给儿子用。三个就是侥幸揭开真相,郑朗也不过是德操上错误,回到郑州还能做一个富家翁,然天下百姓怎么去想这是全盘否定姑父不是不孝,而是大逆不道
郑朗收拾行李,正等着韩琦的屈服。
最终要屈服,赵曙无论是否生病,肯定不会再让出这些宫殿,群臣矛头必会指向韩琦。韩琦也必采纳自己意见,不然他无法平息大臣们的愤怒。不会太久,一旦诏书通过,自己就要离开京城。
突然接到一封诏书。
加封郑朗为郑国公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太子太傅,又传曹太后与高皇后的懿旨,汝是先帝重臣,先帝一生以国事为重,崩前托卿守好赵氏江山社稷,望君遵守承诺。
意味深长的一道懿旨。
郑朗默默地听完圣旨,站起来对小黄门说道:“对不起,我有丁忧在身,若不是先帝病危,我也不会赴京一行。先帝驾崩,因病又耽搁在京城。病情快要康愈,我也要返回郑州。这些官职,臣不能受之。”
又看着诸赏赐之物,说道:“以及这些赏赐物事,臣愧对先帝,今上继位,臣无立寸功,更不敢受,请内侍将它们带回去吧。闻国家财政渐渐败迹,诸赏赐也要节约而行。”
传旨的太监大约早得到吩咐,想到郑朗会拒旨,从容说道:“若此,宫中太后与皇后还有一道懿旨,请相公妻氏崔氏入宫一叙。”
大臣有大臣的交集,仕女有仕女的活动,不过这些贵妇人们如何活动,史书耻于记载,史书未见。包括内宫皇后,太后,偶尔闲闷之时,也将重臣的妻子召入宫中一叙,以示赏优。
前面诏书与懿旨能拒绝,这份懿旨却是不能拒绝的。
郑朗犹豫了一会,崔娴的智慧不会比高滔滔差,但终一个是臣,一个是君,占了弱势。
想了好一会儿,对传旨的内侍说道:“若此,臣会让妻子入宫。”
“那好。”内侍松了一口气。
即便妇人要入宫,也要整理穿戴的,崔娴狐疑地看了郑朗一眼,郑朗随着她进去了,崔娴一边整理衣冠,郑朗一边交待。
听完后,崔娴说道:“妙,妾身终于放心了。”
有的事能模糊不清,有的事却是不能含糊不清的。郑朗如今掀起这场质疑活动,正是这一种。看似忠于先帝,受先帝之托,但做得极其的不理智。
第七百九十二章转授
崔娴进了皇宫,不仅有高滔滔,还有曹太后。只是曹太后脸上阴晴不定。
看了看,高滔滔崔娴不大熟悉,曹太后却是经常召她进宫的,逐一行礼,曹太后让她坐下。
高滔滔开口:“郑夫人,郑公拒诏是谓美事,我还是想让他担任太子太傅,以镇国家东宫。”
太傅未必能真正教太子,真正教的人乃是说书侍读之类的官员,太傅仅是名义上整个东宫的老师,拱卫东宫之用的。也能说得过去。
崔娴摇头,说道:“官人一心想回去,四娘病重得很厉害,也要陪伴四娘,不会受诏了,等到丁忧期满,朝廷有旨,官人就不会拒旨。”
高滔滔说道:“我刚才与太后商议,先帝无子嗣,郑公也无子嗣,两人君臣相宜,名动千古,因此本宫与太后想等李贵长大成人后,若有子,让他改姓郑,作为郑家的后嗣传根接代。”
崔娴脸上惊疑不定,难道这个高滔滔想用赵念奴的事发难不成,或者告诉了曹太后
高滔滔很满意她的表情,听说这个女子多智近妖,是郑家的贤内助,暗中替郑朗做了很多事,若没有赵念奴一案,还真拿她没办法。
然她也低估了崔娴,这些年崔娴跟着丈夫,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大事迅速就冷静下来,淡淡地说道:“皇后,臣妾嫁给官人多年,听到一些官人的想法。计谋分阴谋与阳谋,官人一直认为阴谋可以用在敌人身上,朝廷内部能用阳谋,却不能用阴谋。”
阴谋就是见不得光的计谋,阳谋是能见得光,公开的计谋。前者多邪,后者多正。贤人君子也不是呆子,还是用计谋的,但这些手段多是正面,也不黑暗,是谓阳谋。
高滔滔道:“我这也是阳谋。”
曹太后一直不说话,毫无疑问,高滔滔对曹太后说了真相。
崔娴也无所谓,说了就说了,丈夫早就功成名就,大不了回家休息,说不定还能让李贵认祖归宗。
但高滔滔的话还是让崔娴有些心动,郑家虽有两养子,终不是亲生的,李贵那一脉才是真正的郑家骨肉。叹了一口气,不顾高滔滔有没有将她所说的阳谋曲改,直接说道:“太后,皇后,臣妾想法不一样。这些年,为了先帝,官人过得太苦了。臣妾都想官人息一息。”
“不能息。”高滔滔终是年轻了一点,惊叫道。
“息不息,是官人的事,臣妾怎好阻止呢,或如太后,或如皇后。”崔娴道。
两个妇人让她说得无语。
“看来太后与皇后也产生误会,臣妾说一说官人真正的想法。官家为君前,官人不想以拥立之功为自己铺就仕途,官人也不屑之。官家为君,官人没有表态,对官家一些做法感到十分不解,不管如何,官家也是自小就寄养在内宫,先帝对官家不薄,不过考虑到官家有病在身,继续不言。对官家一些行为虽反对,不过官人也不会公开反对。无他,官家稳,国家稳”
“郑卿明事理啊。”曹太后叹息一声。虽对那个山洞也无语,但郑朗真正责任不大,孤男寡女困于那个山洞,相依为命,饥寒交迫,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就算发生了什么,也十分正常。当然她也被真相雷住了。
高滔滔仅是微笑。
眼中却有些讥讽,不对啊,你说你男人想官家稳,为什么闹出这一场大戏
崔娴继续道:“太后,皇后,仍官人受先帝遗嘱,做过承诺,听到宫中风闻。”
“几位公主虽换了宫殿,在宫中仍不薄。”高滔滔打断了她的话,大殿争执后,高滔滔立即调了许多物资首饰器皿过去,作亡羊补牢之举,以塞言臣口舌。
崔娴知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