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60(2 / 2)

所以,这次治河远远超过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堵与疏,淮河倒灌,更是颠覆了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而且一旦成功,不仅是治河,也是一次治淮,对促进宋朝这片核心区域的发展,将会起到无可拟代作用。

这也是郑朗提出这个庞大计划,没有多少人反对的原因。毕竟相对于战争来说,士大夫更喜欢也更看着内治。

缺点就是时间太过紧迫。

程师孟已经率着几十名官吏下去进一步细细察看,但另一方面各州府官员已经着手在安排。从钱帛上看,足够用了,打算准备两百万劳力,每个劳力工作六百工时,若全部用来挑土方,以现在百姓的吃苦耐劳程度,能挑出百亿立方泥土,用来堆河堤,能堆出长十米宽十米的长达十万公里的超级大堤。当然,不可能全部用来挑土方,各个劳力有各个用场。

钱帛与劳力足矣,可计划失误,不但形成灾害,还会造成大量浪费,耽搁竣工日期。让计划完美,仅是郑朗一个人看了两年时间是不够的,必须要更多的人完善它。而另一边工程就要开工,时间很紧张。

郑朗不得不下去亲自过问。

临行前,崔娴忽然对郑朗说道:“官人,我们改去泗州吧。”

“为何”郑朗莫明其妙。

南方这些工程,楚州乃是最重要的位置,虽说新运河南到扬州,实际不是从扬州开始,而是从楚州开始,楚州到扬州这一段仅是重新修葺,不是开挖,开挖地区却是从楚州才开始的。两条运河的交叉点,还有淮河入海,楚州又是一个重要枢纽。各个蓄水湖泊,在楚州境内也是最多的。

自己人在楚州,既可以照料到新运河,又可以照料到淮河的治理。

到了泗州,过于偏西了,自己去南方,不会呆在某一处不动的,还要四下看,但呆在楚州远比呆在泗州更方便。

崔娴说道:“妾身在家中刚读了司马迁写的史记,忽然想到淮阴候的事迹。”

指韩信。

“娴儿,你多心了。”

“难道你不怕再来一个郑狄赵”

三个字,郑朗语塞。

这三字让他一直耿耿于怀,若没有它,狄青就不回返京,也不会担任枢密使。南下时狄青是什么精神面貌,精神好了,身体也好了。那个元宵节风雨之夜,奇渡昆仑关,就象一场神迹一般。

换现在狄青能不能做到

实际狄青岁数并不大,才五十一岁,放在后世,只能算是中年晚期,连老年都算不上。

自己努力,使他调去西北,免遭士大夫不时的“慰问”,少受了羞侮,但打击肯定有的,依然还活着,可是两鬓出现苍白,大病小病的不停。其实皆是心情低落导致的。

不但狄青,自己有时候偶尔烦恼,或者发闷气,还学着大和尚盘坐下来,心中默念经文。不是信佛,而是通过诵读佛经,来求心情安静。但有几人乃有自己心态好

崔娴又说道:“官人,你做风低调,不易遭人嫉妒,做事也温和,有时候明知道国家有弊端,怕麻烦,不去强行处执,这两条很好地保护了官人。不过若黄河再治理得当,历历数数政绩相加起来,并不亚于淮阴候了。这个政绩使得官人无法低调,官人又正好呆在楚州,妾身有些后怕。”

郑朗再次默然。

嘉祐四大名臣,庞籍与自己走得最近,不过他的影响力最小,敌人反而更多。

富弼与韩琦朋友最多,不过富弼与自己产生一些分岐,因为友情,看似分岐重,实际关系没有破裂。另外就是韩琦,看似分岐没有与富弼的大,自己多次让功,实际敌意很浓厚。还有一个人,文彦博,不要说了,两人正式翻目成仇。

这些人手下都聚集着一群人,他们未必会出面做出什么事,然而手下会有人迎合,暗中做下一些不好的事。

当然,自己手下也有一群人。可自己不想,大家一起做事吧,何必争来争去。郑朗最恨的也就是窝里斗。不然,以郑朗如今名声,会有无数大臣聚集在他旗帜下。但也未必是好事,功劳大,再聚集着无数大臣附和,想做什么

郑朗不去做,崔娴想过这个假如,然没有想通,那一面对丈夫更有利。

天知道会不会有人利用韩信来对自己做文章

去泗州相对要好一点。

道:“那就去泗州吧。”

郑朗改换了州,不是他改换,而是意味着这个治河的总指挥部也随之改换。于是中书三相询问原委,郑朗不客气,将担心说出来。

几个首相瞠目结舌。

但是他们真不大好说什么,郑狄赵的妖蛾子都出来了,郑朗能不防一手

事情传出去,百姓不知道是赞成郑朗的小心,或者对一些人的不满。

终于要走了,这才提起试验。

喂丸子。

清朝人磕鸦片烟,宋朝也磕,许多人与夏竦一样磕钟乳,就象晋人磕五石散一样。还有的人磕小丸子。

郑朗再三请求,于是同意他做了这个试验。挑选十名秋后即将问斩的死刑犯,押到京城。不是问斩,而是将他们关在一个小院子里,派大夫过来诊断他们身体是否健康,若健康关在这里,派兵士看押,也不毒刑拷打,相反的,每天供应大肉大鱼,还供养他们一些美酒,将他们养在这个院子里。但有一个先提条件,必须每天喂小丸子。

做法略略有点儿失去人道,尽管个个是该当诛杀的人。原来郑朗想豢养十几条狗做试验的,不会那么麻烦,并且可以放在自家外面,让更多的百姓亲眼目睹。

然而吃丸子的人太多了,包括皇上,容易让人做文章。

最终选择死刑犯做试验,喂上半年后若平安无事,有奖,改斩为流刑。用此来弥补。

略略有违制度,不过皇上也在吃丸子,隐隐猜出郑朗用意,因此相关的官员在郑朗再三请求下,一个个同意下来。

然后将这些道士请来,让他们交出丹丸,问明最大用意,最大用量是多少,道士们也一个个不清楚,胡说八道。再派官员做人证,虽是死刑犯,个个都是健康的,至少比赵祯要健康得多。用最大的剂量,每顿饭前在官吏监视下,吃下丹丸。

究竟做有何用意,原因何在,半年后揭晓。

其实大臣个个都不傻,郑朗慎重如此,皆隐隐知道用意何在了,只不过还不知道原因。不但皇上在吃丸子,他们自己也偶尔吃,即便自己不吃,家人中也有人吃。包括大娘娘病重,崔娴就一度请来道士发丸子给大娘娘吃。让郑朗阻止,虽现在医学不发达,时灵时不灵的,还能碰一碰,但这个小丸子吃下去,没有一个好处,反而全部是害处。

赵祯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再吃丸子,是死得快。

郑朗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