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52(2 / 2)

毕竟从奏折上传来的消息,敌人太强悍了,宰相出面,万一有败,郑朗有危险,国家也丢不起这个脸。

郑朗说道:“臣对军事并不善长,但也不是外行,请容臣议。”

说不善长是谦虚的话,郑朗对军事不懂,那么朝堂上谁对军事懂

赵祯只好答应。

从都堂出来,范仲淹依然有些担心,说:“行知,不可轻敌。王伦谋反,不生便死,逼上绝路,又有许多马匹,你带的人是少了一点。”

“希文兄,我没有轻敌,敌人在绝路上,战斗起来一定十分强悍,这个我心中清楚。至于马,不用担心,他们沿途从官府手中掠来许多马,所以越往后战斗力越高,速度也越快。但自沂州往南,皆是内陆,马除了用来通信的外,从未指望这些马上战场,又不是养马之所,劣马居多,良马为少。并且他们全部是步兵出身,不善骑术。仅一个来月,能练出什么精湛骑术似乎他们只是用来骑,也未听到他们专门训练骑术,准备在马上交战。地形也不同,往南去,多沼泽低洼之所,练骑术也没有多大作用。”

“可你带的多是骑兵。”

“那也没有关系,此时敌人驻扎在高邮,陈执中派了都巡检傅永吉一路南下追赶,畏于敌人之强,不敢追上,进行短兵交接。可是敌寇也知道自己人单力薄,不敢正面还击,一有损伤,四周的郡县官兵与捕快便会如狼似虎的扑上来,因此不断地南下退让。高邮南下只有三条道路,一往泰州,泰州东面便是大海宋时海岸线没有今天的远,官兵逼迫,只能逃向通州,通州南边还是大海,到时必将自己逼到绝地上。因此不会选择。第二条道路便是扬州,扬州虽然繁华,但驻有六营军队,又有许多厢兵与禁兵,兵力数量是他们的十几倍,也不敢南侵扬州。因此必往西南,进入真州和州,可以西趋大别山,南渡长江。而这一带有的州府仅有一营禁兵,有的州府甚至还没有禁兵驻扎。敌必然选择这条路线南下。可是希文,你看一看高邮西南是什么地形”

高邮西面现在可没有后来面积很大的高邮湖,有湖,最早是樊良湖,到唐代由于上游来水增加,湖面增加,变成甓社湖与珠湖,宋朝湖面陆续增加,出现许多小湖,上有七十二涧,下有三十六湖,其中大者有甓社湖、珠湖、五湖、平阿湖、新开湖、津湖。直到南宋末年,黄河之水夺淮,形成面积更大的五荡十二湖,明清又采取了引黄入淮的方略,终于使五荡十二湖形成一个新的大湖泊,这才是高邮湖。

总之,这一带地形变化很大,高邮西南有许多湖荡,但远不及后世的面积。再往西南去,便接近天长,这里地势平坦,是一汪无际的平原,最适合骑兵冲突。

别的大臣也许难知道具体的地形,可范仲淹于江东治水治圩,十分了解这一带的地形,不好再说什么,但叹息一句:“人数还是嫌少。”

“我也想将两营悍边军一起带上,国家再缺少财帛,也不会差两百余人调动的军资。但我这样做,是有用意的,希文兄,等我回来你便知道。”

不仅别有用心,也是为国家节约经费,王伦人虽少,尾大不掉,朝廷无奈,不仅支援傅永吉的追兵,又命发运使徐的督促诸道兵合击,动用了近万人,才将王伦逼到和州历阳县,将王伦剿灭。王伦被历阳县壮丁张矩等人击毙。连壮丁差役的一种都动用了,可见朝廷动用了多少兵马仅是两百余人,连史官都为之羞耻,不忍书记具体剿匪人数。

一乱一剿,浪费国家多少钱帛

还有呢,后面消灭张海动用的军队更多。

是无法统计的,这次数地起义爆动,最少为国家带来一千万金帛的损失有可能还远远不止。

范仲淹见郑朗拿定主意,不便阻止,说了一句:“南下要保重。”

“谢过希文。”

去了军营,将悍边一营调了出来,指挥使是赵胜。来到京城也有两个来月,生活比较满意。不过还嫌不足,京城虽好,可得要手中有钱,想手中有钱,必须官职高,想官职高,必须不停的立功。在西北郑朗说过类似的话,可只有身居京城,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

早迟会堕落的,但没有那么快,这支军队依然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战斗欲望同样很强烈。集合军队,看了看士气,郑朗一颗心才定下来。郑朗回到家中,打一声招呼。

“怎么又是官人”四儿不服气地说。

郑朗摸了摸她脑袋,说道:“四儿,这次不能怪朝廷,是我自己要去的。”

“官人,流匪那么多”

“其他地方的流匪不用我去剿灭,只针对王伦这一部,也不是为了剿灭他们。这些流匪是疥癣,虽让朝廷痛一痛,但不会致命。之所以前去,是因势利导,为了办另一件大事。”

“官人,要小心。”崔娴没有阻拦,关切地说道。

“我知道。”说走就走,速度很快,郑朗带着一营悍边军匆匆忙忙向东南而去。

但这一去,给朝野上下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欧阳修上了一篇万言奏,陛下,为什么两百来人的盗匪,居然让堂堂宰相率兵前去剿灭这个国家怎么啦百姓本来为善,何时四面烽起,处处沦为盗匪王伦匪起,不仅从沂州南下,有淮阳军、宿迁、楚州、宝应,四周还有徐、海、宿、泰、扬、泗、链水军等州军,这些州军的军队哪里去了所过之境,经四五个州军,这些州军的官员在做什么

欧阳修从来不说主君不好,可其他言臣不管,余靖直接进奏说是赵祯用人不当,任人唯亲,坐视官员腐败,以坏祖宗家业。

蔡襄等人也上书,需察吏事,官员不能再象这样发展下去。

一开始很正常,但反思到后面,越来越不正常。先是小斗苏绅,此人博学有才,宜州蛮反,朝廷用他的计策,派冯伸己过桂州经制,蛮遂平。又上书八事,重爵赏、慎选择、明荐举、异服章、适才宜、择将帅、辨忠邪、修预备。八条多温和良言,赵祯嘉之,迁为尚书礼部郎中。

但其意见与王素、欧阳修等人相左,比如慎选择,苏绅与郑朗意见差不多,派人下去按察,派何人,又如何确保按察的评语就是对的因此不如从长计议,官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